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改造视角下北京民居建筑保护研究

2019-05-17 08:38茆俊媚胡雪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居民宿空间

茆俊媚,胡雪松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1 民居建筑的价值及分类

传统民居建筑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是融合当地地域特征、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生产经济、生活模式等特殊条件而最终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因此其在平面布局、建筑形式等相关方面会有所不同。因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跨度,最终积淀形成了一笔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决定了民居建筑本身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国虽然在20世纪就开始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但是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起步较晚[1]40-43。在传统民居保护方面,本着民居保护的历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多样利用原则[1]50-56,第一类民居因其建筑风格极具代表性,有很高的建筑文化特色及历史价值,可被称之为文物级建筑遗产,这一类民居的保护也相对较完善。第二类传统民居,因其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故居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这一类民居一般会进行原样复原,并作为纪念性建筑以供参观,传达其历史内涵。第三类一般性的民居建筑,因其建筑类型、风格或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其价值未达到重要历史文物的标准,而无法合理地保护。此类民居一般作为当地人代代传承的老宅,因其旧有的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生活的诉求,或年久失修丧失了安全居住的基本功能,面临着翻新和拆除,民居建筑遭到的破坏很大。

近年来,尽管我国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在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对民居建筑保护方法不当,保护不及时,还是造成了一部分民居建筑呈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对民居建筑的保护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例如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些古村古镇开发过度;或因民居建筑的功能置换不合理、在地性表达不合理,而使原真性把控不当,造成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缺失,使民居建筑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

2 北京民居发展及现状

北京民居以中国合院建筑为发展之源。中国合院式建筑是适应中国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符合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的建筑形式。讲究中心特性、中轴对称、内外院区分的严格等级制度伦理规范。这些特征出自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对和谐、传统、血缘家族的重视。经过数代的发展,北京民居在明清时代已经完成定型。

民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巨变导致北京四合院居住建筑的蜕变。由独门独院变成多户合居,更有一些改变了原有的居住性质,另作他用。由于脱离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对于修建四合院没有了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这一时期出现了多户聚居的居住模式,保留了原有的合院理念,重要的是对于原有的建筑规模进行了重新设计,一般为一层或两层。而建筑风格上受到西式很大影响,开始出现了中西式小洋楼和西式洋楼。

到了1949年初期社会文化的整体变化,此时国民政府时期许多官僚的住所被抛弃,人民政府接管了建筑形式多样的合院。同时老北京民居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保存完整,有的则成为危房,复杂的民居修缮问题与房屋分配问题凸显出来。虽然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四合院整体审美情趣,家具风格、装修风格和材料选取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提升了生活质量,但生活的转变进一步造成了对北京传统民居的破坏。为适应大量的居住需求和私密性需求,四合院的空间开始了“多户院落→隔断加建→杂院”的转变,传统院落逐渐丧失空间,日渐零乱。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及四合院文化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确立了保护与整治的方针,进行积极保护。《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1983年制定,规划指出,以旧城为中心,开展城市建设。由于对传统民居保护性原则的缺失,北京民居在一开始遭到了大面积的拆除和乱改乱建[2]。

21世纪以来,随着民居研究日渐深入,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如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南池子危房改造、南锣鼓巷改造、什刹海烟袋斜街改造等。但是仍旧有大量四合院现状破败,保护进程还未得到良好的渗透。

3 民宿的发展及意义

3.1 民宿的起源及发展

目前,关于民宿的起源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是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一说是起源于日本[3]。对于这两种起源的说法,都指向随着旅游业或旅游活动的发展,为了满足游客的食宿需要而有偿借住于当地农家这一缘由。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民宿的管理办法逐渐完备,现已称为比较成熟的产业。民宿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台湾地区,随着早期风景区的开放,为解决大量观光客的住宿问题,民宿应运而生。在大陆地区,民宿以家庭旅馆及农家乐的形式兴起,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规模较小,服务单一。在2006年之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民宿的发展逐渐完善,2017以后国家级民宿管理办法的施行也表明民宿的发展逐渐规范合理。

3.2 民宿发展的意义

无论是在民居的基础上改建的民宿,还是新建民宿,理念上来说,都以营造家庭氛围和注重与周边环境结合为重点。更有一些民宿,其本身已成为旅游中的一个环节,增加了旅行的乐趣及意义,而不仅仅是一个满足住宿要求的酒店。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一方面,民宿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民宿为传统村落注入新鲜的血液,乡村民宿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村落的整体风貌与历史环境,也对民居建筑的保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4]。民宿的出现为民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民宿的体验式住宿使民居所传承的文化内涵重新焕发活力,并使现代功能与传统建筑之间互相融合;新的业态置入使民居保护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民宿作为民居保护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1)建筑空间: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居住是主要的建筑功能。传统民居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其建筑空间种类大致相同,都以居住空间和庭院为主,辅以厨房,餐厅,卫生间等功能空间。而民宿的空间形式与民居大致相同,并且除去居住空间,对公共空间,如餐饮,交流空间要求较高。由此可见,民宿建筑与民居有着高度契合的功能空间,并区别于传统的酒店建筑,是民居的建筑空间的一种扩展形式。

(2)建筑氛围:民宿作为一种非标准住宿,对于建筑环境的氛围营造与普通的酒店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游客对于民宿要求即为具有“家的感觉”。民居建筑本身即作为家存在,沉淀了家庭的活力及亲切感,具有唤起人感知与体验的优势[5]。民居的建筑材料、尺度、时间跨度,都可以成为氛围的营造者,触动人的知觉。

(3)文化价值:对民居建筑进行民宿改建,可以使人们近距离地体验到传统文化,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中调和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生活之间的矛盾,让传统文化得到自然的传承,为城市生活注入活力。

(4)可持续性:民居建筑保护应是动态的、可持续的,民宿业态的置入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可使村落人气增强、交流增多,从而吸引其他产业进入;可增加建筑的利用率,活跃整个村落的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又可使建筑保护实现可持续性。

5 北京民居改造案例分析

5.1 西扬威胡同8号改造项目

西扬威胡同8号改造项目位于北京东城区的西扬威胡同8号院,院落格局呈方正,为一个标准四合院的倒座。屋主一家是北京当地居民,三代人在院子里生活了40多年。院落空间原为大杂院的形式,房间分隔多、私搭乱建严重,加之部分木结构构件的老旧,都成为了民居改造的障碍。

项目改造的重点首先在于原有结构构件的替换和形式的保留(图1)。改造过程中,设计者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屋架结构,并依据需求增加檩条更新了屋顶的防水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如图2所示,主要选用了竹钢作为外围护和立面的主要材料。它在作为结构承重构建的同时,也可以直接作为外饰面。竹钢的颜色和质地也优于附加饰面层的效果,营造了良好的传统氛围。内院立面大面积玻璃和竹木材质呈现出充满现代主义风格的简洁构图,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意向。平面上完整地保留了庭院空间和枣树,并根据功能需求,适当添加卫生间等基础服务设施;在保持外立面完整性的同时,适当增加夹层,以满足空间使用的需求(图3)。

5.2 北京白塔寺胡同大杂院改造项目

塔寺胡同大杂院改造项目位于3 3 片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阜成门内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二环内,807个院落中70%都存在着房屋质量差的问题。院内原本住户有8家,违章加建现象较为严重,形成了典型的大杂院格局,空间杂乱局促。改造中,首先考虑到对民居的复原,将院落中心位置的加建建筑拆除,尊重传统,还原出合院的原始格局(图4)。拆除的旧青砖重新利用于院内所加设的楼梯塔,其上和屋檐边的观览空间结合,可欣赏北京四合院迷人的第五立面——屋顶和白塔寺的景色(图5);在空间体验上,民居的改造并不能仅仅停留于外观的简单呼应,还应注重传统意向和生活体验的保留。改造的主入口采用了向胡同开敞的设计,入口处设立的咖啡馆变成了胡同居民和住客交流互动的体验空间。院落中还适当加入了树木和微型庭院,保留了传统庭院生活的记忆(图6、图7);最后为了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通过屋顶天窗改善采光不足的问题、安装玻璃加强保暖性;铺设地暖来改善节能需要;隔墙加设隔音层,以满足噪声的规定;院内设置了化粪池,解决夏季排污难闻的气味。

5.3 北京怀柔擦石口村民居改造

怀柔擦石口村民居改造基地位于擦石口村内一角,是一户坐北朝南的农家院,以矮墙区隔成内院和外院,内院容纳日常生活,外院是菜地。正房建于20世纪70年代,5开间的一堂两室,建筑构造中砖石砌、大小木作和瓦作都是当地最考究的建筑工法。改造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保护正房的构造和样式,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正房改造是在保留既有结构样式的基础上,对已经损坏和破旧的结构构件进行替换,在同时满足室内新功能需求下,做到修旧如旧。其余加建建筑均为新建,建筑结构参照擦石口村民居形式,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当地的石材作为房屋基础、红砖主要作为地面铺设和墙身材料(图8、图9)。

6 保护策略

以改造民宿对民居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同样应该坚持传统建筑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此外,还需要依据具体民宿和周边环境的各方面限制,进行适用的改造。具体保护策略有以下几点。

(1)地域策略:地域策略重在对建筑原有材料和结构的继承与发展。设计时应该选用回收的旧有建筑材料,在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酌情选用当地建材,以保留建筑传统历史风貌优先;结构上对既有结构木质构件替换为主,新结构的引入和创新为辅,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空间进行适应性划分,满足功能需求,以达到新旧结构样式的和谐、功能合理的目的。

(2)文化策略:文化策略重在对传统合院空间的保护和传统空间意向的营造。在对北京传统合院民居的改造中,应注意保护其发展形成的“功能实体—游廊—公共庭院”的空间序列和院内大小庭院和建筑共同组成的“外封闭内开敞”的平面肌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的同时结合庭院营造空间意向,合理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3)易用策略:易用策略重在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民宿功能的合理。在改造时,应合理地加入欠缺的卫生间、厨房等功能空间;空调、洗浴设施等服务设施;用新型采暖代替煤炭暖炉,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设计,以更好地适应新的需求。

(4)体验策略:体验策略重在民居改造后对周边环境的融合和生活的融合。民居改造时,注意对周围道路、胡同、植被的保护,并适当创造和引导使用者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注重对传统生活的体验。

(5)保护策略:从实际情况及历史发展背景角度对建筑进行修复和改建,坚持保持可逆性的保护原则,避免造成对传统建筑的破坏。

7 结束语

北京是一座有着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古都,保留着大量的优秀传统建筑,而历史是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演进的,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也应该顺应历史的脚步,以动态的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保护、生活方式的延续,以民宿改造的方式对传统民居加以保护,为民居注入新的生命力,焕发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民居民宿空间
孪生院子民宿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东胡林民宿
民居智库
空间是什么?
民居摄影
创享空间
你是民宿达人吗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