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何时该“多走一步”?

2019-03-28 01:23许博识
中学语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微光云层作文题

许博识

面对思辨型材料作文,考生最头疼的就是何时该“就事论事”,何时该“多走一步”。往往是该“就事论事”的时候“多走一步”,或者该“多走一步”的时候“就事论事”。这个问题没搞清,学生就没有真正学会审题。

请看下面两道作文题:

例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苏州市2019届高三9月首次统测语文作文题)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下去却很远;有些路,看起来很远,走下去却很近。

例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

例1应该“就事论事”,很多同学却往往“多走一步”。大量的学生审题偏题,通篇写“实践的重要性”“表与里”“不畏艰苦,脚踏实地”“捷径”“态度决定人生”“勇于坚持”等等。

例2应该“多走一步”,很多同学却往往“就事论事”。“云层”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处在“高”处,那么基本的喻意可以是 “梦想、成就(绩)、高位、光环、伟大、希望……”材料中“泥土”对应的基本特点是处在“低”处,那么基本的喻意可以是“初心、朴素、渺小、平凡、普通、通俗……”作文中应该 “多走一步”,围绕这些展开写作,考生往往“就事论事”,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云层”和“泥土”,总给人一种无法深入下去的感觉,一直在表面上滑来滑去。

同样是思辨型材料作文,一个不需要 “多走一步”,一个又需要“多走一步”,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判断依据。

一、材料含“比喻”,往往需要“多走一步”

这里,我们不妨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加以分析说明。

以例2为例,这则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既是交代我们人生的基本生存状态,也是思维的引子,引导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生处境的“高与低”,并且用“云层”与“泥土”来观照。第二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一个“愿你”,明显带有命题者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希望我们思考并处理好人生的 “高与低”的关系,即“高到云层要想到泥土的气息”和“低到泥土要留有云层的味道”,两者相辅相成。

在审题时还是可以找到一个中心话题:“一个人”的生存状态。然后从两个维度期望“人”怎样保持自己的生存状态。理解材料时,首先要明确“云层”和“泥土”的含义。“云层”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处在“高”处,那么基本的喻意可以是“梦想、成就(绩)、高位、光环、伟大、希望……”材料中“泥土”对应的基本特点是处在“低”处,那么基本的喻意可以是 “初心、朴素、渺小、平凡、普通、通俗……”

那么,遇到这类含有比喻义的思辨类材料作文时,我们应当“多走一步”,即把材料的比喻义揭示出来,进一步展开论证。

例3:根据下列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如果单从作文题目出发,最直接的立意就变成了人们应该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光”都自有其价值,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是他并没有像“天才”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抒发出来。

但是,如果要深入分析的话,就必须对“心灵的微光”加以界定,需要向前 “多走一步”。你认为的“心灵的微光”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灵光乍现的灵感?还是思想的火花?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还是发人深思的哲理?总之,“心灵的微光”可以是灵感之光,是思想之光,是智慧之光,是存在之光,也可以是诗意之光,是自由之光,是正义之光,是公正之光……。对“心灵的微光”的理解和界定,实则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低和议论的深浅。“多走一步”,把它的比喻义说清楚,这对作文至关重要。

例4:根据下列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人则不以为然。

这又是一道带有比喻义的思辨型材料作文,仍然需要往前“多走一步”。“一叶落”比喻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知”可以理解为预测、预知、推知;“天下秋”比喻带有普遍性、本质性的趋向或结果。整句话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可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因此,可以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作观点,即可以从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即“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等等。也可以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作观点,如果那“叶”不具有“秋”的特征(事物的“代表性”),就不一定可以从这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如“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等等。但不管选择哪种立意,都必须要往前“多走一步”,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二、材料偏“现象”,往往需要“多走一步”

为了便于比较,笔者模仿例1,也重新编了一道作文题。

例5:根据下列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1)班,看起来很安静,实际很吵闹;高一(2)班,看起来很吵闹,实际很安静。

从材料的语言表述上看,应该是和例1高度“形似”(当然,这也是为了论证的需要)。那么,假如真的出现这道作文题,该如何写呢?如果写议论文,那肯定就不能“就事论事”了。如果“就事论事”写出来的议论文,肯定也会“面目可憎”。所以当材料偏“现象”时,往往需要“多走一步”。这样,考生就可以围绕现象的背后来写作了,就这道题来讲可以写写“表象”与“实质”了。

例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渭)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这是由两句名言构成的思辨型材料作文。这个材料也是偏“现象”的。写作时,也不能只停留在现象表面,要能够往前“多走一步”,揭示出现象背后的实质。以第一句来立意,强调面对伟大的人(或事物),要理性对待,对人对己都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以第二句来立意,面对杰出的事物(或伟大的人物),应怀有一种虔敬与谦逊的态度。当然,还可以合起来立意。但是,不管哪种立意方式,都是需要往前“多走一步”的,不能“就事论事”。

相反,如果材料属于偏“观点”型的,往往不需要“多走一步”。

比如例1,偏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多走一步”,缺少了点“就事论事”的技术。特别是有些同学写“实践的重要性”,这个角度固然不错,但是,如果通篇都写“实践”,就难免有偏题之嫌。把它作为一个分论点来写,写在“怎么做”的版块里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就是不能把它作为中心论点来写。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为什么”上就恰到好处,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偏题。因为这则材料本身就是偏 “观点”的,所以往往不需要“多走一步”,即便“多走”,也要“慎之又慎”。

例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苏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语文调研卷)

把简单的事做复杂,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当然,很多情况下并非都是如此……

在批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多走一步”,写“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懂得变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灵活运用”“适合的时机选择适合的做法”“善用加减”“简单与复杂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等等观点。究其根源,仍然是这些学生对材料的胡乱综合、随意拔高、无限引申、随意多走。

这些都是“多走一步”的具体表现,而这道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也是偏“观点”型的,因此,只需要“就事论事”,不需要“多走一步”。

例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当你以“思”的态度面对时,它就丰富……

这道思辨型材料作文也是偏“观点”型的。学生在写作时仍然不需 “多走一步”,只要就事论事即可。审题立意时,要么写第一句,要么写第二句,或者两者都写。

因此,如果所给材料是偏“观点”型的(类似于例1、例7、例8),考生基本上只能 “就事论事”,无需“多走一步”,因为材料基本已经限制了我们的立意。如果所给材料是偏“现象”型的(类似于例5、例6),那么,写作时就不能“就事论事”,而是必须要“多走一步”,找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再行写作。

三、材料有“总结”,往往需要“多走一步”

所给材料里有总结性的话,这时往往需要适当“多走一步”。

例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这也是一道思辨型材料作文。最后一句话是前面两句话的 “总结”。这是命题人有意做的“概括”,考生写作时往往可以“多走一步”。但是还是要注意,整篇文章仍然不能脱离“话长话短”谈“个性”与“创新”。但是最起码是可以“多走”一些了,在“话长话短”的范围内,“多走一步”谈“个性”和“创新”最起码是“合法”的。

因此,如果材料后有总结性的语句,那么往往可以“多走一步”,而且可以大胆的“多走一步”,但是要注意不能完全脱离前面材料的“限制”。

例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这个作文材料有三小段文字,前两段是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叙述描写,而第三段是对前两段文字含义的概括,属于一个“总结”,同时揭示了材料的中心含义,明确了命题者对考生的写作指向。考生可以大胆的“多走一步”,抓住“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个关键句子去审题与立意基本能保证不跑题。这句话的关键词有三个:不同途径、感知自然、“近”和“远”。 不同途径是感知自然的方式,而近和远是不同途径感知自然产生的不同结果,因此,“感知自然”是核心关键词。这个材料核心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讲是人对自然的感知途径与感知结果之间的关系。

但也必须要注意联系前面两句话。虽然这个材料的关键词是“感知自然”,但是写作的侧重点却并不是在这里,而是在感知自然的途径上。分析前两段文字,材料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感知认识自然的途径,一种是直接的体验的感性的审美的认知方式,一种是间接的借助工具的理性的认知方式,前者的感知结果是情感的审美的,人与自然似乎“近”;而后者感知的结果是知识的科学的,人与自然似乎“远”,这里的近和远用“似乎”修饰并用双引号,也就是说是相对而言的。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互相不能彼此取代,可以互相补充。从深层次来讲,这个作文探讨的是对自然审美的和科学的两种认知方式产生的不同结果。

根据审题,考生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立意:第一个是对自然直接的体验的感性的认知方式及其结果;第二个是对自然间接的借助工具的理性的认知方式及其结果;第三个是将前两者结合起来去写;第四个可以去比较两种认知方式的优缺点。

总而言之,有了这个 “总结”句,我们就可以“多走一步”了,但是,还是那句话,在具体的写作中,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前面的材料,只写那个总结句。

例11: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5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这道作文题中仍然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总结”句。即: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看到这句话,考生也必须要“多走一步”。

在人的言语和行为中,坚硬可以表现为坚持、坚守、顽强,也可以表现为固执、麻木、死板。不管哪一类哪一种表现,都只是一种现象,值得包容,应该冷静看待。柔软可以表现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善良或懦弱,表现为一种宽容、通达的态度。

但是有了这句“总结”句,我们的写作重心就自然有了“偏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中庸,所谓的中庸,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度: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一文一武,张弛有道。表现在心态上,既要坚硬,也要柔软。该坚持的原则,绝不打折扣;可以坚持也可以灵活的地方,就放低身段,劝人向善,不把事情做绝。何时坚硬,何时柔软,一切都要以人为本,以生机勃勃为目标。不以人为本,没有了生机,就是以和谐的名义,做偏执的事情。

总而言之,有了“总结”句,“多走一步”变得极其重要,但是,绝不能完全脱离前面的材料,只谈那个“总结”句。具体到这道作文题中就是:谈和谐,也必须要从人心中坚硬与柔软的方面谈,否则,就是偏题。

“多走一步”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审题过了头,更多的则是一味要求着眼于整体,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材料的类型和特质,不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而是以一概万,暴露出来的是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余,灵活不够。让考生明确何时该“多走一步”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微光云层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追光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微光
乌云为什么是黑色的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穿透云层的月亮
流淌的微光(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