异化与归化在中文现代诗歌英译过程中的探究
——以《暗恋》为例

2019-03-05 22:56罗晓佳
英语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原诗归化译本

罗晓佳

引言

异化与归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是相互补充的,共同存在于翻译过程中。本文结合《暗恋》探讨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在中文现代诗歌英译中的具体选择与取舍。

一、异化与归化

1813 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转引自王东风,2002:26)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Venuti 1995:20)在其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ation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异化就是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归化就是在译文中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来替代。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原文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的状态等。

(一)文本不同则翻译策略不同

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因此,翻译信息型文本适合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其目的在于把原文中心思想表达清楚。呼唤型文本的写作目的是让读者读懂文章内容并按照原文内容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这类文本的译者大多数时候也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在表意型文本中,作者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的语言属于表意型文本,源语诗歌中的意象、中心思想、语言特色和作者的个人风格等是其魅力所在。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独特的文化元素、原文作者的独特个人风格等。这正是异化翻译策略的功能和目的所在。因此在翻译诗歌时,译者要优先考虑异化翻译策略。

(二)翻译目的不同则翻译策略不同

译者在翻译之前应该研究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与目的,如他们阅读译文是为了体验中国文化还是仅仅为了体闲娱乐;他们是具有一定中国文化文学修养的学者型读者还是对中国文化文学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对于不同的读者,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的:归化策略满足娱乐休闲型阅读需求;异化策略满足学者研究型阅读需求。

在翻译诗歌同时译者要把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一方面,译者应该力求尊重作者,尽量把作者的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和文化特色等原汁原味地转译出来;另一方面,译者应该结合目的语文化背景,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因此,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翻译文本、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群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倾向于用异化翻译策略,让读者靠近作者,尽量体现原诗的语言文化特色;对于一般的只是为了休闲娱乐的读者,倾向于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让作者去靠近读者,尽量用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文学意象,让读者能轻松明白原诗的大概意义。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极少存在绝对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译者就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小心翼翼地进行翻译工作,既要把源语文化时刻放在心里,又要考虑异域读者的感受。所以,现实中,更常见的译本是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相互补充、相互妥协的结果。异化追求的是保留原作的语言文化特色,这样既能拓宽读者视野,又能满足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归化则打破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在异化不能清楚达意的情况下传达原作精神,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也能贴近读者。总之,对于中文现代诗歌的英译,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是共同存在于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的。

三、中文现代诗歌《暗恋》及其三种英译本分析

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而英文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汉语重内省感悟,不重逻辑,因而语言简约、意义模糊,语言有时艰深晦涩,文学意象含蓄内敛,是一种隐性而含蓄的语言。要读懂中文诗歌,很多时候靠的是读者的领悟力和一定的中国文化文学知识储备。英语重语法、重搭配、重逻辑、重形式,是一种显性而直白的语言。英文诗歌的语言表意明确,逻辑性强,文化意象相对比较明确直白。读懂英文诗歌相对中文诗歌而言容易些。这样,汉译英,特别是中文诗歌翻译成英文诗歌,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把需要内省的中文诗歌中的模糊意义和隐性意象用重逻辑、重语法和重形式的直白式英文表达出来?采用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根据之前的论述,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受众,译者可以相应地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暗恋》是诗人燃木的一首现代无韵自由诗,此诗翻译的难点有三个:第一,译者首先要读懂这首诗。该诗有些意象的意义比较晦涩,如“遥望星空的一只眼睛”和“另一只眼”到底象征什么。作者解释到,“遥望星空的一只眼睛”指不死不瞑的心灵;“另一只眼”是一个人经历的生活苦难。第二,一般来说,格律诗就翻译成有韵脚的格律诗,自由诗就翻译成没有韵脚的自由诗。而《暗恋》虽为无韵自由诗,但仔细研究,诗行与诗行之间能捕捉到不经意的押韵现象,韵脚大致可以归纳为abcdbacbbad。虽然不是严谨工整的韵律,但既然出现了韵脚,那该不该翻译,怎么翻译,如何在译本中体现这种不经意的韵律需要译者进一步思考。第三,恰当翻译原诗中具有比较含蓄而意味深长的各种文学意象,如“湖泊枯萎”“遥望星空的一只眼睛”“路口长得相似”“像四季经常混淆树与花的名字”等。下面将通过分析《暗恋》三个英译本,探讨中文现代诗英译过程中的异化与归化。原诗和三个译本见附录。译本一由史潘荣(Joseph Spring)译;译本二由张俊峰(Louis Zhang)译;译本三由罗晓佳和张俊峰译。

译本一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让读者尽量靠近作者,尽量传达原文的意象,尽量和原文的语言形式保持一致,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个人色彩。这样的译本比较适合对中国文化与文字有一定基础的英语读者,特别是对中文诗歌有一定研究的英语读者。这样的译本,其翻译目的就在于尊重原文作者,让中文诗歌走出去。译本二的译者认为,这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让他立刻想起了苏格兰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抒情爱情诗A Red,Red Rose。或许是《暗恋》这首诗给译者的情感冲击类似于A Red,Red Rose 这首诗,于是译者将两者联系起来,并且在译本中多次借用A Red,Red Rose 里的一些表达方式。按照译者的解释,可以把《暗恋》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借用A Red,Red Rose 中的一些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因为A Red,Red Rose 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传颂度很高。如果在《暗恋》这首诗里能读到如gang dry,Oh等曾经熟悉的字词,相信英语世界的读者应该很快就能感受到原诗中想要表达的真挚情意。另外,译本二中错落有致的抑扬格也是译者的匠心所致。译者尽量采用有音律感的诗行去接近英语读者,同时,从译本二的字词句式来看,基本可以判断该译者主要采用的是归化策略,让作者去靠近读者,尽量用英语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文学意象,让读者能轻松明白原诗的大概意义,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

然而,在现实的翻译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更多的情况是,译者要在两种翻译策略的共同指导下,寻求两者的最佳平衡。译本三就体现了异化和归化的巧妙结合。译本三基本是按照原诗的句式逐行依序翻译的,只是在某些字、词、句的选择上,选择了一些比较地道的英文表达,同时该译本也很注重韵脚的翻译,既照顾了原诗中不经意的押韵现象,又符合英文诗歌重押韵的表达习惯。这样的译本,读者受群会更大众化、普遍化,因为它既保留了原诗的基本韵味,让英语读者开阔眼界,了解异域文化,又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贴近读者。

另外,对于诗人笔名的翻译,在几个译者之间也存在分歧。“燃木”这个名字是一个具有文学意象的笔名,意为“燃烧的木头”,引申为“燃烧的生命”之意,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期待,期待自己如燃烧的木头一般绚烂,热爱生活,义无返顾,努力进取。译本一采用异化策略,用拼音直译为Ran Mu,这样的翻译的确有点让英语读者费解,其内涵意义无法传达出来。而译本二和译本三采用归化策略,意译为Flaming Wood,这样的翻译更好些,有助于英语读者读懂这个笔名的内涵意义和引申意义。

结语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对于中文现代诗歌翻译,异化、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如果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介绍源语世界的特有文化,就采用“异化”的方法;如果为了取悦目的语读者,让他们读译作来消遣,就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采用“归化”的方法。采用何种方法取决于诗歌的翻译目标和目的语读者的状态。而更多情况下,这两种翻译策略是相互补充、共同存在于诗歌翻译过程中的。

猜你喜欢
原诗归化译本
峨眉山月歌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改诗为文三步走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