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治疗肿瘤患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

2019-03-28 03:16任娜娜董韦利仲菊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周径患肢肢体

任娜娜,董韦利,仲菊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9)

下肢静脉血栓易并发肺栓塞和栓塞后综合征,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而且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酸的死亡率很高,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1]。医学界也在不断地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相结合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选取比较匹配的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根据中医理论知道“湿瘀互结、阻于脉络”是这种病的基本机理,所以要进行疏通脉络的抗凝治疗,要采取内服外用并行 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变化酌情加减、灵活用药,以免引起引出血综合征;特别是对老年患者的抗凝治疗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因此,临床中肿瘤患者的血栓状态治疗应引起重视,以便及早进行处理。该研究选取2018年1—6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表法抽签选取住院的肿瘤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分组治疗护理观察的46例临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观察组23例。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8岁;肺癌脑转移5例,食道癌纵隔淋巴结转移6例,子宫体癌盆腔转移5例,大肠癌盆腔转移 7例。观察组:原发性肝癌肺转移5例,右下肢发病者8例,左下肢发病者 6例12条肢体,双下肢发病者4例条肢体。临床表现通过检验和观察,完全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所制定的诊疗指南[2]: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体征为患侧肢体肿 胀,皮肤多正常或轻度瘀血,严重者可呈青紫色,患处皮肤温度降低”标准。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由护理人员严格监督患者卧床休息,不得随意作较大的运动,并且让患者把患肢抬高患肢18°~28°,肢体活动度不宜太大,禁止翻身和对患肢按摩,以免血栓脱落诱发肺栓塞;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或瘀斑、鼻腔或牙龈出血、咯血或便血等。活血化瘀。疗法与用药: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次/d,2周为1个疗程。用红花、没药、川椒姜黄透骨草水煎热洗患肢,1次/d。(2)观察组:全部病人均强调卧床休息,禁止随意翻身,抬高患肢垫高到28°左右。治疗方法与给药:1次/d,用240 mg川芎嗪注射液稀释在500 mL葡萄糖注射液5%浓度里面+香丹注射液20 mL稀释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自拟解毒通络汤:公英、银花藤、毛冬青、两面针、红花、地胆头、野菊花、大青叶、丹皮外用。1剂/d,每煎取汁200 mL,清洗患肢,也可薰疗,连用 3~4 d。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有合并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则给予有效的个性抗感染及治疗。

1.3 诊断标准

(1)患者肢体肿胀,疼痛,双下肢同水平位置周径相差>2 cm。(2)彩色超声、下肢静脉造影等检查,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外周血3~4 mL进行检验,掌握具体情况: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的指标变化,检测患者小腿周径变化情况:使用肝素钠抗凝,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DDi水平;小腿周径:应用卷尺测量患肢肿胀程度,并与健侧肢体进行对比,治疗前先测量患侧(D-Di)水平与小腿周径变化。并且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其他检验指标均与此类患者相符。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患肢肿胀消失,两下肢周径差<0.5 cm,活动后无下肢胀痛;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退,两下肢周径差>0.5 cm≤1 cm,活动后下肢轻度胀痛;有效:患肢肿胀减轻,两下肢周径差>1 cm,活动后仍然下肢胀痛;无效:患肢胀痛未消失,两下肢周径差仍>2 cm。对两组疗效的比较:通过8、15、20 d的时间治疗后,采取不同的方案用药,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9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82.61%;住院(23±1.6)d。观察组治愈4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1.30%,住院(18±0.2)d。观照组总有效率、住院天数显著优于对照组。

3 结论

静脉血流受阻、静脉壁损伤和血酯高出医疗标准,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4]。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深入与现代化医疗检测设备技术的进步,医疗科研者用的科学依据做出结论,这种结论逐渐得到医学界公认。这3种潜质表现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同时存在,只是临床表现的差异而已:(1)由于肿瘤压迫和高血脂和其他影响,易导致静脉血液流速减慢、有血液瘀积的现象表现。再有肿瘤患者共同的基本特点都是长期卧床,缺少必要的运动,下肢无力,缺肌少肉皮肤松弛,(2)肿瘤患者大多经过手术治疗,手术易导致血管壁损伤;化疗药物对血管壁也有比较大的刺激性影响。大量的黏附分子产生并存在于血液中,诱发凝血现象的产生,并使血小板与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壁上,造成大面积损伤的临床表现;(3)肿瘤细胞本身也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可通过促凝因子激活凝血系统;激活一系列肿瘤衍生因子间接或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通过多种生化途径活化一系列细胞因子或化学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β(TGF-β)等抑制内皮细胞分泌抗凝物质,使血液呈高凝状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肿瘤分期越高,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越大。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变化,身体的生理机能在逐渐地降低,比如血管缺少弹性变得较为脆弱、血酯和血糖偏高粘度大,易导致高凝状态;由于患者为多发病,因此必须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而这些药物有可能是与抗凝药物相互作用的,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总结。两组患者其中一组采用川芎嗪、香丹针注射液静滴,外用解毒通络汤熏洗,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另外的观察组通过临床表明:银杏达莫、川芎嗪、香丹注射液112能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和静脉血液回流。外用解毒通络汤能改善肢体缺血状态,对消除下肢静脉瘀血状态产生重要作用。这种治疗方法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关注。

猜你喜欢
周径患肢肢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