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背景下的非遗课程

2019-03-18 11:47李玲
教师·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葫芦丝课程

李玲

摘 要: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杉木学校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集中的学校,学校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进校园课程,学生获得了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地域文化特征、学生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等,选择了葫芦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使学生能审视自己、拓展自己,找到个体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宿。

关键词:课程;葫芦丝;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非遗课程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杉木学校(以下简称“杉木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周边一千米外是逐年兴建的高楼与沿河风光带,一千米内是废墟与低矮平房的杂合区,房屋已逐年减少,所有的道路曲折坑洼,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所占比例高达90%。就是在这里,杉木学校课程研究与变革如火如荼,学校演绎着自己优雅的形色。

一、学校课程特点

校园一切兼课程。从课程包含的内容来说,即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杉木学校就是依照这样的思维,构建系统整合型的课程体系。

杉木学校的愿景是建设最具人文情怀的新校园,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温暖而有底蕴的教育。学校一直致力于的,是一种能直达学生心灵的潜移默化的课程,让学生们既博学又能笃思,既质行又能纳新,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乃至生活中能审视自己、拓展自己,体悟到“我是谁”这个终极命题,做自己命运的舵手。所以,这个课程必定也是核心凸显的全景式课程。杉木学校课程图谱如下图所示。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保障目标任务和课时的实施。在此基础上,从各个维度延伸出相应的课程。比如语言类延伸的阅读课程,每天30分钟午读课,午读课中低年级学生讲故事,中高年级学生讲演书籍推荐。低年级的讲故事又分为三个课时,分别完成观察与讲述、故事复述、阅读拓展等三个层次的内容;中高年级的学生讲演又分为学生讲述和提问两个部分。做到了有思想的阅读、有自信的讲演、有规则的借阅,完成了一个课程的整体构建和实施,体现了学校愿景和精神属性。

学校课程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以思维和行为习惯养成涵盖所有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学校延伸课程,行为举止从细节着手,思维方式从层次性着手,分别加以训练。比如任何一个课堂结束时,学生要按照“一收二摆三起四查”(即收起当堂课文具、摆放下节课用具、起立、查看座位队列放好椅子)的顺序形成课前准备。比如学生进行阅读提问,要按照三个层次进行思考并提问,即浅层次提问,是书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中层次提问,是书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的问题;深层次的提问,是与所读内容有关、联系生活所提出的问题。

其二,课程常态化、基地化。所谓常态,即课程实施不搞两张皮,不以社团或者课外兴趣班的形式存在,而是切切实实和国家课程一样,每周定量实施。同时,课程引入周边资源,开拓各种实施基地。如“拥抱自然,迎接成长”的环保德育实践课程,开辟湖南农业大学资源,每周实施,每月走进农大与教授对话。

葫芦丝课程,必定也遵循学校课程的总体思路而发展。

二、葫芦丝课程的选择与起步

基于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来源等,每一个学校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特色,或者说是自己的性格色彩。杉木学校的性格底色是“人文情怀”“温暖”,其载体依托传统文化。

首先,葫芦丝课程选择于非遗特色项目引领下的学校文化情况下。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于2009年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是杉木学校的校本课程,也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已经开始有近十年。杉木学校是湖南省长沙市第五家剪纸示范性学校,并将申报为省级剪纸示范性学校,曾在全国“山花集”“雷锋杯”剪纸大赛中获得优秀单位、“金手指”奖等。简洁、质朴是剪纸特色与学校文化融合的基础,校园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校园仪式,都体现了“童趣·创造”的学生文化和“活力·人文”的教师文化。因此,学校再次选择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课程契合了学校文化。

其次,葫芦丝课程的确立,源于学生与教师、学校的内在需求。杉木学校伴随香港“阅读·梦飞翔”项目开展阅读课程多年,学生从开始的见到生人围观、畏缩,到现在的落落大方,从开始的趴在地上打滚,到安安静静看书,已经从外到内改变了气质,是时候再有一种透过灵魂的美的领悟了。作为湖南省会城市中心区的教育领域的一员,在各学校特色鲜明、成绩斐然的环绕下,学校也有必要进一步考虑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芙蓉幸福教育增添力量。另外,学校地处城中村,虽伴随拆迁,血液里还是农村质朴的地域文化的精髓。学生来源也是各地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其家庭的特质仍然以憨实、淳朴、直线思维、喜爱热闹等为主。这些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葫芦丝外观古朴、柔美、典雅,音色独特、优美且富有民族特色,这就契合了学校地域和学生家庭的文化需求,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葫芦丝小巧,易于携带,价钱比较低,学校可以给每位学生配备,学生家庭条件也许可。而且葫芦丝的学习容易上手,适合热情外向的学生,也适合学校师资配备。因此,学校利用办公经费,给每个学生配了一支葫芦丝。课程开始,请长沙市葫芦丝协会会长授课,教师们掌握之后,由教师授课、协会指导。

最后,葫芦丝课程定位于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剪纸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剪纸文化中纯净与清新一致、集体性与个体性统一、简洁明快、写意与写实相容的特点,与杉木学校的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深深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过去的乡土文化产物,但是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离开自己的家园走入都市中,与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关联的传统文化形式,逐渐成为当代人寻求认同和情感归宿的象征。因此,为选择一种能够解决个体性的身份危机这一困扰的课程,让学生从小能在乡土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熏陶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归属,葫芦丝就被学校选择并定位,并期冀开展葫芦丝课程,在提高学生整体艺术修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心灵慰藉。

三、葫芦丝课程简介

(一)内容与要求

作为音乐课程的延伸课程,葫芦丝课程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如何吹奏葫芦丝和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参与,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和整体艺术修养,坚持练习,锻炼意志,对陌生乐曲有简单的试奏能力,并能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增强自信心、热爱生活。具体来说包括了解葫芦丝的起源、构造、音乐表现力等相关知识,学习葫芦丝的正确演奏姿势、演奏状态、吹奏手型以及正确的气息运用,能够熟练吹奏相应的葫芦丝乐曲。

(二)实施方式

葫芦丝课程是音乐艺术课程,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法、以听觉为对象的一种旋律艺术,是使用葫芦丝为介质发声的表现的艺术。葫芦丝课程还是人文课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底蕴。

葫芦丝课程的实施,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独立成课。也就是学校每周安排单独的课程时间,主要是在地方课程中,由专门的葫芦丝老师对学生授课。这样的安排,确保了葫芦丝课程的课时,确保了葫芦丝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大力推进了艺术素养的提升,避免流于形式或者教师敷衍塞责。但是,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容易使教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葫芦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忽视其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身份定位的功能。当然,像这样一种新内容的教育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容易使学校课程数量膨胀,削减其他课程的课时。

其二,渗透实施。就是在其他相关课程中渗透实施葫芦丝课程。我们不强求教师们进行不切实际的整合渗透,而是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安排,主要在语文、品德与社会、美术、音乐课程中进行。比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多彩的民间艺术》《家乡民俗探秘》,美术课程的《我心中的未来》等,都可融入葫芦丝课程。当然,这里更多要求的是对葫芦丝文化的渗透。这样做的优点是课程实施能减少课时,也容易联系实际,还能与相关学科相互促进。但缺点也很明显,各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要么可能会流于形式,要么可能成为负担。

其三,活动展示。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示,让所有学生都受益。杉木学校每个学年至少有六次葫芦丝表演和一次葫芦丝艺术活动日,即两次开学典礼葫芦丝表演、两次家长会葫芦丝演奏,以及“六一”“元旦”表演。在葫芦丝艺术活动日,学校会专门邀请家长、社区人员等参加观摩,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可从活动中受益。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平臺,有助于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缺点就是组织较难,而且不能每次人人都展示。

总体而言,葫芦丝课程的实施,采取的是立体化的教学方式,课程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突出教育的生活性和灵活性。特别强调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凸显生本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杨四耕,李春华.突破大杂烩:有逻辑的学校课程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云鹰.开放式配方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葫芦丝课程
习作『学吹葫芦丝』升格指导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回响葫芦丝之声,探寻小学音乐葫芦丝有效教学方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迷上了葫芦丝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