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的传导机制及实证检验

2019-04-19 01:33旷健玲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消费结构

旷健玲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流通业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传导机制,并借助1997-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现代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流通规模、流通渠道和流通效率对农村消费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化水平对农村消费总量产生正向影响,对农村消费结构产生负向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升级影响的固定效应不同。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通业发展   消费总量   消费结构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和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流通业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作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流通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交易中的搜寻成本,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居民消费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不足城镇居民的一半,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农村消费升级的关键在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发展农村流通产业,以流通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对农村消费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学者对流通业发展与农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丰富。王新利等(2006)研究了农村地区流通体系不健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并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物流来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尹世杰(2010)和文晓巍(2011)分析了扩大流通渠道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郝爱民等(2011)从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对流通体系优化的需求,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优化建议。近几年,随着定量研究的发展和相关数据可得性的提高,关于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如吴学品等(2012)基于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其研究表明,只有好的流通环境才能减少消费支出成本进而增加居民消费预期;王世进(2015)和韩梅(2018)从流通效率视角分析了农村流通业发展对消费的影响,其发现只有流通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消费层次的升级;方刚(2017)、袁清(2017)和杨水根等(2018)从消费升级的视角分析了农村流通业发展方式创新对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虽然关于流通业与农村消费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但其也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一,现有研究多关注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的影响,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二,在定量分析中,指标选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且时间跨度长、数据全面的分析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流通效率、流通信息化、流通规模、流通渠道和流通结构等方面出发,建立关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的传导机制

(一)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村消费总量增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商线上销售渠道迅速发展,商品流通效率迅速提高。商家可以通过如网站、实体店、移动终端和媒体等多个渠道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这使得消费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商品的相关信息,这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机率。同时,流通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与流通产业接触的密度,另一方面流通成本的降低可以满足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从而激发消费欲望。而且,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多种流通渠道进行的商品信息宣传,其通过扫描二维码、点击店铺链接等形式引导消费者消费,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并形成习惯性消费。此外,流通业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化,使商品价格信息在互联网平台逐渐透明,这顺应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效率。

(二)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村消费结构优化

流通渠道传递了生产商和消费者的供求信息,一方面更高效的商品流通,使生产商存有更多的利润用于开发新产品、提升商品质量,另一方面,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使消费者由大众化消费向个性消费转变,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方向转变,进而起到优化消费结构的效果。同时,各流通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既可以打破恶性竞争困境,又能通过优势互补携手开拓潜在消费市场,从而助推消费结构升级。流通业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的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实证检验

(一)指标选取和模型建立

基于以上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的传导机制分析,本文分别建立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总量和农村消费结构影响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被解释变量的农村消费总量和农村消费结构分别用农村人均消费支出(C1)和农村消费发展系数(C2)替代。农村消费发展系数主要是将高档消费品从生活必需品中分离出来,其中高档消费品主要包括衣着、居住、交通通信和家庭设备与服务等;代表流通业发展的解释变量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化水平、流通渠道和流通结构分别用指标流通产业生产总值(es)、批零库存率(sr)、互联网普及率(int)、批零成交比(tr)、批零行业劳动生产率(lp)来代替;控制变量选取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inc)、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两个指标。因此得到如下两个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其中,α、β和γ代表截距项、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和控制变量回归系数,X代表各解释变量,ε代表随机误差,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本文选取1997-2016年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针对部分缺失数据,本文采用插值法进行补齐,且以1997年为基期对数据进行了平减处理。

(二)关于消费总量的模型估计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模型一是基于所有数据样本进行的分析,模型二和模型三是按年份将流通业发展分为传统流通业阶段和现代流通业阶段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F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均在0.8以上,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由模型一可以看出,整体上来说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化水平和流通渠道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农村消费总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从模型二和模型三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总量的影响整体显著性水平较弱,其中流通规模和流通渠道的影响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其余指标对农村消费总量的影响均不显著;现代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总量的影响系数值较大,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其中,流通规模的影响系数从0.274提高为0.513,流通效率和信息化水平的影响系数均由不显著变为显著,且系数值显著提高。流通结构优化对农村消费总量的影响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流通结构优化不能直接对农村消费总量产生显著作用。因此,可以认为现在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村消费总量整体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流通规模的扩大、流通效率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对农村消费总量的影响较为突出。

(三)关于消费结构的模型估计

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结构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四是基于所有数据样本进行的分析,模型五和模型六是按年份将流通业发展分为传统流通业阶段和现代流通业阶段进行的分析。由表2可知,F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均在0.8以上,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整体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结构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流通规模、流通效率和流通渠道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强,而信息化水平对农村消费结构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传统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结构影响的显著性水平较弱,且影响系数也较小,仅由流通规模、流通效率和流通渠道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而现代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结构的影响系数较大且显著性水平较高,流通规模、流通效率和流通渠道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而信息化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流通结构优化对农村消费结构的影响系数均不显著,说明流通结构优化不能直接对农村消费结构产生显著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村消费结构整体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流通规模的扩大、流通效率的提高和流通渠道的整合对农村消费结构的影响较为突出。流通信息化水平对农村消费结构产生负向影响,主要原因可能是信息技术的提高加快了商品的交易效率,使得生活必需品的增长幅度大于高档消费品,故呈现出负向影响效应。

(四)各省市固定效应系数比较分析

在模型一和模型四中,各省市固定效应系数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正向偏离较大的省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这些省市具备较好的流通业发展优势和区位条件,其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均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而负向偏离较为明显的省份包括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西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其对农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不仅没有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产生了一定的阻滞效果。

结论和建议

本文分别从流通业发展促进消费总量增加和消费结构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的传导机制,并利用1997-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传统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均比较微弱,除流通规模和流通渠道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现代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整体上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且流通效率和信息化水平的影响系数较大;信息化水平对农村消费总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农村消费结构却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流通结构优化对农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直接影响效应均不显著;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具备良好的流通业发展条件,对农村消费升级产生正向固定效应,而西北、西南地区流通业发展相对落后,对农村消费升级产生负向固定效应。因此,为了推动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政府和相关企业应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政府应加大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地区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流通环境,提高流通效率;第二,流通企业要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流通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科学有序的城乡流通产业发展规划,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奠定基础;第三,要促进区域流通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流通产业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带动欠发达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利,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2.尹世杰.疏通流通渠道 扩大农村消费[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3.文晓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J].学术研究,2011(8)

4.郝爱民,王章留.论我国农村消费升级的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及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2)

5.吴学品,李骏阳.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动态演化[J].财贸经济,2012(12)

6.王世进.流通产业效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15(6)

7.韩梅.商贸流通效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自河南省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18(8)

8.方刚.消费升级视角下农村流通供应链运作优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

9.袁清.我国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10.楊水根,王露.流通创新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吗?——基于中国2004—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研究*——基于ARIMA模型
“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怎么变?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西藏自治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
在外就餐与食品消费结构关系研究——基于南京城镇居民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