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文学素养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2019-05-08 08:58肖芳芳
文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考试大学

肖芳芳

一.引言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出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构想越来越受到沿途各国的欢迎,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中国的愿望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对外传播自己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英语不再是作为一门外语,而是作为世界通用语,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虽然近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都有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多仍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介绍英美国家概况和文化的文章为内容载体进行语言教学。即使有以跨文化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堂,也大多局限于英美文化及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造成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失语”现象,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对用英语阐述中国文化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自2013年12月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题型由句子翻译改成了段落汉译英,且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该变化反映了提高文化自信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自信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CET4/6及翻译新题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1.CET4/6翻译题变化

长期以来,各级英语考试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几乎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而考试的内容一直以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极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知识,导致绝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上几乎找不到关于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师将大学英语的授课内容聚焦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上,学生也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作为英语学习的唯一目标,忽略了语言所传达的文化内容和英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工具的功能。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需要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出调整。其中“翻译”项目由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语篇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四六级翻译题长度为140~160词,分值从5%上调至15%。具体翻译主题见表1:

表1 2013年12月—2018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主题

通过表1可以看出,从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四六级翻译内容更多的是介绍中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概况。从2016年6月到2018年12月,翻译的内容由概况介绍变得更为具体,更加侧重单个中国文化、历史、地理名词和社会现象等,更具体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及其动态发展,用英语进行中国故事讲解与中华文化传播的意图更明显。在新的翻译题型中,翻译不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而是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兼顾了母语文化的自豪感,更强调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用英语阐释中国元素的能力。

2.翻译新题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的变化,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材、网络课程、教师授课内容和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主观需求等四个方面。

(一)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逐步增加,有关中国文化介绍的英语教材也逐渐增多。首先,新出版的普通大学英语综合教材中开始涉及少量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如外教社2017年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材》中部分单元选用了介绍中国文化或发展的文章,如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等。其次,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从2014年起开始大量出现,如陈毅平、秦学信主编的《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程》(2014)、侯香浪、何明霞主编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2015)、廖华英主编的《中国文化概况:语言文化类(修订版)》(2015)、王志茹、陆小丽主编的《英语畅谈中国文化》(2017)等。这些教材的内容涵盖中国的名胜古迹、饮食、节日、建筑、艺术(京剧、绘画、剪纸等)、中医中药及儒家思想等各个方面。同时,《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程》和《中国文化概况:语言文化类(修订版)》还包含了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等内容,介绍了中国在科技、教育、文学、饮食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呈现了时代发展的面貌。

(二)相关的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相继上线。经初步统计与筛选,目前较为优秀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在线课程有南京大学程爱民教授团队主讲的《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2018)、北京语言大学陆薇教授团队主讲的《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东北大学赵玉洁团队主讲的《中国文化英语讲》(2018)、湖北大学王志茹教授团队主讲的《英语畅谈中国》(2017)以及南阳理工学院海霞团队主讲的《英语漫话中国文化》(2018)。以上课程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目标要求,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国际交流需要,围绕多个中国文化核心主题,通过视频介绍、教师主讲、文本、作业、测试、拓展及话题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和中国人生活的了解,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介绍、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中国文化输入。一方面,以四六级翻译内容为依托,教师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提供了相关中国文化概念的英语表达,如中国各大传统节日的英语介绍;此外,当翻译到某一特定主题的内容时,教师会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其英文表达。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作业的设置上增加了专门的中国文化知识分享和欣赏环节。以笔者所在的三亚学院为例,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会有意识地给学生输入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并给学生布置以中国文化不同维度为主题的小组汇报或展示作业,以期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英语解说能力。

(四)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观意愿增强。对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其大学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两次英语测试。因此,为了在考试的翻译部分获得高分,大学生主动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英文表达。为了对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观意识现状获得一手资料,笔者在2018年11-12月间对本校310名大二在校生做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有效问卷288份,其中,32位学生表示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经常有意识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185位学生表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偶尔会有意识地学习中国文化,206位学生希望大学英语课堂上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希望能够训练用英语畅谈中国故事的能力。

自四六级翻译题型改革以来,无论是英语教材、在线课程还是教师授课内容都增加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但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文章总体偏少,而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难度不一,大部分适用于英语水平较高的英语专业学生,且现实中选用该类教材作为大学英语教材或辅助教材的高校和教师较少。大量的在线课程虽然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但更多的是一种科普形式,无法有效地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及表达能力。而目前教师课堂上零碎的文化内容输入更多的是片面介绍和泛泛而谈。此外,虽然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观意愿增强了,但其动机大多局限于提高考试得分,而非提高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培养的对策

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需要外语考试、课程评价、教师、教材和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调整和努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外语考试的指挥棒的作用。在各类英语考试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例如,考试的听力可以选取讨论中国现状和发展的对话或段落,阅读理解和翻译部分可以选取介绍或评论中国文化的篇章等。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综合素养。当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陌生感”眼中,缺乏深入理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首先得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提升母语文化敏感度和文化自信,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此外,在教材和课程内容的选取方面,教师要选择符合本校学生英语基础的、包含有适量中国文化内容的大学英语教材,或在教材之余补充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在讲解语言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单词的例句和课堂口语讨论话题都可以选择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以“促进课程内部不同文化平衡,发挥母语文化正向迁移”(张雁 49)。

最后,大学英语的课程评价不能局限于检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要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阐释中国元素的能力纳入考核范围,以此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的重大文化课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自信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在四六级考试的指引下,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开始重视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更加凸显了母语文化价值认同,以促进大学生提高中国文化自信,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价值。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考试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Coursebook Evaluation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