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如何还创造力于学生

2019-04-01 06:45车辉
黑河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造力兴趣情境

车辉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术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参与到每一项学习活动中。再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快乐中拥有创造力。

[关键词]兴趣;情境;创造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强调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满活力地去学习、去创造。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兴趣中增加创造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原动力。一节成功的美术课,需要教师充分展示学科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以此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把学生一步步引进美术学习的天地,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数字联想》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听数字歌谣的形式,学生边听边看动画,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来。接着我创设了一个“数学王国”的情境,首先介绍数字兄弟,一个个数字在大屏幕上一蹦一跳地呈现出来,瞬間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我相机提问:“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它们?”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家里的钟表上、电话上、防盗门铃上、数学书上、爸爸的彩票上、拍卖会上等。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说,创造力的种子在慢慢发芽。接着,我指着数字“2”问学生:“这个数字像什么呀?”学生都眨着眼睛看着我,沉默不语。我马上换了一种问法:“有谁愿意来当神奇的魔术师,把数字‘2改变一下形象呢?”这样带有情境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回答欲望:“我能把它变成小鸭子。”“我能把它变成路。”“我能把它变成小汽车”……我乘胜追击,又拿出了数字“7”和“8”让学生进行联想,他们的小脑瓜高速运转起来,把“7”变成了镰刀、路灯、拐杖等,把“8”变成了芦、冰箱、机器人等。学生的思路一打开,创造力就产生了。

二、设计双边互动,探究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形成创造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课程的编辑者(编写教学设计),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讲授知识),也是课程的点播者(引领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获取知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是服务者。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学《头饰设计》一课时,我先出示三种不同的漂亮头饰,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三种头饰是什么时候戴的?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其它类型的头饰?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提问,学生开动了脑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如此实用的头饰如何做呢?我先让学生自己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请教同学,实在解决不了再向我求助。在展示作品时,我感到很意外,孩子们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他们的创造力真是不可小视呀!他们相互帮助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有的小组还采用流水合作创作的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兴趣的引导下掌握了创作的技巧和知识,增强了技能,调动了创造潜能。美术课堂教学只有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去互动、去参与,才能使美术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使用现代科技,与时俱进,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创造力

美术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小学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其审美特点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大量的图片,掌握更全面的美术欣赏知识。教师的创作演示过程虽然学生能近距离看清楚,但有些名画欣赏只有让学生看到实物,才会体会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如教学《人们的艺术家——齐白石》一课,考虑到只有少部分学生学过国画,大多数学生对于国画比较陌生,甚至都没有见过,对齐白石老人更是不了解。因此,一上课我就播放了一段齐白石的生平传记,让学生对齐白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去欣赏他的作品就容易多了。在欣赏齐白石老人的国画《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群虾在水里嬉戏的情境,之后再去欣赏国画作品《虾》,学生都惊呼“太像了!”“太传神了!”我引导学生在电脑中用各种几何形体去表现虾,启发学生的想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虾身体各部分的形状,而且有助于学生用概括的方法创造出形态各异的虾,在体验中提升创造力。将现代化电教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解决教学文字单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四、展示个性作品,激励教育,让学生在评价中彰显创造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美术素养不断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作品成功的喜悦,应在评价环节中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亮点。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种手势,都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认可。教师如果能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与学生一起分享,就能唤起学生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喜爱。例如,教学《精美的邮票》一课,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首先要根据作业要求制定评价标准,看看学生的作品是否达到标准。让学生先对自己设计的邮票进行讲评,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意见,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发展个性的机会。在教学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得到认可,都能彰显自己的创造力。

五、尊重个性差异,注重激励,让学生在快乐中拥有创造力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兴趣爱好和性格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多去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听懂了不会画、画得好又不合题目,或者是提笔就开画、画几笔就开撕,或者是不明白、不创作的现象。如果我们不冷静、不客观,只是看到表面问题,没有经过沟通了解就严厉地批评学生,就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试想,一个没有信心的人又如何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呢?在教学中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被学生的坏表现牵着鼻子走,要冷静地看问题,多进行换位思考,想想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多一分钟的思考就会多一把衡量学生好坏的尺子。然后,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评价作业或者活动时,教师不要吝啬夸赞鼓励的语言,要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在不断激励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就会逐渐形成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设立目标,目标设立得要相对低一些,多鼓励学生纵向与自己比,这样学生在美术创作上只要努力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幸福,艺术作品的创造力会更强。

爱因斯坦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改变着世界的一切。”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要想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创造力真正地还给学生,就要先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表达,打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形式也要尽量轻松、有趣、丰富、新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实践田,让学生在课堂上全员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文春.浅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J].现代教育教研,2011,(6).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创造力兴趣情境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