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同城墙的修复与利用

2019-05-17 08:38李晓龙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同市城墙古城

李晓龙

(大同市城墙管理处,山西 大同 037000)

大同古城墙作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现存城墙除4座主城门之外,还修建起护城河及一系列军事基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自2008年以来,大同城墙的修复工作为时已久,其原因在于修复难度大、文物修复原则与社会经济发生矛盾。因此,如何权衡利弊,有效开展修复和利用工作便成为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1 大同城墙的基本情况概述

现存大同城墙是明代将军徐达在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筑建的新城,东西长1.8 km,南北长1.82 km,周长为7.2 km,面积约为3.3 km2。城墙四周修建了54座望楼,城中设有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4门,4门之上分别设有城楼。城楼防御设备齐全,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大同城墙在战争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同也便一直享有“巍然重镇”的美称。清朝顺治年间,大同城墙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多尔衮入城后,下令将城墙削掉5尺(1尺≈33.33 cm),至此,大同城墙丧失了往日的雄风。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古城保护工程,旨在发扬历史文化,还原文化遗产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为此,大同市对城墙的70%进行了修复。截至2018年年底,东、南、西、北4面古城墙已修复完毕,历时8年之久,基本恢复了大同古城墙的历史面貌。修复后的东城墙建有瓮城、月城、吊桥、护城河,并建有城楼、月楼、箭楼各1座,望楼12座。南城墙修复了瓮城、月城、关城和东西耳城。北城墙由于周边居民楼较多,其毁坏程度低于南城墙,此外,北城墙瓮城东西两侧望楼还遗存有夯土遗址基础,使得北城墙的修复工作相对简单,仅用时1年就完成了修复工程。西城墙作为大同城墙修复工程最后完成的部分,其搬迁、拆迁的范围较大,对修复工程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加之此范围内有大同历史建筑,需要给予高度保护和关注,因此直到2016年11月才彻底完工,这也标志着历时8年之久的修复工程告一段落[1]。修复后的古城墙重现往日雄风,在夜幕降临之时,更能凸显古城的韵味和魅力。

2 大同城墙的修复与利用

2.1 形态与设计

大同城墙修复的过程坚持原真性的修复原则,即所有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程必须符合文物的原状。大同古城经历了北魏平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辉煌,也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大部分城墙保存完好,许多城墙夯土遗址与街巷肌理还较为清晰分明。在2008年修复工程开展之前,大同城墙70%左右的城墙夯土,古街古巷依然残留180多条,传统四合院1 000多座,大同古城的形态没有太大的改变。对于损坏的部分,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古建筑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为大同城墙的修复提供了历史依据。

与此同时,在修复大同城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细节的还原和保护,保持其原有状态的每个部分,大到城楼,小到夯土,都要坚持原真性的原则。通过考察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最大限度地恢复大同城墙遗失的历史建筑。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推敲古城中每个角落的形态和设计,从而还原真实的大同古城。例如,笔者在早期调查拍摄的古城狮子北街某居民修缮情况(图1),此为该处民居二门垂花门拨牵构件的修缮,采用木构件替换的方式。此构件的形态设计为“夔龙”,该形态便是根据大同历史民居构建样式而设计,在整体与细节上都体现了原真性的修复原则,这是大同城墙工程在形态与设计方面做到“修旧如旧”最好的印证[2]。

2.2 用途和功能

大同城墙的用途和功能决定其修复方式和利用价值,且其于不同时期的用途和功能也不尽相同。明代以前大同城墙主要用于防御敌人入侵和攻击,军事作用尤为显著。至明代,大同城墙作为王府建筑,其住宅作用更加突出,彰显了古代帝王的霸气与威严。

作为旅游景点的大同城墙,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旅游除了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外,还有明显的经济功能,也正是由于这种经济功能,容易造成一部分人对于古城修复工程真实目的的质疑。他们认为,古城修复和利用并非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而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和片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护的延伸。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大同古城的真实作用和功能。

因此,在对大同城墙进行修复时,必须将保护历史文化作为修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其旅游功能深入挖掘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延续。这不仅是每个大同市民的社会责任,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2.3 精神与情感

“精神与情感”是还原大同城墙真实性的主要目的,其重要特点在于利用大同城墙引发市民对文化遗产的探索和发现,促使人们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情感内涵。大同城墙作为历史悠久的古代城墙建筑之一,对大同人民的影响深刻而久远。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大同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3]。大同人眼中的大同城墙不仅是一座建筑物,它承载的是几代人的精神和情感:邻里间的深厚感情;儿时玩伴的美好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这些美好的画面构建了完整的大同形象,也成为大同独特的风景线和标志物。

随着大同城墙的修复和利用,一些历史街区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其真正功能。在商业化日渐突出的当下,一些承载着人们生活回忆的“古道”成为“孤岛”,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和繁荣昌盛,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寂静和落寞凄凉。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同城墙虽然得到了还原和修复,但其精神和情感却在不断消磨和减退。如何权衡利弊,让大同城墙的精神与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成为令人深思的问题。

2.4 语言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同作为文化的聚集地,融合了多种文化种类和文化类型,其中有十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具有代表性的如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和曲艺等[4]。这些传统文化大多来自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能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它们依附于大同城墙的历史价值和空间形态,以大同城墙独特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在大同城墙之上展示和演艺这些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同古城墙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实质,从而推动大同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大同城墙的作用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大同城墙的文化内涵,也推动了大同旅游的发展。例如,大同古都灯会借助大同城墙发挥其文化价值(图2),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印证。

2.5 法律与保护

大同城墙在大同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大同城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利用,相关责任人必须处理好大同城墙再利用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一旦二者发生冲突,必须确保大同城墙的完整性。这就需要大同市建立健全大同城墙保护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大同城墙予以保护和管理,从而将大同城墙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比如,大同市民应严格遵守《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对于一些偷盗文物的违法者,要给予严厉的处罚,从而降低文物的损失。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还应该拓宽信息反映渠道,加强与民众的联系和互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同市民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对大同城墙的监督管理力度,做到“心中有大同”“事事为大同”。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对大同城墙的保护工作,进而推动大同市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大同城墙的修复与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探索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还原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大同城墙的修复与利用既遵循了文物修复中“修旧如旧”的原则,又权衡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促使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让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推进了现代城市建设的进程[5]。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在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才能彰显优秀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从而为打造特色城市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大同市城墙古城
大同市云州区:开展农资市场监管检查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通海古城缀记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古城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