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视角下对城市历史街区外部人居环境改造的思考
——以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区段为例

2019-05-17 08:38徐怡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琉璃厂步行胡同

黄 滢,徐怡芳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1 健康视角下的人居环境

健康视角下的人居环境有两种理解:①人居环境是否健康,主体是环境;②讨论城市空间和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主体是居民。本文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研究历史街区外部环境和居民健康生活关系,主要关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3个方面:密度、行人友好度、多样性[1]。

健康定居地图系统将影响居民健康的8个因素分为8个圈层,从内而外排列为:“个人因素”“生活方式”“社区的影响”“本地经济”“活动”“城市建筑空间”“自然环境”“全球生态系统”[2], 城市建筑空间位于第6圈层,包含建筑、街道、城市公共空间等,研究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时,要注意城市建筑空间对内5个圈层和对外两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从健康视角出发,研究历史街区外部建筑空间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随着现代城市发展转型,在城市历史街区外部环境营造时,应尊重历史街区的历史空间结构布局,并为其加入休憩活动空间,梳理胡同慢行系统,使历史街区更贴近居民健康生活。

以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和琉璃厂东西街交点为中心,周边1 km为研究圈(图1),区域包含《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中的东西琉璃厂片区。历史上的琉璃厂本是一个整体,而后城市主干道南新华街的出现将其一分为二。本文从整体出发探讨历史街区,故研究区域以南新华街和琉璃厂东西街的交点为中心,涵盖整个琉璃厂历史片区。该区域除历史片区之外,还包括居住空间,零售商业空间、文化展示空间,文化教育空间(图2),其中商业零售空间在研究区域内分布不平衡,研究区域东片区的零售商业随胡同道路向前门延伸,总体数量比研究区域西片区的多,现有道路交通体系保留了原有斜街的历史纹理(图3)。

2 现存因素

2.1 积极因素

经济发展促使居民社区参与感提高,历史街区外部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变高,居民更愿意走出来进行交往。同时,历史街区外部空间作为心理刺激源,对居民具有心理暗示作用,多样的功能环境、友善的交往空间、亲切的城市步行系统对非传染性疾病,如精神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有一定的积极影响[3]。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策略,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也是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定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4]的要求。近年来,历史街区改造一直是公共空间改造的热点,借助这个契机从外部环境这一“致病源”上进行预防,促成城市历史街区人居环境的健康新生。

2.2 消极因素

琉璃厂大街形成于清代,因当时科举考生多居住于此地附近,区域内也便由此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1924年填沟修路形成南新华街,打断琉璃厂大街的连续性,形成现在的琉璃厂东街和琉璃厂西街。在功能空间分布方面,研究区域东西部分功能分布不平衡。其中,研究区域东片区通向北京大栅栏商业区,商业零售店铺比西部区域多;在区域慢行系统方面,南新华街步行道的标识等装置系统缺乏维护,胡同沿街停车没有引导,停车空间不足,城市市政设施管线没有合理并线,此外居民的安全意识不高,为其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影响着区域的行人友好度;在城市界面方面,研究区域内平均居住人口密度为Ⅳ级,紧凑的历史街区人居环境中缺乏景观绿地和居民休憩交流空间的点缀[5],主干道的穿插引起了一系列矛盾,打断了历史街区原有的对话,现两侧界面并不呼应,无法形成协调的历史断面。

3 健康人居环境形成的建议

3.1 关注用地功能,缓解区域功能不平衡

研究区域内所含功能较综合,包括北师大附中在内的教育区、琉璃厂在内的文化商业区、北京杏坛美术馆在内的艺术展示区、各大胡同在内的居住区。这些功能区基本沿南新华街对称分布,由于城市主干道南新华街的穿透,打断了原琉璃厂的空间联系,现仅剩琉璃厂东、西街上的跨街天桥联系,这是研究区域内功能区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以南新华街为界限划分研究场地为东片区和西片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研究区域东片用地功能比研究区域西片区用地功能更为多样,主要体现在零售商业、文化与交流空间的增多。因此,东片区居民的外出目的地增多,居民活动更为活跃。胡同中的功能混合,会使居住区域的步行能力提高。根据相关研究,随着土地利用密度和功能多样性增加,居民更多地选择低机动化出行,即从私人机动车辆向步行、自行车的模式转变,这势必会促进城市居民的健康指数增长[6]。

目前功能区分布不平衡,东西片区联系薄弱,未来改造时可以在西片区增加几个居民兴趣点,通过地上天桥、地下通道联系东西片区,调动整个区域居民的活跃性。研究外部空间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除了研究土地利用密度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还需考虑外部环境的第三方面,即行人友好程度。

3.2 改善道路慢行环境,提高步行友好度

研究区域内胡同道路尺度宜人,保留下了以铁树斜街为代表的斜向胡同,但随着机动车的增多,胡同停车成为了新的问题(图4)。提高行人步行体验,有利于增加步行出行机率。考虑到区域的行人友好度,可以减小区域功能改造与实际使用之间的偏差。

区域内有城市主干道、历史文化街、胡同3种主要类型道路,其中南新华街为城市主干道,慢行方式为“步行、公交、自行车”的结合;琉璃厂东、西街为古文化街,慢行方式为“步行、自行车”的结合;樱桃斜街等北京老胡同,慢行方式为“步行、自行车”的结合。由此可知,研究区域内应当优先考虑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城市居民,提倡并引导慢行,为交通的弱势群体——步行者与骑行者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连续的出行环境。同时,还应解决胡同居民停车问题,减少胡同沿街的停车,设置少量停车场,完善周边道路微循环系统,提高街道友好度。

研究证明,每天适当的步行和自行车运动能够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改善人们的心肺功能。从居民体验考虑,减少步行道路上的打断,可以提高城市居民步行舒适度;从心理层面考虑,回归到适宜人尺度的慢行空间更利于居民健康[7]。

3.3 营造景观城市,提供居民户外交往空间

琉璃厂东、西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通过观察发现,国外游客一般从琉璃厂东街的西端进入参观,沿胡同一直向前门商业街游览。营建沿路胡同景观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于区域内设置居民休憩交流场地,在吸引居民参与户外活动的同时,可以展现北京居民的生活面貌。

城市休憩空间有普遍性要求,但公共休憩空间最基本的是生理、安全和交往的需求,在休憩空间中这些要求应首先被满足[8]。在用地紧凑的历史街区中,区域景观的营造应选用0.04~0.1 hm2的小型公园,以此更具亲和性。提供活动和休憩装置的小型公园会给城市居民积极的心理暗示,并提高居民的体力活动指数。在城市更新时,应当考虑增加休憩空间,在丰富空间环境的同时也为居民与游客提供健康的交往环境。

在小型休憩景观植物的选择上,选择低致敏植物,比如雌性刺柏、矮牵牛等OPALS(ogren plant allergy scale)指数低的植物。景观设置可以增进各混合功能之间的活力,改善区域环境,促进居民步行指数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城市健康,也有利于居民健康。

南新华街作为城市的门面,沿街的场地功能不同,导致从南到北立面色彩不协调,立面风格不同,未能与处于场地中央的琉璃厂历史街区的立面风格相协调,整体基本呈现的是“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对比情况(图5、图6)。因此,在进行空间改造之时应当总体考虑整个区域。

针对现有情况,还需在下一步改造中对城市界面进行色彩控制,去除不协调的建筑门面,营造健康的城市界面。

4 结束语

通过对南新华街进行调研考察,从居民所需健康空间的角度考虑,应增强沿街两侧的联系,改善区域功能不平衡;设置小型停车场,改善慢行系统,减少慢行空间阻碍,提高行人友好度;提高区域景观绿化,增加休憩空间。

历史街区对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应随着社会发展被保留下来。面对新的居民需求,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应通过外部空间设计促成居民健康生活,减少居民患病指数。

猜你喜欢
琉璃厂步行胡同
琉璃厂的传说
魔方小区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步行回家
印象·琉璃厂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琉璃厂重生记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