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爱国歌曲中感受中国的变化”教学研究

2019-03-18 11:47彭玉蓉
教师·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情感

彭玉蓉

摘 要:文章作者运用情绪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创新高中音乐欣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导向情感。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欣赏20世纪爱国歌曲,设计开展一系列课堂课外活动,引发学生情动——感受状态,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国的变化的特定感受,促进学生定向地积累爱国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雅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导向情感;20世纪爱国歌曲;中国变化

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这种深厚感情支配下,人们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理智的、积极的行动。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超阶级性、强烈的指向性、鲜明的层次性和发展变化性等特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一代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国歌曲正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珍贵文化资源,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鼓舞当代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了爱国主义歌曲蕴含的教育功能,学校的音乐教学本身就承担了一部分学校德育的工作内容,因而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结合,并不突兀,反而使爱国主义歌曲得到了良好的传播,学校的德育教学得到了促进和深化。本人从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研究爱国主义教育——从20世纪爱国歌曲中感受中国的变化,探索了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音乐作品与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总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0世纪爱国歌曲以强烈的时代气息,表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革命、建设、改革,充满着炽热、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依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音乐作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而提出该课题。

该课题的“20世纪爱国歌曲”实际上涵盖了中国近现代爱国歌曲,因为中国近现代的新歌曲创作,发源于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感受中国的变化”指感受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变化。

二、理论依据

现代情绪理论认为:有些情感活动,是不存在特定的符号活动,不必以认知为中介的,可以积极利用表情活动所激起的情绪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受教育者在感情上对道德观念的认同,引发人的情动—感受状态,从而实现以情感制约情感、情感引发情感、情感导向情感。它突破了我们长期以来运用的情感导向方法:主要诉诸理智,靠所谓说道理、讲意志。

现代情绪理论强调感受状态及带来的感受色调、感受情调时人的道德生活的影响和意义。人的有些感受状态也许没有明晰的道德意义,但感受的快乐本身足以吸引人的追求,感受情调本身可以使人产生高雅、宁静、豁达的情绪。其强化定势规律指出:个体经常享受某种感受色调和情调,便会自觉追求这类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情感性。让学生欣赏20世纪爱国歌曲,可以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国的变化的特定感受,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特定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2、4、6、8班学生(共226人)。

(二)研究周期

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

(三)研究目标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中国的变化的赞美和歌颂,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探索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导向情感。

创新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

(四)具体内容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听、唱、动、写、看、讲等形式进行音乐欣赏。

听。聆听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参与形式,是欣赏、感受音乐的基础。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听,我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先简要地提出要求与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音乐。如要求学生认真听歌曲的伴奏感受声音的变化,伴随着歌曲旋律,联系歌曲的主題展开联想和想象。我还指导学生练习闭目聆听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歌曲想象出一幅表现歌曲作品内容的图画。

唱。欣赏一首歌曲,一定要熟悉该歌曲的音乐主题。只有熟悉主题,才能在欣赏时更好地掌握歌曲主题的发展、变化和再现,了解歌曲旋律所表现的内容。唱歌谱是熟悉歌曲旋律的好方法,有时我还让学生根据歌曲找一些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这样可帮助学生练唱歌曲。独唱、小组唱、大合唱、自己唱别人伴奏、自弹自唱、卡拉0K等也是经常运用的唱法。

动。在歌曲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是一种活跃的参与活动,它能培养学生对歌曲作品的兴趣,加深其对歌曲的理解。“动”的方法有:①手势表现。用手势表现歌曲的旋律,如欣赏《长城谣》《青年圆舞曲》等歌曲。让学生用手势表现它的旋律,形象地表现歌曲旋律的上行、下行等变化,加深对乐句、乐段、音乐高潮的感受和认识。②指挥模仿。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指挥模仿练习,通过指挥模仿来表现对歌曲的理解,练习中不要求学生追求指挥动作的规范,以免束缚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尤其对于不同风格、情绪的歌曲,教师要指导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创造性地模仿指挥,让他们体会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的不同。这可检验他们对不同风格乐曲的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③乐器演奏。指导学生用竖笛、口琴、电子琴、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来演奏欣赏的歌曲,对同一音乐主题、同一歌曲,可指导学生选择不同乐器、乐器组合来演奏,对音乐作品进行多向理解的表现,这既培养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④角色扮演。在欣赏歌剧和舞剧音乐时,让学生把歌剧《白毛女》选曲《北风吹》《十里风雪》和舞剧选曲《女战士和炊事班长》《斗笠舞》分别唱熟并了解乐曲的场景后进行角色扮演。歌剧《白毛女》由一男一女分别扮演喜儿和杨白劳,舞剧则由一些学生用乐器给扮演角色的同学伴奏。学生全情投入,扮演得惟妙惟肖,非常精彩,课堂上高潮迭起。学生在扮演和观演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歌、舞剧音乐的特色,进入了情境,体验了情感。

写。在歌曲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写、创作是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歌曲和发展思维。“写”法有:①依曲填词。如在熟唱《保卫黄河》后,要求学生根据歌曲主题意境,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即兴为其曲填写反映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的词。学生积极性很高,填出的词挺有特色。②创作歌曲。每学期要求学生创作一首歌曲(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合作),以加强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进行创造的实践训练,并在此基础上举行全校性的校园原创歌曲大赛。③写感受与建议。每学期结束前,要学生写一篇对音乐的感受和对教学的建议,作为学期总结性作业。学生个个写得情真意切,对我颇有启发。

看。在歌曲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与乐曲相应的图像,通过视听结合来加深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如在欣赏《走进新时代》时,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VCD中的部分精彩片段,加深他们对歌曲作品的主题、意境的理解。

讲。在歌曲欣赏教学中,进行必要和适当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展开讨论,说歌曲的情感、表现的内容和自己欣赏的体会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好方法。为增强效果,我从各班抽一些会乐器的学生(或与人合作),让其演奏、讲解,与其他同学一起演唱。这些学生可以选用任何一种乐器,只要能吹、拉、弹、奏出一些近现代音乐歌曲(甚至一段也行),并能讲解自己所演奏的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思想感情、意境以及为什么喜欢它即可。

通过听、唱、动、写、看、讲,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动——感受状态,导向情感。

2.课外活动

(1)歌曲组块。在将要结束一学年歌曲欣赏课时,指导学生将所欣赏的歌曲按三大块(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组合分类,让学生系统地从歌曲主题的发展、变化中,感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轨迹,形成学生的系统情感。这里列出了学生的组合分类表(综合了大家的成果)(见表1)。从表中看出:学生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时期的年代列出的歌曲相对少些,而对接近自己的改革开放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歌曲列得特别多。

(2)欣赏讲座。利用课余时间,我在高一开设了歌曲欣赏讲座,组织指导学生欣赏及唱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歌曲。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我选用电子琴的弦乐及电钢琴的音色,并用雄壮有力的和弦及较为抒情的琶音作为伴奏,引导学生在听我奏出时而庄严雄壮、时而抒情婉转的音调时,展开联想。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不仅联想到了长江的宏伟、奔腾和博大的气势,万里长江的壮丽景色,而且联想到了祖国的锦绣山河和赞颂祖国的美妙诗句:“江山如此多娇……”甚至联想到了长江大堤上百万军民抗洪抢险的英勇奋战场面。电子琴演绎的音乐旋律表现出丰富、深远的意义,引发学生深思、遐想,想象力由此丰富。

(3)综合实践。一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变化收集不同类型歌曲,并进行分类、整理。(要求有20首以上)二是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音高、音色、节奏、速度、旋律、和声、调式进行组合归类,找出相同类别的歌曲各六首。三是让学生唱(吹、拉、弹)40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熟悉合唱曲10首。四是让学生在唱熟歌曲的同时,选出自已最喜欢的两首歌曲进行再创作(作词或谱曲)。五是从流行歌曲中找出20首与爱国有关的歌曲。六是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对20世纪爱国歌曲的感受及想法。

四、研究结果

经过两年的实验,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作品的情緒、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鉴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通过这一时期的歌曲去感受中国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验的前期和后期,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是成功的(见表2)。

(一)提高音乐感知能力,领会歌曲爱国情感内涵

实验班与对比班相比明显有以下区别:学生对音乐音色变化、音色组合产生的音响效果、丰富的和声和表演变化更感兴趣,能感受到歌曲旋律的反复、变化、对照和歌曲整体结构,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曲的爱好;听觉方面,已具有相当准确的辨别调式的能力。根据音乐的感知能力,我做了两项测试。其中一项是让学生听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码头工人》《卖报歌》等部分旋律,判断歌曲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由于范围缩小了,实验班与对比班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其相近率均在98%以上。另一项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春节序曲》等音乐片断,让学生判断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并把它哼出来。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明显好过对比班的学生。

(二)提高音乐想象和音乐记忆能力,唤起学生爱国情怀

关于音乐想象和音乐记忆能力,实验班有66%的学生能大体判断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哼出主旋律,而对比班只有38%的学生能做到。实验班 86%的学生认为听不同的歌曲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在欣赏《祖国颂》后有学生这样说:“这首雄壮的合唱曲里面雄浑的音乐每听一次都能感受一次心灵的震撼,它似乎把人带了东海之滨,听着那跳动的音符、节奏及雄壮有力的和弦声,仿佛看着太阳跳出东海,去拥抱那万丈光芒,又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鱼米之乡 的江南,江北的小麦、红高粱……我们不但在音乐想象、视听、音响上得到满足,而且还在爱国主义方面上了深刻的一课。” 有62%的学生通过对“20世纪爱国歌曲”的学习不但提高了对歌曲旋律的判断、理解能力,而且增强了爱国情怀。而对比班则只有42% 。

(三)提高歌曲表现能力,体验歌曲爱国情感力量

经过调查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有56%的人基本上能自己独立处理歌曲的情感,并能较好把握住歌曲的表演技巧,而对比班只有26%的学生能做到;实验班有78%的学生通过对20世纪爱国歌曲的学习及欣赏,能真正感受到中国的变化。如听完了《黄河大合唱》有学生写道:“每一篇那泣血的歌词,感人的朗诵,深深地把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感动。我热血澎湃,恨不得我就生于那个时代,去感受那非凡的乐章,去打倒那可恨的日本鬼子。回到现实,又让我感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不受侵略,落后就要被挨打。它同时也激励我,让我有向上的动力,好好学习。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非凡之处吧!”再如,很多学生现在不论在何处,只要一听到国歌都会自觉停住,肃立并唱起国歌来。

(这篇教学研究论文在2004广东省第一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科学论文评比中获得省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林自萍.浅析高中音乐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文教资料,2017(23):94,158.

[2]周智勇.做有温度的法治教育——小学音乐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例谈[J].中小学班主任,2018(2):59-60.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情感移植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