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投向与实体经济发展

2019-04-23 01:17史家锴
时代金融 2019年8期

史家锴

摘要:在我国主要融资渠道为间接融资的情况下,贷款仍是我国商业银行提供资本供给的主要形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要完成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本文从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特点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提出一些调整贷款投向,以实现更加合理布局信贷资源的意见。

关键词:互供给侧改革 贷款投向 实体经济发展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判断。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刺激计划虽然维持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也留下了许多弊端,如杠杆过度、产能过剩等问题。在外部,发达国家加杠杆消费的模式难以为继,全球需求快速收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同时,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萎缩,工资持续上涨;粗放式发展使得环境污染严重,治污成本上升;居高不下的房价构成实体经济成本中枢;金融脱实向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实体经济作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体,面临重重困境,仅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转型升级非常困难。

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制决定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如何通过调整贷款投向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最大程度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值得探讨。

二、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现状

(一)贷款投向的特点

据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季末高0.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13.14万亿元,同比多增1.98万亿元。贷款投向呈以下特点:

1.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增速提升。从期限看,虽然中长期贷款增速放缓,但是企业贷款总需求依然强劲。从央行2016年之后发布的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出,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在2017年后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一直高于企业贷款总额,甚至在2017年后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高于各项贷款总体增速。这说明企业一直保持强劲的资金需求。

2.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增长继续加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前三季度的增量相当于上年全年水平的1.6倍。随着银保监会下发通知鼓励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重点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以及年内央行三次降准释放1万多亿元定向支持小微等普惠领域,各大银行借助科技手段提高风控水平,开始发力普惠金融服务。

3.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长有所加快。由于过剩产能主要来自于工业,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4.“三农”贷款增速放缓。“三农”贷款虽然放缓,但增速保持相对平稳,且农户贷款增速高于贷款总体增速。贷款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还是在稳步增强,不能说减弱了。

5.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虽然个人住房贷款回落,但前三季度房地产贷款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6%,比去年全年占比水平低1.5个百分点,依旧是贷款的主要去向。

(二)贷款投向现状分析

2017年以来,银行业监管不断趋严,商业银行经营逐步向回归信贷主业,把业务重点放在服务实体经济,以金融之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但就目前而言,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从贷款投向的地区分布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多投向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农村相对较少。从四大行发布的2018年半年度报告看,中行贷款主要分布在华东、中南地区,分别占贷款总额的39.06%和26.30%,而华北、东北和西部地区分别仅占16.01%、5.82%、12.81%。由于地域划分的不同,农行、工行、建行的贷款相对平均的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但是可以看出贷款还是主要分布在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广袤的中西部贷款相对较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东北地区,其贷款余额仅占四大行的5%左右。这种情况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将会加剧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不利于银行寻找新的贷款增长点,不利于分散信贷风险。同时考虑到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相对集中的信贷投向也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2.从贷款投向的行业分布看,除为公众提供必不可少服务的电力、水利等行业外,我国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个人贷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从四大行2018年半年报可以看出,各个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十分集中,选择的行业相似,甚至比例相差不大,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四大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分别为6.9%、9%、7.57%、3.66%,且占贷款总额36%左右的个人贷款大部分是个人住房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相关行业,甚至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过多的贷款资源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了房地产以及相关产业,不仅堆积了风险,推高了房价,也严重拖累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3.从贷款投向的对象看,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热衷于为大的行业、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因为它们周期长,效益好,收益率高,贷款留存率高,比如交通运输、电力、水利、大型基础设置项目等。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长期被忽视,即使银行存在“剩贷”的时候,银行也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这就导致我国的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中,部分银行只关注短期效益,忽视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收缩民营企业的融资。对于一些暂时陷入困难期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银行可能会停贷、断贷、抽贷、压贷,使得企業经营雪上加霜。

三、调整贷款投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目前,我国已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商业银行应该紧扣国家战略,围绕新形势下实体经济需求,调整贷款投向,合理布局信贷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重视欠发达地区贷款需求

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严重的“发展营养”不足问题,发展既不平衡,也不充分。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需要大量资金,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足够的贷款投入。通过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投资吸引力,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有序压缩传统产业贷款规模

根据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每一种“新供给”都会经历供给不足到供给扩张,再到供给成熟,最后到供给老化的过程。传统产业代表着经济发展中的旧动能,且大多已经进入供给老化阶段,但是依然有大量的信贷留存在这些产业内,于是造就了所谓的“僵尸企业”。银行需要清楚的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有序的从这些产业中退出。何为“有序”,即在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不搞“一刀切”,给陷入短期困难的企业留有耐心,对于已经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要坚决退出。

(三)布局产业升级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实际上,我们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在高端装备制造业、芯片制造业等产业,我们与领先者依旧有不小的差距。商业银行要围绕《国家制造2025》等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品质和全球竞争力。

(四)布局新型产业

近十年来,全球爆发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与传统产业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智能产品、商业模式、产业业态,使得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银行需要通过贷款着重支持的产业。

(五)大力发展小微金融、普惠金融

小微企業是双创的主要载体,是未来银行的主要客户来源。而普惠金融的本意是让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平等的享有金融权,增进经济体自身造血创富能力,形成增长内生动力,是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今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五大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相继挂牌成立,兴业、光大、浙商银行、民生银行等普惠金融事业部已经搭建完成,此外还有多家大型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正在搭建中。未来要深入探索专业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解决小微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滕泰,刘哲.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逻辑——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程宏巍,蔡清亮.商业银行贷款投向集中度及其影响分析[J].现代金融,2018.

[3]胡浩.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趋势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J].金融论坛,2017.

[4]王宇.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J].金融纵横,2018.

[5]杨荇.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客户策略应顺势而为[J].现代商业银行,2018.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