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毒品预防教育

2019-04-15 01:45徐天翊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摘 要 目前,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明显,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群体滥用毒品问题日益显现。高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等低龄吸毒群体扩大化问题。在内外因素驱使下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控力下降、价值判断模糊,增加了大学生的吸毒风险。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缺乏体系的不足。完善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可分为三大部分内容:学会识别毒品、吸毒工具和人员以及毒品易传播的环境;认识毒品危害,形成拒毒态度;培养远离和拒绝毒品的能力。

关键词 毒品预防教育 吸毒 高校 大学生

作者简介:徐天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096

目前,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明显,全国吸毒人员中18岁至35岁的占55.6%,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群体滥用毒品问题日益显现。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内学习生活,但接触社会人员已较频繁,环境也相对复杂,遇到吸贩毒人员及毒品诱惑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甚至身边已经存在吸毒的同学、朋友。禁毒工作的根本在于预防,而预防要靠教育。大学生即将踏上社会,肩负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任,也承载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高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等低龄吸毒群体扩大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谈高校毒品预防教育之前,先要明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行为特点。大学生已经或接近成年,生理上的成熟伴随着明显的性冲动。他们对新奇有趣的人事物敏感而关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通过亲身参与去接触了解那些引起他们关注的东西。与生理上的成熟相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普遍相对滞后,尚未达到持续稳定状态,在内外因素驱使下容易导致其自控力下降、价值判断模糊。这样的特点增加了大学生的吸毒风险。

二、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现状及不足

我国明文规定高等学校要将禁毒知识作为入学和毕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但近年来毒品在大学内呈加速蔓延趋势,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不足,实效仍有待提高。

(一)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于毒品预防教育这项工作,高校在认识上或多或者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自然地认为大学生知识层次高,辨别力强,能自觉抵制毒品侵蚀;高校与外界社会保持着一定距离,环境相对封闭单纯,毒品不容易传播过来,学生接触到毒品的可能性较小;学生在小学、初高中期间已经多次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按照惯例把基本内容重复下即可,等等。

(二)教育形式较单一

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只是在“世界禁毒日”前后短暂开展毒品预防活动,比如张贴海报、举办图片展、征文比赛等。在单一的教育形式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得到尊重,相应这种模板式的预防教育也没有得到学生重视,最后导致流于形式而没有使学生对毒品危害及预防产生足够认识。

(三)教育内容缺乏体系

高校一般将有关毒品和吸毒危害的内容,以及司法机关打击毒品犯罪活动作为毒品预防教育宣传重点,这些内容让学生对毒品种类、性状、吸毒危害后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诸如在哪些环境下或者什么人更容易诱惑大学生吸毒等具体问题很少涉及。

三、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完善路径

学者研究显示,只有7.6%的人在第一次吸毒时对毒品的危害完全不知道。 大多数人在明知的情况下仍选择尝试吸毒,与学校毒品预防教育重知识层面学习而轻识毒、拒毒技能培养有关。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有更高的知识研究能力,对涉毒知识也有深入了解的需要,毒品危害和致瘾原理、戒毒方法和难度、涉毒行为相关法律法规等都可以成为其全面形成毒品预防能力的切入点。笔者认为,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可分为三大部分:学会识别毒品、吸毒工具和人员以及毒品易传播的环境;认识毒品危害,形成拒毒态度;培养远离和拒绝毒品的能力。

(一) 全面掌握毒品相关知识

1.识别毒品和吸毒工具。大学生易接触到的冰毒、海洛因、K粉、“奶茶”等传统和新型合成毒品,都要全面介绍讲解,使学生掌握毒品名称、俗称、性状等信息和特点。同时结合毒品吸食方式讲述如何识别相应吸毒工具。通过相关学习,学生能分辨出具体毒品和吸食工具当然最好,如果他们在遇到他人吸毒或受到诱惑时,知道面前的可能是某种毒品,也基本达到了教育效果。

2.识别吸毒人员和毒品易传播环境。吸毒人员的具体表征不尽相同,但他们往往会携带毒品和吸毒工具在一些特定场所出没。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识别毒品和吸毒工具,进而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吸毒人员并加以警惕。酒吧、KTV等娱乐场所是大学生最容易接触到毒品的地方。同时毒品传播环境也呈现多样化,宾馆、酒店等場所也有涉毒可能。娱乐场所的禁毒工作一直保持高压态势,“溜冰”(吸食冰毒)等吸毒行为目标比较大,容易被查获,但对“摇头丸”等目标小的毒品仍需加以警惕。此外一些中低档酒店、宾馆监管不严,也成为吸毒行为和毒品传播较多的区域。

(二)认识毒品危害,形成拒绝毒品的明确态度

只有深刻认识吸毒带来的危害,大学生才能坚定拒绝毒品的态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预防教育仅停留在强调吸毒有害身心,却没有科学解释危害的原因,因此必需对毒品危害进行科学宣讲。

1.区分讲解各种毒品的危害性和成瘾性。不同毒品的危害性有很大不同,对应需要就具体讲述方式进行合理调整。比如冰毒易导致滥用者高血压、脑中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及脑器官病变,而海洛因易导致脓肿、败血症、艾滋病等。在预防教育过程中应将不同毒品的危害加以区分,突出重点和特点,消除学生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和界定。深刻认识吸毒成瘾及其带来的后果,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吸毒危害。合成毒品具有较强的欺骗性,毒品传播者会宣称合成毒品有减肥、提升性欲和性能力、增强自信等所谓“效果”。相比传统毒品,很多人对合成毒品成瘾性缺乏认识。如何科学合理讲解合成毒品成瘾性,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其危害并主动远离,对于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应该在预防教育中向大学生讲述合成毒品成瘾性的同时,与驳斥合成毒品的“效果”相结合,将吸毒产生的各种体验和后果客观地传递给大学生,并进行全面科学分析,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合成毒品的面目。

2.与法制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相结合。高校要开展好毒品预防教育这项工作,仅讲解毒品有关知识是不够的,要把毒品预防教育同法制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法律意识、约束能力,从内心将对毒品危害的认识转化为远离毒品的自觉行为。

四、形成远离和拒绝毒品的能力

高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让大学生认识毒品及吸食危害只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面临威逼利诱时具有主动远离和拒绝毒品的能力。

(一)识别毒品传播者的动机及其所用方法

引诱他人吸毒主要出于几个动机:一是赚取毒资。让更多的人染上毒瘾,为贩卖毒品开拓市场;二是奸淫和控制女性。利用女性吸毒后昏迷或自控力弱,对其实施奸淫,或者利用毒品对成瘾女性实施控制,教唆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拉人下水。自己因为吸毒脱离了家庭、社会,就想把他人拉下水与自己“作伴”。毒品传播者惯用威逼利诱等多种方式引诱他人吸毒:一是谎称不上瘾或不是毒品。毒品传播者利用学生侥幸心理,谎称偶尔吸食不会上瘾或合成毒品不会上瘾,引诱其第一次尝试,直到慢慢染上毒瘾。甚至直接谎称某种毒品不是毒品,或把毒品伪装成饮料、茶叶包等,对这些卑鄙手段要十分警惕;二是鼓吹吸毒是种“时尚文化”。毒品传播者为引诱大学生吸毒后賺取毒资,会声称“溜冰”“嗑药”等是当下流行时尚文化;三是谎称“功效”。医学上,毒品本质上是精神或麻醉药品,有兴奋、麻醉、止疼等效用,但毒品传播者会谎称有治病、减肥、增强性功能等“效果”。滥用毒品不仅于身心无益,更会损害人体各个系统,严重的会导致身体丧失某方面机能甚至死亡。

(二)形成拒绝毒品的方法技巧

在娱乐场所要保持警惕。尽量不要去酒吧、游戏厅等治安环境复杂的场所,进入后要警惕他人将毒品放入自己的饮品中,女学生要更加谨慎,不要喝那里的酒水饮料,自己带过去的饮品如果离开过视线,就不要再喝了。对拒毒技能进行实践训练。当前高校很少将拒毒技能训练安排到教育内容中,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毒品知识最终是为了形成在现实生活中的拒毒能力。可以设计训练计划,利用道具模拟吸贩毒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体验学习,提高拒毒能力。掌握拒毒技巧。要根据具体情境采用合理方法加以应对。如果受到他人引诱时双方力量对比相近或自己处于上风,现场环境便于出入,可以斩钉截铁的态度直接拒绝并离开现场。如果判断对方力量处于上风或者现场出入不便,直接拒绝不太合适,可以找借口离开,如“我去上个厕所”“我去打个电话”“我去买点饮料”等。如果是对方人数众多等暂时明显无法脱身的情况,要机智应对和周旋,避免言语刺激对方,等待合适时机离开、报警或联系家人朋友。

注释:

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2018-06-26)[2019-03-10].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37855115_671848.

夏国美.社会学视野下的禁毒研究——青少年吸毒问题调查.社会科学.2003(10).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