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策略单元”奏响“学为中心”

2019-03-18 11:47王宇燕
教师·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教学

王宇燕

摘 要:统编教材的使用,让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有了明显的进步,让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文章以三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为例,聚焦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预测与推想,通过单元导读的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课文旁批的示范引领、精彩文本的深度阅读、预测方法的精辟归纳,让教材、学生、编者和教师融为一体,切实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教学;策略教学

一、單元整合识预测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篇文本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第一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根据故事的进程,我们可以在前面的内容中找到后面内容发生的依据,所以可以用来教给学生预测的方法。因此,第一课承载的任务就是习得预测方法。第二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只呈现了故事的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呈现,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材这样的编排显然是为了让教师们利用这半个故事来教会学生有依据地预测故事将还会如何发展。这里教材承载的任务是预测故事情节还会如何发展。而第三篇文本《不会叫的狗》则是开头和故事情节都很完整,只缺少故事的结局,而且结局有三个。它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显然是要教师们利用此课例教会学生有依据地预测合理的故事结局。总结一下,当学生学完三篇文本,他们会学到什么呢?学习第一课,明白预测要有依据,懂得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学习第二课,就学会了如何有依据地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学习第三课,就学会了如何预测合理的结局。第一课是第二、三课学习的基础,第二、三课的学习是为学生能独立续编故事做准备。

二、巧读课题明概念

统编教材的使用带给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最大的福利是让教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不再纠缠、不再犹豫。教师们再也不用去挖空心思来决定某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教什么,因为教材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三上第四单元是预测单元,四上还要出现提问单元,这样的设计是很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所以在本课教学时,在读课题的环节笔者设计了理解猜测与提问的区别,具体过程如下:

师:今天我们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读完了课题,同学们总会停下来想一想,你想到了什么?

生: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呢?

生:老屋总也不倒是有人帮了它吗?

生:老屋总也倒不了,后面可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

生:这个老屋好奇怪,这个故事我想马上去看看。

生:难道是被施了魔法吗?

……(生一边说,师一边写,然后贴在黑板上。)

师:接下来,老师把你们想到的分成两组,(分到一半)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发现了左边的都是问号结尾的,是问题。

生:我发现右边的是句号结尾的。

师:句号结尾的是什么呢?

生:看起来像是在猜想。

师:是的,这也可以说是预测,它和提问是有区别的。

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观察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对预测有初步的了解,初步建立本单元学什么、怎么学的整体概念,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关注旁批学表达

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最明显的一个特点莫过于两边的旁批,在培训中,大师们称为是“某位成熟的阅读者的思考过程给学生作示范”,通过反复解读后,我们把它定义童趣化:某个小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也许更能和学生的思维吻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七处旁批,说它是“给学生作示范”,还真的是无可挑剔:有的旁批是读到题目时停下来的思考;有的旁批是依据插图展开推测;有的旁批是指向了生活经验的;还有的旁批则与文本紧密相扣。这样的安排真是润物无声,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字:“妙”。更妙的是他在表达上的示范作用:猜到、可能、估计……多么精准妥帖,这就是教科书。所以我们忽然更加明白为什么“省培”中鼓励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大胆地利用好教材,因为预测的基本方法,已经很巧妙地藏在旁批里了。所以本课我们大胆地进行取舍,从教学旁批着手,意在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完善阅读行为。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在课文的边上,有许多小字。

生:我发现边上的小字是一个人的心里话。

师:哈哈,你很细心!确实,这篇课文很特别,有一个作者,还藏着一个小读者,你发现的这些文字就是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写下来的。他一边读书一边在旁边做批注,这就叫“旁批”。拿起笔,跟老师写。(板书:旁批)

师:读一读,这篇文章一共有几处旁批?请你标一标。

生:七处。

师:看看这七处旁批,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了这些旁批都是在猜测。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在第二处旁批中有一个词“应该”,我感觉他是在猜。

生:还有第三处提到的“可能”。

生:还有“估计”这个词。

师: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这些词语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猜测。原来小读者一直是在一边读一边猜的,真有趣!

师:作者是随意猜的吗?

生:不是的,他是有依据的。

师:哦,是吗?比如这一处旁批(第二处),你们觉得他是读到哪里停下来猜的?

生:读到第三段。

师: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读到第三段,又看了插图停下来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说插图中的老屋看起来那么慈祥,他肯定是读过插图才发现的,而且他应该读到了第三段,然后结合了插图才有这样的想法。

师:那他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依据图中的老屋看起来很慈祥。因为一般我们生活当中看起来很慈祥的人,都特别热心,愿意帮助人。

师:你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的,很好!

师:那我们去读一读第三、四段话,老屋答應了吗?

生:答应了。因为它说:“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吧。”

师:你看被这个小读者猜着了,真是太有意思啦!

师:从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猜测是要有依据的,读到题目、插图可以停一停,依据文章内容可以想一想,预测的结果可以对一对,这可真是预测的好方法。

“我是怎么读的,阅读过程中我想到了什么,我是怎样获得这些阅读经验的”,并且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借鉴,不断丰富阅读经验,更好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生活。通过巧妙的引导,概括出预测的方法:读到哪里停一停,依据什么想一想,猜测结果对一对。其实,教学亦是如此,教到哪里停一停?学生需要阅读时,学生练习朗读时,还是学生需要合作时?我们真正走入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才会让学习变得灵动、学生变得有灵气。

四、指向文本悟情思

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新时代,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特性,准确地理解统编教材中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融合。这个双线的编写体例就是告诉我们,教语文实际上是教做人,从教做人这个角度,我们的课堂应该有更深的意义。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发展语文的核心素养,更要传递美好和正能量,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所以,挖掘文本传递的情感也是对教材的一种尊重、对学生的一份责任。《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个童话故事结构上“3”的运用非常典型,老屋想倒,但3次让它不倒,这个“3”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童话故事的反复的特点。然而三次出现的情节与语言有很多处,那么哪些最合适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呢?思来想去,从学习“安心”入手比较妥帖,可以读出老屋的乐于助人和慈祥善良,感受童话中反复带来的乐趣。课堂里往往情感和方法两条线是相融的,指向文本语言的情感唤醒才是水到渠成的。让我们再现课堂场景:

师:什么是安心?

生1:就是安稳。

生2:也可以说是安定。

生3:让人觉得有依靠。

师:谁让他们安心?

生:老屋。

师:这样反复地出现“安心”,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1:作者是想表达老屋让小动物们感到安心,这样反复出现,可能是为了说明老屋很有价值。

生2:老屋能让小动物觉得那是一个温暖的家,我觉得它这样反复出现,是想说明老屋很会帮助人。

生3:这样反复可以强调出老屋的好。

师:说得真好,看来童话的反复作用还真大,能把老屋的这份善良和慈祥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好!

在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时,陈先云评课时说:“再谈文体意识,小学阶段不能按照文体来教学,不要教文体知识。”说得极是,这篇文章是童话,而且编排在了预测单元第一课,所以我们要挖掘童话的特点,并且润物无声。让学生通过阅读童话,体会出反复的特点,走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进而品味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论是阅读还是表达,都要指向教策略,这样才能架构学为中心的课堂。一切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一切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为衡量标准,语文教学要守正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语文教学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