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科学探究支架 引领幼儿自主构建
——“电力抢修”大班幼儿科学领域主题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2019-03-21 21:10
成才 2019年4期
关键词:游乐场导体支架

电,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电从哪里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哪些材料能够导电?”对于有关电的种种问题,幼儿充满了好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兴趣和需要是幼儿科学活动设计的方向。为了满足幼儿对电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初步了解电的相关知识,教师特别设计了“电力抢修”科学领域的探究活动。教师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吸引幼儿乐于参与导电实验活动,同时,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生活中“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和现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制作安全导体,与同伴合作完成电力抢修的任务。

在“电力抢修”的整个活动中,教师通过和幼儿一起共同维修游乐场的电力设施,引导幼儿在多次的探究操作过程中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导体与绝缘体,逐步了解生活中用电安全的相关常识。可以说,教师在活动中很好地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仅提供了助力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多种支持,还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经验,并通过不断深化的科学活动发展其探究能力。

1.创设游戏化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游乐场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场所,为了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特别创设了游乐场的活动场景。活动伊始,幼儿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教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游乐场”,周围璀璨的灯光、缓缓转动的摩天轮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小朋友,你们等会儿想先玩什么项目呢?”当教师征询幼儿意见时,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当幼儿沉浸于美好的游乐场场景,正想兴致勃勃地大玩一场时,游乐场突然“停电了”!这是多么“悲催的事故”!

教师这个“游乐场突然停电”的问题情境创设,紧紧抓住了幼儿“急于解决问题,恢复电力,回到喜爱的游乐场玩耍”的心理。有了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幼儿必然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动脑筋。在激起幼儿探究兴趣后,教师再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首先去猜测停电的原因,再来合作探究,积极找寻恢复电力的办法。如此,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自然而然,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水到渠成,进入“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等探究活动过程也就顺理成章了。

2.搭建学习支架,引发主动学习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材料和记录为幼儿搭建学习支架,巧妙地进行了探究方法的引导,也通过任务的驱动引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探究活动的展开和深化。

问题支架。活动中,教师围绕“电”的相关知识难点提出问题,如:“游乐场为什么会停电?”“用什么来连接断开的电路?”“哪些材料是可以导电的?”“电线是导体还是绝缘体?”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作为认知支架,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同时,教师也以包容的态度,支持鼓励幼儿大胆猜测问题的答案,并引导他们设法去进行验证。通过问题的引导,幼儿在一步步的实验验证和探究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也初步领悟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提升了认知水平。

材料支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来认知导体和绝缘体的材料特性。为此,教师在活动中提供了生活化的材料,如铁勺子、橡皮泥、麻绳、绝缘胶布等物体;同时,教师也准备了两种自制的实验材料,一种是导电实验的电路板,另一种是游乐场的场景沙盘。这些材料都是幼儿熟悉的;由教师自制的导电实验电路板上的电源、电线、断开的缺口、小电珠、小风车等材料,也是幼儿感兴趣的;他们被组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更是幼儿非常想知道的。从幼儿的眼神和蠢蠢欲动的神态中,可以看出教师搭建的材料支架已成功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成为他们主动参与探究的触发点和极大动力。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用生活材料尝试连接断开的缺口,由此发现导体和绝缘体材料的不同。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了:导体材料会使电路板上的小电珠亮起来、风扇动起来、汽车响起来……教师充满童趣的材料设计,引发了幼儿乐于探究、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

记录支架。在活动中,幼儿用工具箱里的生活材料在模拟电路板上进行实验,从中发现了能够导电的导体和不能导电的绝缘体。幼儿在教师设计的《导电实验记录表》中,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结果,将连接电路能够使灯泡发亮的物体画在灯泡亮起的集合里,不能使灯泡发亮的物体画在灯泡不亮的集合里。教师搭建的观察和记录支架,帮助幼儿不仅了解了与电相关的科学知识,也同时促进了幼儿之间合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幼儿绘制图画的艺术表达能力,扩展了幼儿归纳分类的数学知识,实现了幼儿教育领域目标间的有效融合。

3.协作学习,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本次活动中有很多环节都需要幼儿之间的共同配合,如:在操作模拟电路板时,需要有人选择材料,有人帮助固定材料,有人观察线路灯光的变化,有人负责记录实验数据。这么多操作环节,一个幼儿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同组的幼儿协调分工,相互配合,合力完成实验任务。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教师在活动的最后一个体验环节,设计了“电路抢修”的游戏活动。教师希望通过幼儿之间的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游戏任务,让他们从中学会合作,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实验过程中需要幼儿在游乐场模拟沙盘中找到16处线路断开的部分,并用自己做好的安全导体去串联线路,最后放下电闸通电,让游乐场亮起来。幼儿在找到断开的线路时,他们会合力将安全导体的铁夹夹到线路两端,并互相检查是否成功串联电路两端,然后让一名幼儿放下电闸检验线路是否畅通。在第一次尝试时,游乐场并未成功通电。于是,幼儿一起认真分析思考,试图找到失败的原因。他们再次检查线路串联处是否连接妥当,细细排查找出线路故障所在,在再三确认排除故障后才再次放下电闸,这次终于成功点亮了游乐场。在完成了这样一个需要分工合作的任务后,幼儿不仅对“线路串联才能通电”的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在教师的引导中知道了“电是存在危险的”科学常识,明白了在维修电路前一定要“拉起电闸,确保断电”,才能保障操作者的安全。

活动在师幼的努力下圆满完成。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在科学活动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要求,注意在活动中向幼儿渗透安全教育的内容,保证他们科学活动的安全。教师在科学活动结束时,特别运用“游乐场”的广播让幼儿了解用电安全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它不仅引发了幼儿对用电安全的关注,也巧妙地将科学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专家点评(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敏)

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该案例中反映出新课程观、儿童观在教师教育行为上带来的变化,体现出教育的人本精神。具体体现在:

1.“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活动中得到凸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而不只是将活动目标局限于掌握科学知识,教师不仅注重了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培养,还关注到了幼儿知、情、意、行的发展与变化。

2.“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活动中得到重视。首先,教师创设了情境化、游戏化的探究环境,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其次,教师搭建了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架,鼓励幼儿尝试多种途径动手解决问题。其三,教师与幼儿建立了平等的对话关系,充分尊重和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给幼儿真正的自由,极大增强了幼儿的自信,提高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3.“终身奠基”的理念在活动中得到应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协作学习方式,寻找答案,收集资料,记录、交流获得的信息及经验,同伴间进行了充分交流分享,凸显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鼓励与支持给予了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让他们更注重探索过程,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尊重科学的态度,为其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做法值得其他老师学习与借鉴。

猜你喜欢
游乐场导体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游乐场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应用自适应交叉近似算法快速计算导体RCS
去龄化游乐场
高频传输线路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双导体系统电容的计算
相对论速度下导体杆内的动生电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