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稀见出版物《四季栽培人工香菰简易种植法》中的栽培技术与商业营销

2019-04-03 02:10
食用菌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作正文香菇

芦 笛

(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127)

在考察近代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理论演进与实际应用时,相关的专门出版物无疑是首要参考资料。这些资料虽已受到初步梳理[1-2],但是由于文献保存、著录、社会动荡等因素,即使就近百余年而言,其中仍有不少已经散佚或长期未能受到学者的注意,为尽可能了解近代食用菌学术史的总体面貌造成缺憾。本文介绍笔者收藏的“民国”十八年(1929)十一月在浙江杭州出版的32开本《四季栽培人工香菰简易种植法》小册子,尤关注其中的技术和商业因素之结合。

这本小册子封面题书名为“四季栽培人工香菰简易种植法”,但是目录和正文首页又将书名中的“菰”改作“蕈”(图1)。书名中的“香菰”即今日所说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而书的封面印有展示用锯屑培育出的香菇照片一幅,介绍文字为“美丽如花盛开之发生块”。

在封面与目录之间,尚有3页,依次为:(1)“实业救国、种菰救贫”8字标语;(2)题为“人工发生块之从生”的展示培育出的丛生状的香菇子实体的两幅照片;(3)分别题为“珍奇盛开之发生块”和“榎蕈培养之盆栽”的两幅照片,也都展示了培育出的香菇子实体,只是后者制作成了盆景的样式。

图1 1929年《四季栽培人工香菰简易种植法》封面(A)和正文首页(B)

该书目录共含15部分(原目录无序号,以下序号为笔者所加),依次为:(1)榎蕈之人工栽培(2)旧式之栽培(正文中作“旧式栽培法”)(3)新发明之人工栽培(4)发生用块之制作(正文中作“发生块之制作”)(5)消毒之方法(6)菌种移植法(7)加温术(正文中作“加温法”)(8)发生用菌丝块(9)榎蕈人工培养改良之第一步(正文中作“人工栽培改良之第一步”)(10)收获量及价格(11)新旧栽培之比较(12)质疑拔粹(13)问答辩难(14)人工栽培之收支计算(15)应用器具之价格。目录后附语:“此书中如有不明之处,或种植上有感困难,可请通函讯问。但每次须附回信邮票四分,即行详复。”

正文共20页(即全书第3~22页;第1~2页为目录)。第1部分所说的“榎蕈”,即榎木上生长的可食用菌类。文中云:“榎蕈之供食用,迄已数百年矣,凡产榎之区,咸知种蕈。……榎蕈开放如伞状,直径自三、四分以至二寸余,其味鲜美,为格别风味之食品,亦即等如普通一般之食用香蕈也。”

正文第2和3部分分别介绍传统和新发明的栽培方法,指出前者“困难之点甚多,榎、柿等老树之不易购求,相当广大阴湿之地难觅,且须经过长时间之预备,而仅发生于一时”;至于后者,则“此项人工栽培,由沙配氏在欧经二十五年之试验,而始发明,不论都会乡间,衹须等如废物之锯屑,简单易行,不问春夏秋冬,均可施行,资本微细,成效甚大,确认为良好之职业。”显然,这种新的人工栽培法即利用锯木屑来栽培食用菌。

正文第4至8部分,赅简地介绍了从备料到出菇的过程。所谓“发生块”,即培养基,制备方式为取充分干燥的“锯屑”(不限何种木料)8两和“米糠”2两,用“淘米之汁水”混合,“以至手坚握而不致汁水落下为度”。然后再将此料装入“大口之玻璃瓶”至瓶颈,接着“再用直径三、四分之竹棒,插入瓶之中央,留其基底一寸之位,轻轻四周摇动而拔出之,其瓶口用脱脂棉塞之(即俗所谓药水棉花也),此即为发生用瓶”。这些发生用瓶置于锅中,加水至距瓶底三分之一处,煮沸至三小时止(“可用普通煮饭之锅,但须用高盖”)。完成此消毒步骤,即可取出,待完全冷却,再“向玻璃管之菌种,取出一匙,而侵入移植瓶口内之穴中”,然后塞住瓶口。之后,“将发生用瓶,置于华氏七十度温之所在保存,俾菌丝得以蔓延。”接着,“可将玻瓶击碎,将内中之菌丝块一个取出,在华氏六十五度以下,以至二、三十度,无日光暗静之场所”,置于铺有竹垫的双层木箱内,每日“灌以如露之水”一次,“约一二周间后,香菇丛生矣”。第4~8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幅插图(位于第5、6、8、10页),以辅助文字描述。虽然所说的是香菇,但是理论上也可以培养平菇等木生食用菌。

正文第9部分,即因“田舍间对于购备玻瓶不易”的情况,给出了“不必击碎”玻璃瓶的方法,即推荐择用“极大瓶口,而较低矮者”,以便内容物取出,虽会导致产量降低,但优点是可重复使用玻璃瓶。

正文第10部分,指出“凡直径三寸,高五、六寸之圆筒形菌丝块,完全发生一百枚,多至二百枚收採,每枚售价二分,可得三元之数。”正文第11部分,较之第2和3部分,则更为详细地从“栽培材料”“栽培地”“发生时期”“形状”和“利益”等5方面做了比较,凸显新栽培方法之优。

正文第12部分,系进一步对前述栽培过程中的要点予以说明,共17条。正文第13部分同样就技术细节做了解释,但采用问答形式,共26组问答。正文第14和15部分,则围绕职业化栽培香菇过程中的开销和收入做了较为细致的数字分析。

正文之后,附有一则广告:“优良菌种(大玻璃管装):每筒售国币大洋五元,外埠加木箱寄费五角(每筒能移植五十乃至八十瓶)(保存期间以六个月为限)。”这则广告解释了该书正文中为何只字未提菌种从何获取或如何制备菌种;显然,菌种制取的秘密一旦在书中公布,意欲栽培的读者便无需花钱订购了。正文第15部分中称:“酒精灯……移植匙……酒精……脂脱[脱脂]棉……寒暑表……以上五种,共计洋二元二角,凡各地之大药房,均有出售。万一无法购备,可以向本部代办,但须加本[木]箱邮费八角。”这里的“八角”比广告中的“五角”多出三角,自然是作为代办劳务费之类的了。这也说明“本部”的服务并不仅仅局限于提供菌种。值得注意的是,该广告下方另有两行字,虽已受到人为用墨迹涂抹掩盖,但是仍可辨认,即“随此册所附之小玻管菌种,适合移植两个发生瓶之用”。虽然墨迹也可能是本书流传过程中被他人所涂,但是观其内容,笔者倾向于认为是该书印刷后,编纂者因考虑到赠送菌种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故而将其涂抹掩盖。这种推测是基于此书的商业属性,这在版权页和封面中也有体现。

该书版权页位于书末,记“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初版”,注明是“传授用,非卖品”且“不许翻印转载”。此外尚印有“发明者”“特约者”和“发行者”,依次为“新森垦殖场种菰部”“杭州湖墅工艺试验总社”和“杭州湖墅工艺试验社发行部”。相应地,该书的封面右上角印用“特赠”二个红字。总之,该书本质上是一种为配合上述机构以菌种及相关服务盈利而印制的技术手册兼宣传品。既如此,考虑到利润最大化的商业追求,则上述涂改则不难理解。当然,商业也促进了技术的传播,使得新的香菇等食用菌栽培技术为更多的农业生产者所掌握和应用。此外,“杭州湖墅”这个地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余小铁。此人于1920年代在浙江湖墅参与过非主流医学中的物理治疗法之推广,之后转向农业,在1930年代出版多种食用菌栽培类书籍和文章,其在1933年的住址亦为浙江湖墅[3]。虽然这部《四季栽培人工香菰简易种植法》的具体作者不详,但是上述3个机构的人员之中很可能包括余小铁。

猜你喜欢
中作正文香菇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更正启事
香菇接种三招
美国流行商店出售二手服装
分析高考试题,辨别what与that
分析高考试题,辨别what与 that
户口本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小香菇的奇遇
定语从句题考法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