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诗情,让学生在诗意王国自由驰骋

2019-03-18 11:47夏念红
教师·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 要: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核心素养下的统编版语文教材特别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聚焦古诗文教学的共性问题,并试图从中找到解决的策略和办法:以情怡情,感受情境;美学古诗,进入意境;开发诗园,滋养诗情;一个核心,两个遵循,三层策略,真正让古诗文教学有章可循。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文教学;浸润诗情

核心素养下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入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有129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占所有选文的30%。初中语文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文的51.7%。由此可见,统编教材下的古诗文教学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本文聚焦学校教师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解决的策略和办法。

一、古诗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缺失美感

虽然学校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古诗文课堂教学大都存在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缺失美感的问题。教师们教学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整个过程程式化,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求,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使古诗文所蕴含的美感荡然无存。

(二)学诗途径单一,体验缺少灵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虽然该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师盯着课本,总担心联系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浪费时间,也极少通过多种途径推荐其他古诗文或组织开展古诗文课外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课堂变得缺乏生气,校园古诗词文化意识不浓,更谈不上让学生浸润诗词文化成长。

(三)关注角度偏移,学诗丧失兴趣

自从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75篇的数量以来,教师们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仅关注了“量”的积累,只知让学生填鸭式地机械抄写、背诵、默写。长此以往,学古诗文的兴趣消失殆尽,更不用说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精神上的成长。出现这些共性问题,实质就是教师们没有重视古诗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导致让古诗文教学名存实亡。

二、有效古诗文教学的建议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怡养学生诗情、让学生受到审美情感和思维熏陶呢?我们从策略和方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以情怡情,感受情境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情感所感染。”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广猎知识,深钻教材,正确把握古诗的内涵。鲁迅先生曾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古诗的创作都和时代、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且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密切联系。诗既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又是诗人生活遭际、政治态度、思想倾向的反映,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的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

在古诗教学中,适当把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讲给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把学生引入情境。如我教《题西林壁》时,首先向大家介绍:元丰七年春末夏初,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畅游庐山十余日,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因此,他挥毫写下这首诗,于是有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教学《回乡偶书》时,我一开课便用课件出示贺知章画像,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学生回答后再出示贺知章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一生仕途顺利,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八十多岁才衣锦还乡,唐玄宗曾亲自赐诗送别,十分风光。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这样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为理解诗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做了铺垫。

因此,在教学古诗时,适当给学生介绍或引领学生课前收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作者和作者写作的背景故事,等于给学生一把理解诗意的钥匙。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活处境、写作背景,学生才能借助诗与诗人进行有效对话,才能领略到诗的情,才能进入诗的情境。

(二)美学古诗,进入意境

诗是最精练的文學样式,它截取生活中最富于特征性的最感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生活,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人说王维“诗中有画”,确实,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含音乐、绘画在内的综合艺术,有着极大的美学价值。教师可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乐学、美学,大大提高学生兴趣。

一是诵读。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就是诵读,多形式、多层次的诵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意境,还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低段范读、引读、跟读、个别读,中高段分组读、比赛读、配乐读。多形式的朗读应体现梯度:一读,读准字音读通顺;二读,读出节奏读流畅;三读,读出理解读韵味;四读,读出情境引共鸣。最后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诵读的氛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就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古诗,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并通过有声的语言,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积累了知识,发展了语言,陶冶了道德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继而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很多古诗词已配好了乐曲,有现成的音频,课堂也可以引入,如《春眠不觉晓》《乡村四月》等,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其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三是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象画面之后,教师以绿粉笔于黑板中央勾勒出一株苍劲松树,教师请学生在“树下”分别扮演诗人贾岛和诗中童子,一问一答,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而且学生学得兴趣盎然,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四是画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教学《小池》时,我首先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以图创设情境,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接着再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蜻蜒)?接着提问:“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导入新课,进入意境后,再引导学生将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用笔再现出来,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象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给诗配画是学生读诗的成果。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一致认为诗画一体,认为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无声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读了诗可以在脑海里构成一幅幅的画,学生看了画又能联想诗句。利用画诗呈现画面,能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五是写诗。“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象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品读诗的意象,体会写作方法,再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到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激发了学诗的情感。

(三)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语文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首先,以一带多。为了将学生的视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抓同主题作品拓展,抓同诗人作品拓展,抓同题材作品拓展,抓同训练重点拓展,这样能打开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位在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其次,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让学生在用中“温故而知新”。带学生踏青时,吟吟写春景的诗句,送别亲人或友人时,来一段友情诗;课堂上吟诵诗句,进行组织教学。这样,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的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的熏陶。

最后,创意活动。学生们的素养总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在活动中成长的,借鉴学校日常活动,为积累、内化古诗词,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课前五分钟赏诗词。按学号轮流上台推荐,首先了解作者创作诗的背景,接着感受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和情感,再抓住这首诗中的个别字词和佳句进行赏析,最后品味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耗时不多,但学生能力会不断提升。二是巧用《我爱阅读》,让古文成为教材。我们的校本教材(阶梯阅读)是我们指导学生们阅读的重要工具,我们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古诗,分阶段与校本教材有机结合,让古诗背诵积累成为其中璀璨的篇章,成为学生们走入古文的重要桥梁。三是根据学段不同组织多样活动:低年级的给诗配画、中年级的每日一诵、高年级的古诗大闯关。四是为营造学习古诗文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诵读节”,学生或浅吟低唱,或“诗配乐、乐配诗表演”。丰富的活动对激发学生诗趣、怡养学生诗情、受到审美情感和思维熏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古诗文教学的基本遵循

那么,如何确保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有效呢?古诗文教学应围绕一个核心: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并牢固树立为素养而教的理念。有关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云峰有这样的观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全国小语会会长陈先云这样说:“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語文技能、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古诗文教学必须把握一个方向——为素养而教。

同时必须坚守两个遵循:一是遵循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二是遵循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个核心、两个遵循,既明确了方向,又有了规则。怎么结合古诗文的教学实践去落实呢?

教师层面:充分挖掘诗的美学价值,把握一条主线即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引导学生在读、画、演、唱中感受情境美、意境美、音韵美。当然这条主线不能机械套用,要根据诗的不同,灵活采用。

学生层面: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抓朗读—想象—品味—拓展,让学生在积累、内化、运用中,得意、得言、得法。

学校层面: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营造古诗文氛围,创造性地开展古诗文活动,引导学生积累、内化、运用,在熏陶、感染、浸润中,吸收优秀文化,丰厚底蕴。这可促进学生精神上的成长。

一个核心、两个遵循、三层策略,这样教学古诗文才会有章可循,才会有侧重、有实效,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让我们引领学生浸润诗情,在诗意王国自由驰骋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夏念红,女,1972年出生,1990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湖南省益阳市人民路小学教科室主任、语文教师。

自20世纪90年代走上三尺讲台,她就把当一名优秀教师作为毕生追求,把教育教学视为生命成长的方式,秉承“教师的爱是教师的灵魂”这一理念,用智慧和爱心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健体,让他们从小处在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她执教小学语文,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习惯,致力于做一个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语文老师。为引领学校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率先主持益阳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策略研究》,并在市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她努力做教研教改的领头雁,潜心研究,打造了“读为基本、悟为核心、用为宗旨”的开放语文课堂。

她认为,只有把自己所学、所长、所获转化为对同行实践有益的东西,引领教师成长,才更有价值。在她的引领下,学校已有市“十二五”规划课题6个、区级课题1个。执教以来,她指导学生6次获国家级征文大赛奖,5次在区学业水平检测中获第一名,撰写论文45篇获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主编教辅书籍6本,编写校本教材3本,辅导青年教师获省级以上奖励14人。她两次被评为区级十大名师,2016年荣获益阳市第三届名师称号,2017年成为省第四届小学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2017年获益阳市政府(教师类)突出贡献奖。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核心素养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从“意会”走向“言传”
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