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中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9-03-15 05:19蔡砾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应付消极情绪被动

蔡砾洋

近年来,随着国家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建立,以及康复技术的不断进步,听障儿童可以与健听儿童一样,参与社会生活、学习、交流、工作。情绪调节策略是个体为了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采取的做法,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能力和水平[1]。情绪调节策略种类繁多,受性别、心理特质、亲子关系等因素影响,且年龄越大,个体越趋向于运用积极策略[2]。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教育、医疗等各领域,研究对象逐步扩大,广涉学龄前儿童、学生、教师、警察、护士、普通成人等人群,但是对听障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研究鲜有少见[3]。6岁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很大影响,孩子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或者孤独、焦虑,对自己不满意等,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今后的个性发展和品格培养,如果负面情绪常出现且持续不断,会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与人际关系。对于听障儿童,更应帮助其认识、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理解他人,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让其成为情绪的主人,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陕西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康复后融入普幼的听障儿童87名(其中3~4岁24名,4~5岁28名、5~6岁35名);男孩44名、女孩43名;所有听障儿童均为语前聋(其中,双耳配戴助听器18人,单侧人工耳蜗植入29人,双模式35人、双侧人工耳蜗植入5人),听觉能力均达到一级水平,语言能力一级62人、二级25人。所有听障儿童智力正常,不伴随其他障碍,性格活泼开朗。

选取西安市西北大学附属幼儿园健听儿童95名(其中3~4岁30名、4~5岁30名、5~6岁35名);男孩50名,女孩45名;所有儿童无智力、听力、视力和语言障碍。

1.2 测试材料

采用陆芳、陈国鹏等编制的《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问卷(父母用)》[4],问卷由一系列陈述语句组成,要求家长在理解题意后,做出最符合自己孩子情况的选择。采用5级评分制(从来没有、偶尔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总是这样)。对组成各种情绪调节策略的项目得分进行累计,形成调节策略总分。该问卷共8个情景,36个选项,每个选项代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发泄、被动应付、自我安慰等6种。其中,认知重建是儿童用积极的方式看待挫折或其他消极事件,对消极情境中的各项参数进行重新思考或解释。问题解决指儿童积极面对问题,通过自身的力量,采取一切可能的适应性行为和手段消除挫折来源、摆脱面临的困境,减少或消除消极情绪。发泄指儿童通过运用破坏性或伤害性行为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被动应付指儿童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离开或回避引发消极情绪的情境。替代活动是把注意力从引发挫折或消极情绪的情境中转移开来,投入其他可被观察到的活动中。自我安慰指儿童运用话语安慰自己或在行为上重复相同的无意义的身体动作。

因国内没有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常模,故笔者选取样本量进行分析与研究。

1.3 测试问卷的发放

问卷通过微信的形式发放给家长并按要求填写提交,在后台查收。共发出问卷182份,收回182份。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方法为平均数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

2 结果

2.1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总体运用情况

对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总体运用情况进行独立t值检验分析,可以看出两组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在发泄、被动应付、自我安慰策略运用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不同年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情况

对不同年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情况进行独立t值检验,可以看出:3~4岁两组儿童问题解决策略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发泄、被动应付、自我安慰策略存在显著差异(P<0.05);4~5岁两组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不存在显著差异;5~6岁两组儿童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策略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发泄和被动应付策略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儿童男孩之间认知重建策略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发泄和自我安慰策略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女孩间问题解决策略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被动应付和替代活动策略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不同年龄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多重比较

为了揭示年龄在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上的具体差异,了解差异的来源,本研究对6种调节策略进行了多重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3~4岁与4~5岁听障儿童间发泄策略的运用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认知重建、被动应付和问题解决策略运用存在显著差异(P<0.05)。3~4岁与5~6岁听障儿童间认知重建、发泄和问题解决策略运用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4~5岁与5~6岁听障儿童间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不存在显著差异。每个年龄段在替代活动和自我安慰策略的运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表1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总体运用差异检验

2.4 不同年龄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频次分布情况

本研究对3个年龄段听障儿童的策略运用频次进行统计,根据每个年龄段孩子是否使用该情绪调节策略进行统计,如3~4岁中有5名孩子使用认知重建情绪调节策略,除以该年龄段的总人数(n=24)后乘以100。发现听障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积极情绪的运用也有明显提升,见表4。

表2 不同年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情况

表3 不同年龄段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多重比较

表4 不同年龄段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频次分布情况(%)

2.5 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性别差异

对听障儿童性别在情绪调节策略运用情况,进行独立t值检验分析,可以看出女孩与男孩在自我安慰策略的运用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发泄、被动应付策略运用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见表5。

2.6 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融合时间差异

为了揭示融合时间在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上的具体差异,了解差异的来源,本研究又对这6种调节策略进行了多重比较。从表6可以看出融合1年以内与1~2年听障儿童发泄策略的运用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其他策略不存在差异;融合1~2年与2年以上听障儿童认知重建策略运用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策略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1年以内与2年以上听障儿童认知重建、发泄、问题解决策略运用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替代活动存在显著差异(P<0.05);融合时间对自我安慰策略的运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6。

2.7 融合时间对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频次分布情况

本研究对不同融合时间听障儿童的各策略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将使用人数除以总人数,结果发现随着融合时间的延长,听障儿童使用积极策略增多,消极策略减少,见表7。

3 讨论

3.1 学龄前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总体情况不如健听儿童灵活多变

将两组儿童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总分相加,发现学龄前健听儿童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认知重建>被动应付>发泄>自我安慰,听障儿童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替代活动>问题解决>被动应付>发泄>认知重建>自我安慰,听障儿童使用最多的策略是替代活动,说明在融合过程中,听障儿童多会采取转移的方式回避问题,把注意力投入其他可被观察到的活动中。虽然缓解了消极情绪,但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会让孩子缺乏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毅力,这与儿童的思维及语言发展水平、对环境的适应、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沟通方式息息相关。健听儿童使用最多的是问题解决,说明健听儿童多会通过自身的力量,想办法解决当下面临的困难,消除挫折来源、摆脱困境,减少或消除消极情绪。灵活多变应是善于应变,善于沟通,勤于思考,解决问题。成长过程中孩子根据年龄阶段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调节方式,希望特教和普校老师及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引导孩子学会处理情绪问题,为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学习、交流、工作奠定基础,做好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控制。提高听障儿童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辨别能力,当儿童自身面临不良情绪时,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通过和孩子交谈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而不是家长包办。

表5 性别对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差异检验

表6 融合时间与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多重比较

表7 融合时间对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频次分布情况(%)

3.2 随着年龄增大,听障儿童积极情绪运用能力逐渐提高,消极情绪越来越少

本研究发现听障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积极情绪的运用有明显提升。不管哪个年龄段替代活动都是听障儿童最主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频次随年龄升高而提高,发泄、被动应付策略使用的频次随年龄升高呈现递减的趋势。这与陆芳在学龄前健听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总体运用情况相一致[4]。自我安慰在5~6岁听障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上有微弱上升趋势,需引起注意,并及时查找原因,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幼儿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处理问题。

3.3 不同性别听障儿童在运用发泄、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调节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

性别角色的规范使男孩女孩有选择的接受了不同的社会影响,男孩倾向于独立、冒险、大胆自然的表露自己的情绪,而女孩强调听话、顺从、温和、内敛使她们逐渐隐藏自己的情绪。因此,男孩运用自我安慰和发泄高于女孩,女孩运用被动应付高于男孩。

3.4 随着融合时间的延长,听障儿童积极策略运用能力越来越高,消极策略逐渐减少

本研究发现融合时间在1年内的听障儿童发泄策略使用最多,1~2年替代活动策略使用最多,2年以上问题解决策略使用最多。说明随着融合时间的增长,听障儿童面对困难时能够从宣泄-转移-思考解决问题,积极应对的方式逐渐提升。

因此,教师应引导与关注融合初期幼儿出现的情绪问题。合理宣泄是很常用的情绪调控方法,老师和家长要适当的引导,通过倾诉式的宣泄,即找一位自己倾诉对象,如父母、朋友等,倾诉的过程就是宣泄自己消极情绪的过程;自我发泄,包括动作的自我发泄比如跳一跳,找个软垫打一打等,不要强行压抑幼儿的情绪,要善于疏导,如给他时间和空间,让他好好哭一哭,等幼儿情绪平静了再和他交流,分析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这样有利幼儿对消极情绪的调节。情绪调节是社会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整合过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5]。

掌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表达情绪才能满足双方的需求以维持正面的社会互动体系[6]。在融合初期可以结合多种形式让听障儿童自身参与并体验与运用积极情绪处理问题,通过表演游戏、情绪主题绘本阅读、绘画[7]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听障儿童积极情绪的运用,化解情绪冲动。

猜你喜欢
应付消极情绪被动
静心
测试
Task 6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蔓延
The Most Beautiful English Sentences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基层微信工作群手中应付工作、心中应付群众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