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古代园林式祠庙中的“小江南”

2019-04-12 01:55唐晋廖维陈炳炎
城市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晋祠舍利圣母

文+唐晋 图+廖维 陈炳炎

坐落在悬瓮山麓、晋水之源的山西太原晋祠,是西周时期唐国侯姬虞的祠庙。这里山明水秀,古木葱郁,池沼亭台如星辰般遍布、熠熠生辉,是太原现代都市中横亘古今的著名风景区,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

晋祠内文物精品众多,涉及多种艺术领域,其中不少是孤例、范本。圣母殿木质蟠龙雕刻精致、栩栩如生,鱼沼飞梁造型奇特、独一无二,舍利生生塔宝塔披霞、绚丽夺目……绿树成荫、泉水作响、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因此晋祠反倒少了几分北方建筑的粗犷豪迈,多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气清雅,故有山西“小江南”之称。

左右页图:晋祠坐落在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位于晋水源头。此地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沟渠池沼熠熠生辉。微风吹过,檐铃作响,古树枝叶随风飘摇。阳光下的古建筑焕发着迷人的光彩,颇有江南园林的柔美之风。

秩序感中土为中心,辐射四方

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姬发英年早逝。太子姬诵继承王位,史称“周成王”。周成王年幼,周公辅政。一日,成王和弟弟姬虞玩耍时,和姬虞开玩笑:他把一片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用此封姬虞为唐国之侯。周公听后,立刻请成王选择吉日,封姬虞为侯,称“天子没有戏言”。姬虞因此成为唐国候,被称为唐叔虞,史称“剪桐封弟”。

左右页图:晋祠建筑布局,分为南、北、中三线。中轴线上的金人台的四角各立有金人一尊,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仍锃亮不锈;金人台西的对越坊坊檐宽大,坊额正中的牌匾上有两个鎏金大字“对越”,气势磅礴,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散布两侧的真趣亭、涿碧榭等建筑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为人们提供休憩之所。

唐叔虞到任后,显示出了不凡的领导才能。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封地的百姓生活富足。后人为唐叔虞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以纪念他为民谋福祉的功德。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后,将国号“唐”改为“晋”,唐叔虞祠位于晋水源头,唐叔虞又是晋的开国诸侯,因此他的祠堂便成为了晋祠之始。

在晋祠的建筑历史上,无论各朝各代怎样增补扩建,统治者始终遵循着一条不因时间流逝而变化的规矩,那就是“礼”——通过建筑格局的架构来体现出鲜明的秩序感。周礼要求,布局必须以中土为中心,辐射四方。通过不同的位置关系,反映出尊卑、上下、主从的等级秩序。晋祠规模宏大,共有上百座建筑,尽管为历代陆续所建,布局却严谨有序。

祠区坐西向东,主体建筑圣母殿位于西边,以圣母殿至晋祠大门为中轴线,两翼随地形高低起伏,错落着两组建筑,分别构成南线和北线。宋初,圣母殿建成后,晋祠的布局有了较大变化。圣母殿前架起鱼沼飞梁,通会仙桥,筑金人台,初步形成一条主线。金代又增建献殿,大明万历年间,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比较完整地形成了一组以圣母殿为主体的祠庙建筑群。通过下面的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三条有依从、有等级、有脉络、多功能的布局射线。在步移景换中,感受秩序带给我们的从容恬淡和心灵滋养。

中轴线:从晋祠大门起,经水镜台,过智伯渠、会仙桥,到金人台、钟鼓楼,再穿过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到达圣母殿,往左再到台骀庙和公输子祠。这一组建筑,为晋祠的主体,布局严谨,结构分明,集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风格于一体,被誉为“国之瑰宝”。

南线:从胜瀛楼起,经白鹤亭、傅山纪念馆、同乐亭,再到三圣祠、苗裔堂、真趣亭,往前便是难老泉和水母楼。近年来,在胜瀛楼左侧还重修了晋溪书院,增建了董寿平美术馆。这一组建筑,亭桥点缀、泉水环绕、绿树成荫,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以风景优美驰名。

北线:从文昌宫起,经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到达唐叔虞祠,往左经过八角莲池、善利泉、松水亭,便到了静怡园、贞观宝翰亭、钧天乐台,再上七十二道阶梯,到达朝阳洞、云陶洞、待凤轩、三台阁,往左再到老君洞、读书台、吕祖阁。这一组建筑,依地势高低起伏、错综排列、宏丽壮观,以崇楼高阁、诗词碑石取胜。

晋祠以它独特的布局展现了古人对礼的尊崇,他们相信,对秩序的遵从能够形成道德规范。通过察看天上星辰的运动秩序,统治者能够了解时象万千的变化;而秩序感的形成,影响着统治者制定各项制度和典章的准则,也催生着一个尊礼崇道的俗世社会的出现。

圣母殿蟠龙欲飞,鱼沼飞梁

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出于安抚民心和弘扬孝道的目的,统治者决定为晋祠修建一座圣母殿。所谓圣母,指的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直到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为邑姜加号“昭济圣母”,圣母殿才算实至名归。

作为晋祠的主殿,圣母殿与对越坊、献殿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宣扬孝义的场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发生强烈地震,圣母殿多处有损坏,崇宁元年(1102年)进行了重修。

左右页图:圣母殿是晋祠的主要建筑,屋檐宽大,四角翘跃如飞,殿顶覆盖黄绿色琉璃瓦。檐下的八根廊柱上有八条木质蟠龙,造型独特。殿内圣母像居中而坐,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两侧的侍女像神情自然,为宫廷生活写照。殿前的鱼沼飞梁造型优美,在阳光的照耀下似一只仙鹤,展翅欲飞。

“殿重檐九脊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身五间,周匝副阶,其前廊深两间,异常空敞……此用真昂与假昂之两种斗拱,在上下两檐适互调其位置,可谓穷极伎巧者矣。”“穷极伎巧”一词,说透了圣母殿奇妙的建筑特质:宽广空彻的大殿,内部没有一根明柱,仅在殿身四周设廊柱与檐柱各一围,来承托殿顶屋架的重量,此法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减柱营造法”。

圣母殿内共减少16根柱子,因此内殿、前廊十分宽敞,形成了一个极大的置像空间。四周的柱子皆向内微倾,构以侧角;四根角柱向上升起,使得大殿更加稳固、灵动,前檐四角翘跃如飞,华丽优美。角柱上一周用斗拱承托着屋檐,斗拱样式复杂,屋檐深远翼出,上下重檐伸缩有致,遗韵蹁跹。晴天,光线透过圣母殿的重重屋檐,倾洒在斗拱与廊柱上,明暗相间,大殿显得愈发柔美。圣母殿前廊廊柱盘有8条木质蟠龙,均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作跃跃欲飞状,造型大胆、手法精致、栩栩如生,为中国现存木构建筑中最早的蟠龙大柱。

在圣母殿雄阔的檐影下,鱼沼波光粼粼,一座独特的十字形桥梁横跨其上,均衡、轻盈,仿佛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有着无法言说的美,这就是国宝“鱼沼飞梁”。它是通往圣母殿的要道,前后连接圣母殿和献殿,左右向下倾斜连接到沼岸,桥上围有大理石栏杆,形制奇特、造型优美。

什么是鱼沼飞梁?古人这样区分容水之塘: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圣母殿前循礼为沼,沼中为晋水第二源头,水流充沛,游鱼如织,因此取名为“鱼沼”;沼内立34根小八角形石柱,均长约30厘米,柱头以普拍枋联络,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其上铺十字形板桥。古人讲“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故而称为“飞梁”。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写道:“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后人……蓄以为沼……结飞梁于上”,证明飞梁始建于北魏之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现存的建筑遗存中,沼中的八角石柱和柱础依然可见北朝风格,但整个架梁却是宋代遗物。建筑学家梁思成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孤例,洵属可贵。”

古代桥梁多建为一字形,唯有鱼沼飞梁结为十字,连通沼岸四面八方,可谓美学意义深远。这种形制构造是国内现存古桥中的孤例,极为珍贵。鱼沼飞梁的建造,是古人对礼制秩序遵从的产物,以献殿向圣母殿的行向为主序,南北桥面的变化为从序。

舍利生生塔琉璃铺顶,宝塔披霞

奉圣寺位于晋祠南侧,舍利生生塔位于奉圣寺浮屠院内。唐武德五年(622年),大将尉迟敬德捐赠自己的别墅,用来改建为寺院,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原寺在金代毁于战火,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修。解放初期,寺院被拆毁,现在看到的这组建筑为近年重建。

奉圣寺有前后两院,前院南北廊陈列《华严石经》碑,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的宝贵资料。圣历二年(699年),《华严经》译就。随后,晋水赤红如血,武则天以为异象,遂令书法家将《华严经》小楷书于136根石柱上,又由工匠精刻成石经幢,镇藏于晋祠之北的风穴中。五代时石经幢有所遗失、残损不全,北汉中期进行补刻,此后深藏风穴千余年,直到1952年才被移置晋祠。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古老的建筑遗迹,修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据说,释迦牟尼圆寂后,其骨灰化作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舍利子”,共有八斛四斗,被古印度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为八份,并建塔供养。3世纪时,阿育王将其取出分送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传说其中一粒埋于此佛塔下。清初此塔毁塌严重,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时,工匠发现塔下地宫中有许多舍利子。一粒变成千百粒,喻示着“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塔名“舍利生生塔”。

左右页图:舍利生生塔位于晋祠奉圣寺的浮屠院中,塔高7层,琉璃铺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在蓝天的映衬下,甚是壮观。塔门正门额上的蓝底金字“形明动化”匾,字为行书,笔势顿挫起伏,挥洒自如。前院南北廊陈列的《华严石经》碑在廊下经历着岁月的风雨,探看着时光的变迁。

舍利生生塔高38米,八角7层,高耸入云,秀美挺拔。青色琉璃勾栏剪边,雕饰精巧,甚是壮观。塔顶为琉璃葫芦形宝顶,八面镶嵌8条琉璃坐龙,造型精致、栩栩如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若腾飞,为清代琉璃上乘之作。塔内有螺旋蹬道,通向塔顶,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周边美景尽收眼底。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晚照之时,霞光映照着舍利生生塔,五彩琉璃反射出耀眼的光辉,天生云锦,塔幻灵光,格外壮丽,被誉为“宝塔披霞”,乃“晋祠八景”之一。

舍利生生塔一层塔门上的匾题写着“形明动化”四字,二层以上每层均有4块砖刻匾额,共24块嵌于塔壁上,这些匾额均为杨二酉所作。杨二酉是山西太原人,因其秀隽的书法和锦绣的文章,颇受乾隆皇帝宠爱,曾任乾隆的书法老师。清朝重建此塔时,塔内每层均供有佛像,但因战乱现已不存。

塔院西侧的院落叫“留山园”。园内两处凉亭,一名“留山亭”,一名“伴云亭”。据传,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悬瓮山突然向东移动,村民杀猪宰羊祭祀后才停止,后人便在此处建亭,取名为“留山亭”,以求悬瓮山不再移动。伴云亭则是在原伴云洞遗址上建造,以此为名,二亭均为1984年重建。伴云亭旁有一巨型石壁,宽约7米,雕刻的是杨二酉所作的《柏月山房记》,全文共186字,字约五寸大,笔势顿挫起伏,圆润流畅,挥洒自如,为晋祠三大名刻之一,是珍贵的书法和砖雕艺术品。

佛家讲舍利的种种灵异与“神变无方”,使其具有不可思议的弘法价值。晋祠在礼乐的俗世花园中不忘宗教的提升力量,正是俗世大众沉重的灵魂获得整体减轻的昭示。

猜你喜欢
晋祠舍利圣母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晋祠周柏
三朝高僧传中的舍利描写
山西晋祠圣母殿彩塑色彩研究
印度 圣母节
晋祠亭台楼榭楹联赏析
何谓[舍利]
浅谈晋祠圣母殿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