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空间聚集的动态变化及市场导向性

2019-04-19 01:33唐世芳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8期

唐世芳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计量方法,基于全国城市层面数据,定量刻画了1985-2015年我国产业空间的聚集状态、动态变化过程及市场导向性。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聚集态势,聚集程度在逐步提高。产业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整体呈收缩趋势。产业聚集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国内市场较国际市场对产业聚集发挥了主导作用。

关键词:产业聚集   空间变化   市场导向性   标准差椭圆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市场对产业聚集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国经济主要是内需主导。在我国经济发展增速逐步放缓、供给侧结构不断调整背景下,扩大内需,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是目前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要社会形态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产业空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着内需市场发展动力不断强劲,产业空间发展是更聚集还是扩散?如果是聚集的,国内外市场又是如何共同作用于我国产业的空间聚集?以上问题的研究,对优化我国经济空间均衡发展、更好发挥国内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为了准确刻画在市场驱动下中国产业空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地级市尺度,从空间可视化视角揭示产业的聚集变化及市场导向性过程。同时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描述了产业聚集与市场的潜在联系。

(二)数据选取及说明

本文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计算产业空间的聚集动态过程,权重为各个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主要研究1985-2015年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产业空间变化过程。数据来源于1986-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空间统计分析与制图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ArcGIS10.0软件平台开展。

中国产业空间聚集的判定及动态变化

(一)中国产业空间聚集的判定及计算

1985-2015年中国产业空间分布格局如图1所示(本文研究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数据)。通过产业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1985和2015年)和城市区位基准标准差椭圆比较可知,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产业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显著小于城市区位标准差椭圆,两个标准差椭圆长短轴、方位角、面积均存在较大区别。说明我国产业空间分布是聚集的。如果产业空间分布不是聚集的,其标准差椭圆应该与城市区位基准标准差椭圆有相同的分布。通过计算可得,1985-2015年中国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度越来越大,从1985年的0.32516增加到2015年0.42083。同时,我国产业空间聚集度的变化也说明在内需市场增长动力强劲情况下,国内市场会拉动我国产业空间的不断聚集。

(二)中国产业空间聚集的动态变化

1985-2015年中国产业空间总体呈现“东北-西南”分布格局,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有往空间收缩中密集化发展态势。从空间分布的五个特征(中心性、展布性、密集性、方向和形状)来看,我国产业空间的变化特征如下:

1.产业空间分布整体向西南收缩密集化。1985-2015年产业空间的标准距离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880 km减少到2015年的795 km。其标准差椭圆的面积也呈收缩趋势,从1985年的225(104 km2)降低到2015年的188(104  km2),收缩了37(104 km2)。由此可知,我国产业空间分布范围变小,表明相对于椭圆外部的城市,位于椭圆内部城市的产业规模增长快。产业空间密集指数从1985年的48.01(人/ km2)扩大到2015年的127.51(人/ km2),说明产业空间处于快速密集化的过程。从标准差椭圆长短轴变化范围来看,1985~2015年产业分布椭圆长短轴整体减小,长轴从1034 km减小到908 km,短轴由694 km减小到671 km,长轴减小距离大于短轴减小的距离,说明产业分布在南-北方向收缩程度大于东-西方向的收缩程度。从产业分布椭圆形状(短轴/长轴)指数来看,该指数也稳步增加,从1985年的0.6706增加到2015年的0.7389,其形状表现出更加圆滑的趋势。

2.产业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1985-2015年我国产业空间分布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移动了268 km,其中向正南方向移动了259 km,向正西方向移动了65 km。1985~2015年间我国产业重心主要位于河南省境内,在周口、驻马店和信阳之间移动。

中国产业空间聚集的市场导向性分析

(一)中国产业空间聚集与市场的耦合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定量识别我国产业聚集的市场导向性,本文分别计算了产业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空间耦合程度,国内市场标准差椭圆的权重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区产业总产值之和来刻画,国际市场标准差椭圆的权重用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和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出口总额的和来刻画。空间耦合度具体计算过程参照公式(2)。从表1可以得到,1985-2015年我国产业与国内市场空间分布的耦合性相比与国际市场的耦合性高。产业与国内市场的空间分布耦合性整体波动较大,1985-2000年基本呈下降趨势(1995年除外),2000-2015年变化不大。1995-2010年产业与国际市场的空间耦合性整体呈增加趋势。产业与国内外市场的空间相关性与我国现实经济发展也是相符合的。对外开放导致我国制造业等产业在沿海地区聚集,我国产业分布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因此二者的叠置系数越来越大。随着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的提高,对产业空间聚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产业空间聚集市场导向性的计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定量研究产业聚集的市场导向性,本文将考虑变量间的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产业聚集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更精确的估计。

1.变量的选取及数据预处理。模型的变量设立如下:被解释变量(ie):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表达。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分为核心变量和控制变量。核心变量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市场(dom):运用地区产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来表示国内市场的规模。国际市场(for):运用地区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代表外商直接投资,其与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出口总额的和表示国际市场的规模。产业聚集不仅受市场影响,而且也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故参照赵增耀和夏斌(2012)的做法,选用地区职工的平均工资、人力资本和地区拥挤成本作为控制变量。职工平均工资(wage)是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人力资本(edu)采用各地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地区拥挤成本(cc)采用各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就业人数来度量。

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下标r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dom*for代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互项,Xrt代表影响产业聚集的其他3个控制变量的向量,包括地区职工的平均工资、人力资本和地区拥挤成本,ρr和σt分别代表非观测地区和时间特定效应,εt表示随机误差项。为了消除数据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进行预处理。取自然对数不会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空间计量结果。首先,本文采用Moran's I指数检验各个变量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如果存在,则需要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产业与市场的关系。经检验,所有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空间自相关性检验。表明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相似值间的空间聚集。通过比较三个模型结果(见表2),空间滞后模型的R2最大,AIC和SC值最小,结合空间依赖性的回归诊断,本文采用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

空间误差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符号基本与预期相符。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OLS)时,国际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为正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次,地区工资水平对产业聚集的影响为正,这与预期不符,但考虑了空间效应以后,国际市场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地区工资水平对产业聚集的影响为负相关,这与现实情况相吻合。由此可见,考虑了产业聚集空间自相关的空间计量模型,提高了解释变量对产业聚集的解释能力。产业聚集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国内市场对促进产业聚集较国际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交互项系数为负,说明二者存在替代关系。人力资本和拥挤成本对产业聚集也有正相关影响,表明二者在促进产业聚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区平均工资对产业聚集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标准差椭圆、空间叠置、空间计量等方法,定量识别了我国产业空间的聚集状态、变化过程及市场导向性。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空间分布是非随机的,呈明显的聚集趋势,聚集程度在逐步提高。产业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整体呈收缩趋势,标准差椭圆内部城市的产业发展快于外部的城市。产业聚集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国内市场对产业聚集发挥了主导作用,随着国内市场对产业聚集影響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聚集程度进一步上升。

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应打破地域边界限制,降低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构建更加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充分利用内需市场对我国发展的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作用。同时,加大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降低运输成本,为当地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业务中的技术溢出效应,上下游关联效应等多渠道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发挥产业聚集区的扩散效应,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差距。

参考文献:

1.Lefever,D.W.Measuring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by mean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6,32(1)

2.赵作权.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

3.赵璐,赵作权.中国制造业的大规模空间聚集与变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b,(10)

4.赵璐,赵作权.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J].世界地理研究,2014a,23(1)

5.赵增耀,夏斌.市场潜能、地理溢出与工业集聚——基于非线性空间门槛效应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

6.Scott L M,Janikas M V.Spatial Statistics in ArcGIS[J]. Handbook of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2010

7.Gong J.Clarify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Geographical Analysis,200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