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心开始

2019-05-08 08:58王千芬
文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心灵同学老师

王千芬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规律;而作为艺术,它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善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向善的美好以及向上的动力。

担任会计中专班班主任不久,我就发现,班级的男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一部分男生身上似乎有一些共性,那就是对学习缺少热情、平时行为较为懒散。小晨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小晨进校时成绩较低,报到那天他爸爸对我说专业是他们家长帮孩子选的。新学期开始不久小晨就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上课总有些心不在焉,专业课上的表现尤其差,任课老师反映有几次上课时他竟趴着桌子睡着了。一段时间后,他在学习上越来越落后于其他同学。而由于对学习的淡漠其他问题似乎也随之而来。

有一天晚上他去另一个男生宿舍找老乡,竟因为一点琐事与该宿舍的一位不熟识的同学发生口角,导致和他同去的一位男生被打。小晨事后觉得事情是因他而起才使同伴被打,决定一定要找那位同学出这口气。第二天晚自习结束后他就去找打人的那位同学,想要“教训”他一下,可他没料到最终报复没成却被当天的值班老师及时发现了。在值班老师在对其进行询问和教育的过程中,他居然丢下一句:“你开除我好了。”

当我知道此事,感到十分诧异,因为平时他除了成绩不理想、行为较为懒散之外,与班上同学相处不错,并未起过冲突,对老师也是尊重的,从没出现过顶撞老师的行为。他这次反常的言行使我不由地联想到这段时间他的表现:上课萎靡不振,脸色较差,趴桌子,走路垂头丧气……这期间我也找他谈过,希望他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现在看来还是没有深入了解他的内心,我隐约感到,这件事的发生虽是偶然但背后的原因必须要重视,一定要和他好好沟通。

于是我找他谈话。说实话,当听说他表示开除也无所谓的话语,我本想严厉地批评他一顿,但我知道,此时我需要和他耐心沟通,平心静气地了解事情的原委,如果居高临下地对他发火也许反而会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他站在我面前,脸色沮丧,像负着气,又似受了委屈,不愿多说话,只断断续续地回答我的问题。后来也许是感受到了我的真诚和对他的关心,话渐渐多了起来。听着他的叙述,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想法:原来,因为成绩不尽如人意,他认为自己不适合本专业,明年的资格认证考试反正是通不过了。在他心里学习仿佛顿时失去了意义,对自己也丧失了信心,觉得人生变得很迷茫……

所以,不难理解,正是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使他这些时间情绪低落,尤其是专业课的学习使他产生了一种失望与挫折感,心情的波动加上男孩子所谓的哥儿们义气,就导致了上述的表现。此时我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作为班主任此时必须对他进行及时的引导,否则学习上强烈的挫折感只会使他走向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通过谈话我表明了我的态度,首先让小晨明白上次行为的错误,告诉他遇到问题要冷静,要学会正确处理,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矣”,今后如果能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你就取得了进步,同时给他分析了最近的学习状况,希望他能从这种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鼓励他乐观地看待自身的处境……他点头答应我,走出办公室时心情看上去释然了许多。之后学校对宿舍事件进行了处理,小晨也被学校给以相应的处分,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为了使他在教训中成长而不只是变成打击,我再次找他。在谈话中我尽力让他明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是正常的,但人可以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困苦中炼出美德,并告诉他,若能从悲叹中奋起,勇往直前,你就已经取得了成功,不要有畏难情绪,任何收获都建立在努力的基础上,要有自信,你一定能做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老师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都有可能使学生改变消极的心态。几次谈话结束,我相信小晨一定会有所触动。

慢慢地,我对小晨的关心与肯定赢得了他的信任。我也逐渐感受到了他的转变。当然对他的教育转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关心与关注。于是,在学习中我希望他为下个学习阶段确立新的目标,并逐步对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这星期开始你上课可不能趴桌子了,我想这个毛病你一定能够克服”,“你看,你最近作业完成得很不错,如果这些题都弄懂,那下次考试一定可以不挂红灯了” ……一段时间之后,任课老师反映,该同学上课不趴桌子了,精神面貌好多了。在之后的几次阶段性测试中他也跨过了及格线,虽然成绩没有质的飞跃,但他确实做到了,至少能够为自己的目标付诸行动、做出努力了。我及时在班会课上表扬他,同时利用语文课程的优势我在他的作文中写上了一些赞许与鼓励的话语。在与家长的联系中也不忘让他的父母知道孩子的点滴进步。同时鼓励他向班上表现突出的同学学习,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染他。在了解他对篮球比较感兴趣之后,我鼓励他以及班上的其它男生参加学校的篮球比赛,本是让他们丰富课余生活,没想到他们居然得了奖,给了全班一个惊喜,小晨更是满心欢喜,在他脸上我看到了充满自信的神采。

后来,在一次周记中他写到:“我事后想想当时真不该意气用事,不仅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且还老让班主任操心,我以后再也不会这么鲁莽了……”我看了十分感动,更欣慰于他的进步与成长。看到他在篮球场上活泼的身影,听到他在走廊上大声地和老师们打招呼,我想,曾经那个自暴自弃的学生终于找回了自信与朝气。

这件事之后,我常想,当这些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受到挫折而感觉无助时,或许就因为老师的关心、呵护与引导而使他们深受鼓舞、柳暗花明,从而不至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的确,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在严格的前提下,对于犯错的学生给予反思的时间,才有可能把内心的反省转变为进步的动力,反之,一味进行指责、批评,只能加重逆反心理。教育应该是温暖的等待和唤醒。听过这样一句话“一颗冰封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用刀劈不开、用锤砸不破,但一缕阳光却可以使之融化”,教师是人生之树培育者,心灵之花的浇灌者,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并非是一朝一夕得来,它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和关爱,我们给予学生的爱,就犹如给他们的心灵送去一缕缕阳光,阳光能扫却阴霾、带来温暖、指明方向,能使美好的心灵种子生根发芽……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鲁迅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时我们应该多一份真挚、多一点耐心、多一些细心。只有关爱、尊重学生、用心与学生相处才能走进学生心里。小晨的故事很普通,但我想正是这许多普通的故事加深了我们教师对于爱与责任的理解。因为爱与责任,我们对学生或施之于爱、或执之于严,也因为爱与责任,我们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感动了学生,引领了学生。

在这繁芜杂的社会,若能有意识地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给予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人生引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多么幸福而有意义的一件事。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而非同一般的事业,它是点燃、是唤醒,在教育里最应该被关注的是指向人本身的心灵滋养与生命成长。我们不仅要用知识来滋养学生,而且要用心灵来感受心灵,我们只有給予学生理解与尊重,在教育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拥有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能触及人的心灵。

让我们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用真诚的爱温暖学生,特别是当他们受到挫折感到无助的时候,相信这些储存在学生心中的温暖的能量将使他们重拾信心与勇气,走向明媚的天空,而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必将鼓舞着我们教师在育人的道路上无悔地前行。

猜你喜欢
心灵同学老师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唤醒心灵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