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文工作中的非遗表演艺术

2019-04-24 05:28阮超怡
神州民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非遗文化馆

[摘 要]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想到各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礼仪民俗,然而非遗的范畴远不尽此,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和节庆习俗等。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亟需我们共同保护其所赖以存续的生态环境,而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各文化馆、站,已经通过日常的群文工作,特别是表演艺术方面相关的比赛、创作表演、业余团队扶持等努力,挑起对非遗特别是具有表演方面的非遗项目的保护重任。非遗保护任重道远,非遗培育百年树人,非遗生态积水成渊,当今群众文化工作中表演艺术相关的非遗保护传承,需要正视,亟待重视。

[关键词]群文;文化馆;非遗;表演艺术

“非遗”在今天成了一个热门词,非遗保護机构有的设在作为省、市、县(区)文化馆,有的省已将非遗保护机构独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了非遗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非遗的范围非常广阔,却又界限模糊,而且切切实实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文化馆在公共文化和非遗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群文工作中的非遗表演艺术

文化馆的职能包括“以文艺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创作生产和推广群众文艺作品及其他公共文化产品……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中,把非遗保护单独列出,与其他群文工作并重。群众文化活动、创作群众文艺作品和其他公共文化产品中,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浸润,特别是非遗中的表演艺术这一块,具体如下。

1、在群众文化艺术比赛活动中。广东省群众戏剧曲艺花会,每三年一届, 是我省群众文化中戏剧曲艺方面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重要品牌项目。2018年第九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由广州荔湾区主办。此届花会汇集了全省21个地级市和省直有关单位选送的74个节目、近600名演职人员参加,共有在开幕式暨综合专场比赛1场、小戏专场比赛1场、小品专场比赛2场、曲艺专场比赛2场,廉政专场比赛1场共7场比赛中。参赛作品包括小戏、小品、粤曲、山歌、汉乐等多种形式,涌现了许多融合了传统音乐、舞蹈、语言艺术元素的新时代传统戏剧、曲艺新作品。小戏作品尤为突出,有粤西白戏小戏、渔歌小戏、山歌小戏、花鼓小戏、花朝小戏、采茶小戏等,这些群众文艺作品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传承了各地传统文化和非遗,使群众文化越发多姿多彩,同时又承担了传承、保护和弘扬非遗的重要作用。省、市每年也举办各类具有传统文化特色、非遗特色的专门比赛,如私伙局大赛、民歌民乐大赛等。

2、在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排演中。在广东省第九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中,有不少与非遗相关的表演艺术作品,比如肇庆选送的粤曲说唱《老钟与画》、佛山选送的粤曲表演唱《工匠艺魂》(佛山剪纸为题材)、荔湾选送的南音弹唱《南音·知音》、东莞选送的龙舟说唱《工匠情》、潮州选送的潮剧小戏《一碗牛肉面》、梅州选送的山歌五句板《长大当个山歌接班人》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非遗元素和新时代的精神。这些具有新时代气息又蕴含非遗元素的文艺作品,同样是群文的优秀作品,通过一次次的完善和提高,一次次地比赛和惠民演出,不仅更好地传承保护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各地区的非遗,而且通过创作提炼和表演,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也起到更广泛地传承、传播和保护非遗。

3、在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团队中。广州市文化馆课题组调研,据统计广州市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共有2883支,总人数约95000人,分布于全市十二个区的文化馆和街道,在“团队主要艺术形式”里,除了具有新时代、多元气息的“室内合唱、管弦乐、摄影、街舞等”,更多看到了“私伙局、曲艺、太极、客家山歌、民间艺术等门类”,在“特色团队”里,看到了越秀区的汉服团,海珠区的古琴队、粤剧社,荔湾区的76支私伙局,南沙区的咸水歌、麒麟舞、醒狮舞,番禺区的鳌鱼舞队、锣鼓队、国乐社、黄梅戏团等等。[]其中包括醒狮、鳌鱼舞、麒麟舞、粤剧、古琴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还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汉服等项目。这些业余文艺团队大都是群众自发组织形成,它们也是根深叶茂的、民间保护传承非遗的坚实力量。

4、在全民艺术普及中。每年,各级文化馆都有全民艺术普及、艺术培训的基本任务。比如在广州市文化馆2019“百姓学堂”春季公益培训中,与非遗表演艺术有关的就有中国舞班、粤曲演唱初级班、粤曲研习班、写意花鸟画班、工笔画班、手工剪纸班、艺术插花班、毛笔书法班、少儿国画班,占这一季总共15门不同类型课程的其中9门,高达60%。这种情况普遍出现在各文化馆的公益培训活动中,为各年龄段的群众普及和加强传统文化、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 群文工作对非遗表演活动的作用

群文工作牵涉面广,“文化”两字更是精深博大,考虑到各文化馆的实际情况不同,涉及非遗的表演艺术活动的内容和比重各不相同,但都为此做出了切实的动作,起到了实际的作用。

1、基础——公共资源的支持和辅助

公共资源包括场地、资金、演出物资和培训辅导。对于业余团队来说,场地方面,文化馆、站相关文化设施能够基本提供部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日常排练的活动场所;资金方面,挂靠在当地文化馆的团队可能得到一些资金扶持,但其他文艺团队获得政府资金的可能性比较小且不稳定;演出物资方面,2013-2014的课题报告显示“市、区两级文广新局、全市各级文化馆、文化站等单位根据具体需求,为业余文艺团队添置购买音响设备、演出服装、乐器、排练用具等物资”。[]然而,目前群文工作经费大多不宽裕,除了政府扶持组建的团队,给业余群众团体提供的物资有限;培训辅导方面,根据馆内业务干部和资源情况,义务给部分团队提供指导和培训。此外,政府划拨一部分资金给文化馆、站和街道等单位,可作为节目排演、比赛、培训的经费,有些还有专项的创作经费,利于节目的创排和比赛活动、培训讲座的举办。以上这些支持和辅助不仅针对非遗表演艺术活动,而是所有群文表演艺术活动,也是群文活动开展的基础。

2、平台——比赛演出培训的激励和传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群众文化的普及和群文服务工作的发展,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可能。多种多样且有针对性的群文比赛如私伙局大赛、民歌民乐大赛、曲艺大赛的举办,为文艺群众和群众文艺团体搭建了活跃的平台,调动了他们参与群文活动包括非遗传承保护的积极性,获得的荣誉也成为对他们的肯定和动力。比赛不仅赛出了名次,吸引了一批观众,传播和推广非遗相关表演艺术的魅力,也为此筛选了一批优秀的精品节目,可推向更大的舞台和比赛接受歷练,也可酌情安排加入惠民演出中去,在各个街道、村镇里继续发光发热,形成演出比赛的可持续生态。

另外,在全民艺术普及中,荔湾区文化馆在公益培训(包括非遗表演艺术相关的培训)结束后,安排了汇报演出的平台,作为学员学习成果阶段性的激励和肯定,并鼓励优秀学员留下来作为下一期的志愿者,由此将学习习惯和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不少文化馆都有类似可持续的经验和做法。

3、希望——新模式的探索和普及

越秀区展开了群众文艺团队孵化模式的实践,以区文化馆为龙头建立基层文艺团队孵化基地,引进了30多支团队,500多人,涵盖戏剧、曲艺、器乐、工艺、书画等类别,通过为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制度建立机制,搭建团队展示和反哺平台(包括广府庙会等),搭建团队推介平台等方式,达到了可喜的成效。其中包括将歌剧与《诗经》等传统文化结合的优秀作品,“还有参与承办和组织了越秀区端午、中秋、冬至等传统节日系列舞台演出活动,每年组织了面对市民的吟诵亲子培训、《礼仪之邦》广场舞培训、古筝音乐会等志愿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影响力。”[]这种新模式的探索不仅仅涉及非遗相关表演艺术,更打通了不同类型文化的壁垒,使现代和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成为互相助力的活水,同时通过服务和反哺做到了资源的可循环,有利于此模式的长效运作和做大做强。

眼见总分馆制度即将全面铺开,紧紧围绕“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配用、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体系”的“五个统一”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群众文化系统的资源将全面整合,文化馆、站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有效的人力将流向基层,有利于基层活动的开展和基层团队水平的提高。

三、 困难和展望

由于群文工作和非遗保护工作目前人员和事务相对分离,各自为战,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还有待壮大,在扶植传承人和传习活动等之外,对群众之中广泛的非遗表演艺术活动缺乏支持力度和有利引导,政策、资金、场地和新模式未落实到位,非遗表演艺术相关的人员和活动的存续问题、后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1、加强认识和政府扶持力度,规范管理。加强对非遗的理论研究,制定关于表演类非遗项目活动、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扶持政策和保障制度。重新审视非遗表演艺术活动的重要性,引起非遗部门和机构的重视,并进行相对规范的管理和指导,在群文工作中为非遗表演艺术相关的活动提供一定的人、财、物的支持,并设立明确严格的准入门槛和奖惩措施、明确权利和反哺义务并加强监管,避免资源滥用,确保能够使非遗表演艺术活动常态化、团队的可持续化。

2、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沟通联动。提供政府信息和资源,搭建比赛、培训、学习等平台,促成同类型非遗表演团队的共进,促成专业和业余团队的交流带动;促成不同类型非遗表演团队的相互学习和团结,打通壁垒,进行跨界的合作和创作,共铸文化自信。

3、群文组织,非遗搭桥,合力共荣。群文的非遗表演艺术这一块,既是群文又是非遗,需要明确双方的责任和界限,更需要打通两方的互助与合作,共同将这一块工作做好做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来自基层的文化力量又重新去影响基层传统非遗的进一步生发。

结语

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群文和非遗不可割离。非遗保护工作,不论对于文化系统工作者还是群众团队或个人,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论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艺术传承、推进文艺事业守正创新,正是由无数文艺界前辈身体力行地探索和付出才有了今天百花齐放的成果,并将由今天继续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戴珩.把门打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6;

[2]王平,崔冠星,申思,冷建平,陆文钿,余志香.新时期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和扶持机制研究——以广州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实践为例.广州:广东省2013-2014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汇编.广东省文化厅(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编,第189-190页,第196页;

[3]杨卫国,杨湘粤,胡永平,何愿飞,柯林海,王昭媚.群众文艺团队孵化机制研究.广州:广东省2015-2016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汇编.广东省文化厅(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编,第5-7页。

作者简介:阮超怡(1991—),女,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文、戏剧,参与举办2018年广东省第九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等工作,现在荔湾区文化馆任职。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非遗文化馆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