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评优课重新认识并践行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9-04-01 06:45魏海林
黑河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通用技术

魏海林

[摘要]通过高中通用技术同一内容(控制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的先后两次教学(一节市级评优课和一节学校展示课),重新认识并践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了评优课失败的原因——没有践行学生的主体地位,阐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新认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明确了教学中践行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课前要认真开展学情分析,课堂上要保证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控教学节奏。

[关键词] 通用技术;学生主体地位;践行途径

笔者以“控制的工作过程与方式”(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第四单元第二节)为课题,先后开设了一节市级评优课和一节学校家长开放日展示课,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虽然觉得很辛苦,但是受益匪浅,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认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找到了践行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

一、失落的评优课经历

本人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是,这节评优课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经过反思发现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没有把握注重“学”的实效

在教学设计时,笔者花了大量的心思确定教学任务,认为学生一定能且一定要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致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赶进度,学生从第一个案例囫囵吞枣,到后面就完全不知所谓了,最后勉强完成预设内容,但是学生并没有掌握。

2.没有考虑上课班级的个性

在本校上通用技术课时,大多数班级的学生都是非常活跃的,愿意跟随教师一起活动和思考,但是,这次评优课的班级却从一开始就不活跃,课堂上没有了学生的积极配合,笔者一下子就慌了神。

3.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做第一个“光控灯”分组试验时,由于学生不够积极,所以活动进程比预想的要慢,预设的时间里只有少数学生完成动手体验,此时笔者把这个学生试验强行变成了演示试验,这让试验的效果大打折扣;在随后的讨论环节,时间也不够,学生的讨论未获得结果就仓促结束,这使得学生的讨论效果不佳。

4.没有真正把学案利用起来

笔者仅把准备学案当做上评优课的一项必备工作来完成,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案真正利用起来。在上课的过程中尽管发现了很多学生未完成学案上的任务,但却没有根据这个情况调整教学过程。

分析之后发现,之所以出现上面的问题,其根源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更没有找到践行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再认识

为了避免以上错误,笔者觉得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这个教学理念,深刻理解它丰富的内涵。

1.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认识主体

现代认知心理学证实, 学习不是学生把知识从外部运输到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认知结构。这表明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定是作为学习的主人来主动掌握知识,这也意味着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笔者上课时总希望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和期待的一样,现在看来这种“期待”恰恰证明了笔者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教师看看学生有什么反应,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调整。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主体

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种种需求,如生存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可见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是存在价值关系的,其中学生是价值主体,而学习活动和课程等是价值客体。学生作为价值主体, 当他们认为自己的需求能通过教学得到满足时,就会认同学习活动和课程等价值客体对他们的作用,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控制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的教学设计时,尽量選用“电瓶车报警控制”“光控灯”“声控灯”“红外线水龙头”等学生经常见到的但有一定疑惑的控制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践行途径

笔者重新认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践行这一理念:

1.课前认真开展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指课前对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它能为教学预设提供基本依据与重要指导。学情分析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教师不做无用之功,而只需花精力对学生进行引导,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学生知识出现断层,那就要去弥补它,比如笔者上评优课时得知学生没有学习过“控制”概念,就在教学开始补充了这个内容。

(2)分析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能力水平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方法。不仅一个班级内不同的学生能力水平有差异,不同班级对同一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通用技术也不例外,通常一个学期之后,这种差异就非常明显了。有了这种差异,教师在上课时就要调整新课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方法,也要调整巩固练习的数量和难度。

(3)分析班级的个性特征。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个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对于这一点,通用技术教师体会比较深刻,因为他们都同时教多个班级。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要有应对办法,既要抑制过于活跃的班级的气氛,也要激发过于沉闷的班级的热情。

2.课堂上保证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

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般会预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课堂中不需要去严格执行。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方式不一样,班级之间的情况也不一样,学生实际活动所需时间不应该是教师给的,而是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3.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控教学节奏

很多教师都体会过教学中那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但这种感觉不是提前设计出来的,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产生的,课堂中教学的节奏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控。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提问等多种方式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节奏,发现学生掌握不好时,要放慢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味。

四、改进后的教学过程

评优课后不久,本校有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本人有幸被学校安排面向家长和学生上一节通用技术展示课。根据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新领悟,笔者改进了“控制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的教学过程。

1.大胆舍弃

大胆砍掉过多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花了很多心思准备材料,舍不得砍掉它们。但在仔细分析学生的能力之后,觉得需要删除的绝不应手软。通过分析,笔者知道参与这次展示课的学生的能力水平比上评优课的学生要差一些的,所以,笔者把本节课中开环控系统中的4个案例减到3个,把闭环控制系统的2个案例减到1个,把巩固练习中的4个案例减到2个。

2.时间给足

如果需要学生活动,时间一定要给足,不要让学生浅尝辄止,要让学生真正去分析,不应该怕学生花时间。在第一个“光控灯”分组试验的过程中,笔者给足时间让大多数学生都完整地体验控制过程;之后讨论分析的时候,笔者走近学生,观察学生学案上的答案,及时引导,当大部分学生获得正确答案时才结束。

3.用心观察

以前上课也会观察学生,但是目的却是从自身出发,看看学生有没有听讲,自己的劳动有没有被浪费;本次教学过程却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观察,讲解时,观察学生的表情,看看他们是否听懂;活动时,观察学生的行为,看看他们是否顺利;思考时,观察学生的眉目,看看他们是否迷茫。

五、享受成功的喜悦

改进后,笔者发现展示课的教学节奏变得前所未有的流畅。教学案例虽然变少,但是学生理解得更清晰;教师讲解虽然变少,但学生领悟更透彻。在课后的反馈中得到家长、学生和其他教师的一致好评,这让笔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有效教学的实质要求,需要教师努力在教学中践行。这次对它的领悟,必将使笔者的教学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程秀铸.保障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科技视界,2016,(26).

[2]李白坚.例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三法[J].语文建设,2015,(13).

[3]邵燕楠,黃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02).

[4]时晓玲.学情分析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02).

[5]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09).

[6]张志亚.学生主体地位的再认识及其在教学中的落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3).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地位通用技术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通用技术课教学结合浅析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高中通用技术教育中的困惑及对策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通用技术课堂中开展技术试验的实践和思考
论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