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

2019-05-17 08:3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济宁竹竿运河

王 丽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从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程度,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治理与管理水平。中国城市保护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由单纯的文物建筑保护发展到名城保护,再到后来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多层次保护体系,保护方式日趋科学。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指风貌完整、传统建筑集中、历史遗存丰富的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对一个城市的街区保护有带动作用。2014年11月,山东省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济宁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位列其中。2015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山东省无一街区入选。

分析发现,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评审部门主要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所谓价值评估,内容包括对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认定的分析,对街区格局和风貌特色、历史街巷空间特色等的评估;可持续性评估,则包括保护状况、居民生活水平及居民基本的诉求等[1]。而山东省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相比,在街区价值的挖掘和街区保护的可持续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评定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的落选,应给山东省各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带来反思。对于街区的许多破坏是无法恢复的,但是在街区保护和治理过程中可以采取科学的策略,使街区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实现良性发展。近年来,不少历史街区的改造只遵循政府的意愿,缺少对居民的关怀,难以调动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文以山东济宁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针对此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1 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溯源

以大运河为依托的漕运曾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运输方式。山东济宁的竹竿巷正是伴随着运河的开通,应运而生,源于元代,盛于明清,延续至今。据史料记载,元朝建大都(北京)后,为提高南北漕运效率,对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进行了改造,将一些河道截弯取直,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极大地刺激了运河周边地区的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而济宁“居运道之中”,是“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因此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至清前期,济宁内铺面作坊鳞次栉比,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两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33座大商业城市之一。

竹竿巷位于大运河南岸一侧,历史上曾是济宁市商业街巷集中地。这些商业街巷经营行业种类繁多,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行业分工的细化,逐渐形成了一些专营某种类型商品为主的商业街巷和市场。其中,竹器加工业是济宁商业街巷中的一道独特景观。自古以来,山东少产竹木,经运河托运而来的南方毛竹价格低廉,为运河沿岸的各城镇提供了充足的竹器加工原料,竹木加工成为运河沿岸城镇中普遍存在的手工业。随着竹器加工业的日趋兴旺,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竹器经营户集中形成了专门的街巷——竹竿巷。山东省的济宁、临清、聊城、德州等城市历史上都有竹竿巷。时至今日,各地竹竿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竹器加工市场,现今的济宁竹竿巷仍保留许多经营竹制品的店铺。

2 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变迁

济宁运河运输业兴盛繁荣达600多年。清代后期,运河河道淤积日益严重,同治以后,漕粮运输改为以海运为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淮安漕运总督部院因无漕粮可运而撤销,大运河漕运遂告终止,济宁因此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后来战争连绵,每况愈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济宁的城市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城市主要干道以条石铺成,最繁华的大街只有7 m多宽,次要街道全是土路,多为1~3 m宽。城区住宅贫富差距很大,很多贫民住在简陋的破屋棚舍中,街道缺乏专人管理,脏乱差局面严重。1947年7月,国民党为固守济宁,放火焚烧了小闸口至草桥口沿运河北岸的七里长街,济宁大半个手工商业区、居民区变成了一片废墟。另外,老运河上多处桥梁被毁,多处工、商、手工业破产或停工,集市冷清,经济衰微。从1949年至1964年这十几年时间,在济宁政府的领导下,以工代赈,重建桥梁,整修路面,清理运河,街区面貌得到改善,城市建设逐渐起步。1965年至1977年,由于社会动荡,城市建设历尽曲折,许多单位各自为政,乱拆乱建,城市基础设施遭到极大破坏[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济宁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修订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之后,城市住宅建设飞速发展,破烂的灰棚瓦舍被一栋栋宿舍大楼所代替,竹竿巷周边也经历了“大拆大建”,传统的街区风貌在这个时期受到较大破坏。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历史街区保护意识的提高,济宁市不断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如编制旅游规划、遗产保护和管理规划等,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面貌得到一定的改善。

梳理济宁城区的变迁发现,随城市发展而来的城市建设深刻影响城市街区的面貌。若街区建设缺少长远、科学的规划,街区的历史延续性必然遭到破坏,后续的街区治理工作必然伴随着反复的修补。目前很多对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研究和整治,都缺乏针对街区历史变迁的梳理,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居民生活诉求,更关注物质空间,导致街区原有特色保护不足、新的建设缺乏对文脉的延续、街区缺少自身活力等问题。

3 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遗存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一般以拥有高品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特质。街区的空间格局、特色建筑以及遗存的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所以,系统梳理挖掘街区内文化遗产资源,明确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级和保护方式非常重要[3]。

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北至太白楼中路,西至古槐路,南至竹竿巷南50~100 m,东至运河路。规划面积22 hm2。街区道路布局为“两横、五纵”:横向为大闸口河南街、汉石桥街,纵向为清平巷、清宁巷、永宁巷、打绳巷、小闸口河西街。流经街区的河流主要是元代京杭大运河南门桥至盛泰桥段。街区内分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京杭大运河、济宁东大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天井闸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李守信牌坊、竹竿巷,历史要素有南门桥、玉带桥、清平桥、东大寺桥、盛泰桥,还有明月楼建筑群、大观园等历史建筑(图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街区内的苏式商业民居是济宁民居的代表。

街区内保留了传统的道路网骨架和水系结构,但街区主要道路两侧以大致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的现代建筑为主(图2),内部以多层居住建筑为主,历史文化载体缺失较为严重。

4 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问题

4.1 传统建筑风貌破坏严重,建筑质量较差

经过长年建设的积累,竹竿巷中建筑形式与风格多样,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图3),建筑性质不一,沿街建筑大部分为改造的仿古建筑,手法不甚严格,建筑形象的社会认同性较差(图4),周边环境也对街区的生存构成较大威胁。据调查,街区中大部分建筑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或70年代以前所修建,除文保单位以外,得以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主要是上居下商的民居建筑。

4.2 业态偏离本土特色

现街区内店铺经营种类混杂。据实地调研发现,街区中除一部分经营传统竹器制品、纸制品、铁制品的店铺外,经营酒店用品的店铺所占比例很大,甚至形成“酒店用品一条街”的乱象,与街区传统商业氛围严重不协调。要想体现竹竿巷本土特色,展示传统商业文化,业态整治势在必行。

4.3 缺少文化展示和交流的空间

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蕴藏有丰富的文化,包括宗教文化、运河文化和儒家文化等。但现状历史文化遗存影响力不足,缺乏非遗文化的展示和利用,使得街区文化认知度不够。街区内的大运河作为济宁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沿岸缺少文化展示的空间和设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4 缺少公共活动空间

街区内公共活动空间匮乏是街区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街区内缺乏小型开敞空间,居民对于公共活动空间的诉求十分强烈。另外,街区内大运河沿岸亲水性不足,运河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僵硬,没有充分利用运河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

4.5 街区内居民缺乏公众参与意识

由于老街区里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在历史街区的修缮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度较低,没有进行角色上的转变,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文化保护没有概念,对街巷的文化、古迹不够重视。

5 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

5.1 整治街巷建筑,传承城市肌理

①对街区内原有建筑进行整治,加强对文物保护建筑和其周边环境的保护,重构竹竿巷古建形态,对于有条件的历史建筑,或开放,或置换其内部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街区内文保单位的价值;②拆除街区内的不合理加建和扩建建筑,尽量恢复传统街巷肌理;③可在不破坏街区传统街巷的尺度和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穿插、镶嵌新的建筑肌体,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要求,使历史环境获得活跃的现代性。

5.2 更新和整合街区内部功能,调整业态

在对历史街区价值的梳理和再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业态整治。传统街区对于文化的承载,应做到可读性与可参与性的有机结合,应借助发展较好的物质性业态,烘托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做到展示与销售为一体、文化体验与教育相结合,改变过去单一的经营模式,引入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如将街区内民居建筑与旅游住宿相结合,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等。

5.3 营造文化展示空间

在街区内做“减法”,拆除一些与街区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使街区空间适当“留白”作为文化展示空间;另外,对街区内现存的文保单位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如扩大东大寺整体规模,设置展示伊斯兰文化的场所;举办文化展示活动,如在街区内举办孔子文化节和运河文化节,设置儒学学社和小型运河文化展览馆等。

5.4 营造公共空间,传承集体记忆

对街区消极空间进行重新利用,为街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通过走访调查,回忆、还原街区内进行过传统民俗活动的场所,在历史上经常进行民俗活动的地方营造公共活动空间。对街区内的广场绿地、公共道路、铺装、灯光、标识系统等景观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增强环境舒适度、识别性、安全性,以达到历史风貌景观特征的再现。提供给周边居民更多的公园绿地和活动空间,进而达到增添街区活力的目的。

5.5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培养居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固定在某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或只表现在一组有价值的建筑物方面,更重要的是其真实生动的人文历史和乡土情怀的“延续式”发展。在街区治理过程中,应倾听民意,加大普及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唤醒居民文化自觉。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前提,以恢复良好传统街区空间为目标进行改造与建设,积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使之在各个方面参与到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建设中来,使保护与整治具有较强的实施性[4]。

5.6 基于街区文化延续性的渐进式更新

街区更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跟过去大拆大建的策略不同,街区更新需要以柔软的方式介入到社区中,跟当地居民建立起情感关联,利用渐进式的更新方式,以修补式、渐进式的最小干预,专注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基础设施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可持续产业的导入、空间布局的微调,激发街区自身活力。

6 结束语

作家岳南在《风雪定陵》里有言:失去的不再拥有,现存的应当珍视。竹竿巷虽千疮百孔,但还是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探讨街区新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寻求适合竹竿巷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猜你喜欢
济宁竹竿运河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爬竹竿
山东济宁卷
长竹竿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