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貌传承的北京延庆区柳沟村民居建筑更新设计研究

2019-05-17 08:38陈婉蓉欧阳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风貌院落民居

陈婉蓉,欧阳文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柳沟村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沟村依托独特的历史价值、特有的聚落风貌、风俗习惯、特色美食以及周边地区大量的自然资源成为北京市知名的乡村旅游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旅游的快速发展,柳沟村内部新的矛盾也随之不断出现,传统民居或因年久失修而惨遭废弃,或因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而被翻新重建。长期以来,村民对房屋自身的自主更新和改造从未停止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传统风貌的保护意识,村落无序发展,传统风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部分的民居面临着“形毁神损”、失去特色的困境。因此,提出以风貌传承为基础的保护更新尤为重要,以期在柳沟村旅游升级换代的建设中延续和传承传统建筑风貌,发扬历史文化,实现柳沟村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1 柳沟村民居风貌特征及问题

1.1 柳沟村概况

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柳沟村于2018年入选北京市首批传统村落名单。柳沟村古为明长城城堡,称柳沟城,清初军事功能退化后逐渐演变成村落,村以城名。全村现常住户数525户,共1 168人。村内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共506座,风貌不协调建筑683座(图1)。近年来,村内依托自身文化特色和“豆腐宴”的旅游品牌发展出的大部分新的以商业旅游食宿功能为主的农家乐,多为村民对自家的老旧房屋进行改建或拆除重建而成,与传统村落风貌不符。

1.2 柳沟村传统民居风貌特征

近年来,柳沟村民居风貌和建造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现对现存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研究,为村落民居建筑的更新提供参考。

1.2.1 院落与民居型制

柳沟村传统民居建筑基本上都是合院式住宅,以三合院为主,由正房、东西厢房和一面墙构成,同时还有少数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和二合院。它们的屋顶一般为双坡硬山顶,采用抬梁式木架结构。民居建筑均为矩形平面,长宽比一般为2∶1到3∶1之间。正房建筑平面多为3间或5间,面阔一般为3.3 m,进深多在5~7 m之间。厢房建筑平面多为3间或2间,形制较正房低。院落大都南北向布置,正房坐北朝南(图2)。

1.2.2 建筑造型与细部

(1)立面比例。柳沟村传统民居建筑立面纵向一般为三段式造型:屋檐、墙身、台基。立面纵向3段的比例约为7∶8∶1。横向3间或5间,各间及各部分门窗均为相似母题的矩形。

(1)建筑细部。柳沟村传统民居造型朴实,装饰简单,如山墙一般为最传统的土质山墙,也有砖砌的山墙不加其余装饰;传统民居的檐口体现在表达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从檐口处可以清晰可见屋架和椽子的搭接方式;屋顶上的烟囱多为砖砌,长度、排烟口处理各有不同;屋顶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化,均为坡屋顶;传统民居多使用实木门配以铁质的门锁构件,窗户多为窗格较密的木窗并糊上半透明窗纸,有些传统民居也装上了玻璃来抵挡风雨的侵蚀。

(3)材质色彩。柳沟村的传统民居多为就地取材,多以砖、块石、夯土为墙体,屋架、檩、柱、梁、椽、门窗等均为木制,屋顶多采用小青瓦。柳沟村传统民居建筑以沉稳的灰色调为主,墙身多为暖灰色系,大面积的门窗多为木材原色,为暖黄色系,建筑屋面以青灰色系为主(图3~图5)。

1.3 柳沟村民居更新中风貌传承的困境

以往传统村落的村民更新扩建房屋都采用相似的原型,即使高门大户也仅是以增加院落数量和追求建筑细部精美而显示出与众不同,因此传统村落风貌整体和谐统一。而现在经济的发展带来村民们不同的审美和生活追求,新一代的村民自发性地改建房屋,改造过程中大量使用现代建筑材料,模仿城市建筑的形式,导致和整体村落风貌极度不协调,使整个村落缺乏传统味道,不能让身处其中的人共情,具体表现如下。

1.3.1 破坏传统院落格局,影响生活舒适性

为了增加房屋使用面积,有的村民在庭院中加建建筑,有的用玻璃天窗或者彩钢板屋架将内院整体密封(图6),这些做法破坏了传统民居的院落格局,影响居民生活的舒适性[1]。

1.3.2 随意加高建筑层数与高度,破坏村落整体风貌

村民将城市的建筑形式带回家乡,两三层的楼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朴实平静的传统村落中,破坏了原有的村落意象(图7)。

1.3.3 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与村落风貌不符

很多房屋在翻建时不再使用传统的木架结构以及木材块石等材料,而是采用砖混结构,砌块、混凝土、金属等现代材料。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形成和以往不同的新面貌。

不少民居在翻建过程中多贴各色亮面瓷砖,颜色鲜艳突出,或是用灰色水泥整体抹面,单调缺少变化。现代民居中金属和玻璃材料以及明度过高的彩色是影响村落整体风貌的重要因素,如图8所示。

2 柳沟村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针对柳沟村当前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对民居更新的引导与控制已是迫在眉睫。对以传统风貌传承为前提的民居更新可以从民居群落、院落和建筑单体3个层次展开。

2.1 制定民居群落分区保护规划

对村落中的民居保护与更新要从宏观的视角予以规划和控制,力求院落群体的整体保护以及循序渐进地发展更新,从而实现村落整体风貌的统一。

依据柳沟村的保护发展规划,针对不同保护区划的民居区域采取不同的风貌控制要求和标准,制定不同的保护更新策略。因柳沟村位于长城的保护范围之内,所以柳沟村的村域范围基本全部划定为保护范围,其民居区域均属于保护范围内的建成区,包括古城内建成区和古城外建成区。

古城内的建成区的民居群落风貌较为集中,其风貌控制应采取刚性标准。古城内村民不能随意改建房屋,经批准改建的建筑物,建筑高度(檐口)不得超过3.3 m,层数不超过1层,并且其外观、体量和材料要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风貌。

对于古城外建成区大量已经翻新过的民居群落采取弹性标准进行风貌引导与控制。民居改建的高度要求可适当放宽,不超过7.2 m,建筑层数不超过2层即可。建议在更新过程中延续院落空间尺度关系,营造舒适的空间环境,保证建筑的材质色彩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2.2 院落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2.2.1 延续民居院落空间布局

传统民居为增加使用面积都是采用增加院落进数或跨数的方式,而新一代村民则追求新建建筑层数的增加或是对现有建筑的庭院进行加建,导致原有的院落消失或空间比例失调。建议在民居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保留传统的合院式布局,恢复宜人的尺度关系,学习传统民居院落采用影壁、游廊等各种景观要素来丰富庭院空间层次[2]。

2.2.2 院落风貌更新控制

院落风貌的引导与控制主要从院墙、院门、地面铺装以及院内景观4个方面着手。

2.3 建筑单体的更新

2.3.1 建筑分类保护与更新

柳沟村的民居依据与村落风貌协调程度可分为3类:传统民居、风貌协调民居和风貌不协调民居。

针对传统民居,应在保证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在不改变其外观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更新过程中以原建筑结构为基础,选择原始材料和工艺进行立面整修,对建筑内部进行更新修复。

针对与传统建筑风貌一致、建筑质量较好的新建建筑,依照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比例、色彩进行改善,更新内部功能,提高居住品质。

针对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建筑质量较差的新建建筑,这类民居更新的灵活度大大提升,适合进行内外彻底的改造。主要做法是对外立面进行局部改建,可以使用简化后的传统民居细部特征和特色元素,建筑内部可根据需要置换新功能。

2.3.2 建筑外观更新控制

建筑的外观更新主要是针对柳沟村内风貌不协调建筑,它们的更新应遵循当地传统形式,建筑尺度、选材、色彩等均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选材方面,建筑应采用传统的小青瓦,不得使用纯度高的红瓦或彩钢板屋面;采用木质门窗或色调和谐的古铜色塑钢窗、内嵌玻璃的木格窗;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墙面大多进行了刷漆或贴瓷砖的处理,对此应逐渐恢复灰砖砌筑的方式。色彩控制方面,建筑宜使用地方材料,可在建筑材料原色基础上添加淡雅的暖色系;立面色彩宜以青灰、灰白色为主,搭配暗红、木色;如有坡屋顶可以黑灰色、青色为主。建筑不宜大面积使用彩度和明度过高的色彩,整体色彩要淡雅、质朴[3]。

2.3.3 建筑功能的完善与更新

柳沟村作为北京市知名的乡村民俗旅游村,旅游业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半数以上的村民自发地将自家民宅改建为“农家乐”。在这一时期,没有统一规划的大规模自主更新引发了一系列的风貌问题,比如因使用面积不够而胡乱加建,占用庭院,餐饮污废水蔓延街道等。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鼓励村民改善生活条件,并尊重他们对住房多功能性的需求,但如何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基础上延续村落传统风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民居更新的过程中,可以在沿用原有建筑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对内部功能进行相应的转型调整,在使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舒适度的同时,协调传统风貌特色,例如使用双层玻璃的窗户、与屋顶坡度相同的太阳能集热板等来提升民居的热舒适度[4]。

2.4 典型民居院落的更新设计

本文选取了古城中心的98号院作为代表进行更新的实例分析。98号院现状是一家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未来的发展仍然延续现有业态,但期望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提升环境品质与服务质量。98号院在早期改善居住条件和后期改造为农家乐的逐年自主更新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审美,导致院落风貌破坏较大,具体表现为将中心庭院用彩钢板覆盖,以增加商业面积以及大面积使用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材料等。

98号院位于古城中心,有着严格的风貌控制要求,所以在保证延续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该户居民高层次的商业和居住需求是这次更新改造的重点所在。针对98号院的更新改造(图9)主要从建筑和庭院两方面展开,建筑方面,首先拆除庭院的彩钢板屋顶,恢复院落空间格局,提升生活舒适性;平面形制仍然沿用,但内部功能做相应的调整,正房保留主人房、客厅,东厢房设置公共卫生间和厨房,西厢房为熟食小店,可对外经营,南侧倒座为餐厅;然后利用传统工艺对建筑外立面进行基础面层的修复,恢复建筑原貌,另外采用有传统元素和符号的门窗且内加中空双层玻璃,起到既符合传统风貌又隔音保暖的效果。庭院方面,采用影壁、游廊等各种景观要素来丰富庭院空间层次;种植葡萄架、果树,并增加休息座椅,为客人提供休闲交流的公共活动场所;地面铺装改为砖石等乡土材料并用透水的传统方式铺砌。

3 结束语

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传统村落的民居更新必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早期更新的民居对整个村落其他民居有示范的作用,因此民居更新中对风貌的传承加以控制和引导十分必要。本文以柳沟村为例,通过对民居群落的总体风貌、院落空间组织方式、建筑形式比例、细部处理方法、色彩选择以及功能置换等方面给予多方位多层次的引导和控制,以推动柳沟村民居更新中风貌的延续与传承,并期望对其他的传统村落的民居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致谢:衷心感谢导师欧阳文教授和张大玉教授提供的课题和项目支持,尤其感谢欧阳文老师和甘振坤博士对论文撰写的耐心指导,还要感谢项目组高朋辉、陈旭、李源、雷宏响、李文博、吴昕泽、刘永康、倪晨辉等同学的共同努力,使得该研究得以呈现。)

猜你喜欢
风貌院落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八一作品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包裹的一切
院落春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