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品种的选择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9-03-16 01:43张明亮
吉林蔬菜 2019年1期
关键词:芽眼薯块种薯

张明亮

(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 110400)

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对温度的要求: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当地温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茎叶生长的适温是15℃~25℃,超过39℃停止生长。

马铃薯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促进胃肠蠕动,疏通肠道。块茎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从营养角度来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

中医认为马铃薯“性平味甘无毒,能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缓急止痛,通利大便。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畅的患者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证明,马铃薯对调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脏病患者的良药及优质保健品。马铃薯富有营养,是抗衰老的食物之一。

马铃薯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还含有20%蛋白质,18种氨基酸、矿物质(磷、钙等)、维生素等。可以做主食,也可以作为蔬菜食用,或做辅助食品如薯条、薯片等,也用来制作淀粉、粉丝等,也可以酿造酒或作为牲畜的饲料。

1 品种选择的原则

马铃薯的品种根据用途可以分为鲜食型、加工型和兼顾型品种。无霜期短的地区,应该选择生育期相对较长的中晚熟品种,要求品种有较长的休眠期和耐储性,还要选择抗逆性和抗旱性强的品种。要根据生产目的,选择不同级别的种薯。既要考虑成本,又要考虑种薯的质量。如作种薯生产,就要选择低世代脱毒种薯原种、原种一代,该级别种薯价格虽高,但生产出的种薯质量好,利用年限长;作商品薯生产为目的,则应选择原种二代或良种,这级别种薯价格偏低,而产量好,有利增产增收。最好采用25~50g以下的健康小整薯直接播种,能够防止交叉感染,减轻病害发生,防止水分散失,确保苗全、苗壮、苗齐、苗匀,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提前出苗。引种时调出地区应无检疫对象,绝对不能在引种的同时引入新的病虫害。

1.1 鲜食品种

鲜薯品种要求薯块大、表皮光滑、芽眼较浅的优良品种。

1.2 淀粉加工型品种

要选择淀粉含量在18%以上的品种,而且淀粉含量高的品种大多是中晚熟品种。

1.3 全粉加工型品种

对薯块要求较高,不仅要薯肉白色、芽眼浅、还原糖含量低于0.25%,还要求干物质含量高,比重在1.080以上。

1.4 炸片加工型品种

要求薯形圆形、芽眼浅、还原糖含量低于0.3%,直径4.5~9.0厘米,比重在1.080以上,炸片色泽浅且色泽均匀一致。

1.5 炸条加工型品种

要求薯形长圆形、芽眼浅、表皮光滑、还原糖含量低于0.3%,比重在1.080以上,油炸色泽浅或金黄色且色泽均匀一致,一般要求薯块长度在7厘米以上,薯条越长售价也就越高。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播种前准备

尽量选用二代以内合格脱毒种薯,在播种前15~20天出窖,种薯平铺2~3层,温度保持在13~15℃,逐渐照射散射光5~7天,每2~3天翻动1次,使种薯各面充分见光,注意淘汰病烂薯。当芽长至0.5~1.0厘米时,可以准备切块。种薯切块既可以节约种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打破休眠。用75%酒精或0.5%~1.0%高锰酸钾溶液对切刀进行消毒。小于50克的种薯可以直接播种不切块;50~100克的种薯纵切2~4块,可以充分利用顶芽优势;大于100克的种薯要从尾部开始按芽眼螺旋形向顶斜切,最后把芽眼集中的顶部一分为二。切刀要在靠近芽眼的地方下刀,以利发根。切块大小尽可能做到一致。由于近几年,春播前后灾害性天气多,种薯块要尽量大于40克。切好的薯块采用滑石粉、甲基托布津、甲霜灵锰锌拌种。用500~600倍液的高锰酸钾浸种10~15分钟,可达到防止细菌病害发生和烂种并且增产的目的。用草木灰、多菌灵拌种消毒还可以为马铃薯生长提供钾肥。同时钾肥是以碳酸钾形式存在的,呈碱性,有一定的消毒、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的作用,不仅能减轻或推迟病害的发生,也能促使刀口愈伤组织形成,增强抗病菌能力。

企业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通常会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风险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物资采购工作的科学合理性,而且会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生产产品所涵盖的原材料、生产设备以及市场变化等等因素,合理分析所存在的物资采购分析概念,并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防范,确保物资采购手段科学、合理,从而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播种

用块茎繁殖,把土豆按芽眼切成块状,垄播,3月份或9月份播种,平均温度超过25°C时,地下块茎停止膨胀。大概三个月左右就可以成熟了。

种植密度因品种而异,一般保苗45000~75000株/公顷为宜。以大垄种植为主。垄距80厘米,垄高25厘米,垄顶宽30厘米,视土壤墒情播种深度12~15厘米,每垄1行,株距18~30厘米。加工用高淀粉品种应适当密植,不仅可以提高马铃薯群体产量,同时有利于形成中等薯块,中等薯块淀粉含量较大薯和小薯相对要高。建议株距20~22厘米。全粉加工型品种对品质和品相要求很高,因此,栽培过程中要进行高培土,防止青头、裂口和畸形薯的发生。薯片加工型马铃薯要求薯块不能有畸形、青头等瑕疵,栽培过程中要做到深耕细耙精细管理。炸片型品种适当调节种植密度可以控制薯块大小在加工要求范围内,建议株距15~18厘米。薯条加工型品种建议株距18~20厘米,要进行垄作栽培,建议行距90厘米,垄高30~35厘米。

2.3 水肥管理

干旱地区马铃薯栽培中主要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不仅能够减少灌溉量、均匀施肥、节约水资源和成本、减少后期田间管理工作,还能减少烂薯率、防治病虫害、维持生态平衡。另外,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施,能够精准的把握马铃薯各个生长周期所需要的水分,及时进行供给,最大限度地保障马铃薯生长,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其要求根据土壤地理环境的差异,及所要达到的有效湿润区的面积和土层深度、滴头间距、毛管大小和最大铺设长度等设置不同的管道系统。通常用滴头间距20~30厘米的薄壁滴灌带,流量控制在1.0~1.5升/小时,置于土面。全粉加工型马铃薯栽培要适当增加钾肥施用量,根据当地土壤养分情况合理调整氮磷钾肥的比例。适当增施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品质,还能提高淀粉含量。

3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3.1 马铃薯病害

晚疫病:防治晚疫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播前严格淘汰病薯。一旦发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难控制,因此必须在晚疫病没有发生前进行药剂防治,即当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下雨或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达8小时以上的情况出现4~5天后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每亩用量175~225克,对水后进行叶面喷洒。如果没有及时喷药,田间发现晚疫病植株后,则需要用瑞毒霉(也称为雷多米尔、甲霜灵)之类的药剂进行防治,每亩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对水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将病害控制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时间间隔为7~10天。

早疫病:叶片喷施有机杀菌剂可以减少早疫病的蔓延。当早疫病较为严重时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防治,用量为每亩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防治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间隔10天左右。

卷叶病:是最主要的马铃薯病毒性病害,在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普遍发生,易感品种的产量损失可高达90%。可以在种薯繁育时淘汰病株,筛选健康植株来防治马铃薯卷叶病毒。系统杀虫剂可以降低病毒在植株内的蔓延,但不能防止从邻近田块带毒蚜虫的感染。马铃薯卷叶病毒是已知的可通过热处理来消除的马铃薯病毒。选用脱毒种薯,种植抗卷叶病毒的品种可有效防治该病毒。

3.2 马铃薯害虫

蓟马:干旱条件有利于蓟马的繁殖,适时灌溉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也可用40%辛硫磷乳油和40%乐果乳油的1500倍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叶蝉:马铃薯田与豆类作物隔离可防止叶蝉侵染。选用抗性或耐性品种或用农药进行防治。可以每亩使用20%叶蝉散乳油100克对水后喷施叶片,或每亩用40%乐果乳油75~100克对水喷施。

地老虎:点状或田间局部感染时,可以集中施用杀虫剂,如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2.5%澳氰菊醋乳油2000倍液和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喷施对防治1~3龄幼虫非常有效。对3龄以上的幼虫或成虫可在黄昏时将含有糠、糖、水和杀虫剂的毒饵放在植株的基部进行诱杀。

白色蛴螬:深耕后日晒和霜冻以及鸟类捕食。不易通过使用杀虫剂来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加细土25~30千克,播种时撒施在种薯旁边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潜叶蝇:有较多的自然天敌,应保护天敌。成虫可以用黏性的黄色诱捕物诱捕。必须防止植株开花前受到近1/3的危害。如果需要,应当使用对成虫或幼虫特别有效的药剂。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斑潜净是一种很有效的药剂,药剂稀释倍数1000~2000倍,每亩用量25~60克。施药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忌在晴天中午施药。施药间隔5~7天,连续用药3~5次,即可消除潜叶蝇的危害。

白粉虱及其它粉虱:防治措施应当着眼于恢复生态平衡和培育白粉虱的有效天敌,因此,应当避免不必要地使用杀虫剂。建议在田块的边缘种植玉米或高粱或交替休闲以促进生物防治的天敌的发育。如果必须打药,应当使用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4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2.5%功夫乳油5000倍液以及20%灭扫利乳油200倍液等药剂,它们均可有效地消除粉虱危害。

4 收获与贮运

当植株叶片从下到上开始发黄,用手捏主茎开始发空即达到生理成熟时便可收获,早熟品种一般在8月下旬,中晚熟品种一般在9月上中旬收获。在收获前7~10天要进行化学灭秧,促进薯皮老化,从而减少收获时的机械损伤,起收为防止丢薯和划破薯皮应注意挖掘深度。收获季节降温频繁,如果收获晚温度过低,薯块的还原糖含量会上升,从而会影响加工质量。装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运输和贮藏时要防止日晒、雨淋和冻害。

猜你喜欢
芽眼薯块种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马铃薯芽眼检测识别研究*
基于LBP 与SVM 的马铃薯芽眼识别
基于改进Faster R-CNN的马铃薯芽眼识别方法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发芽土豆带着毒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介绍三种优良种子/甘薯良种“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