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近代历史建筑特色研究

2019-05-17 08:39鑫,马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开埠建筑风格中路

雷 鑫,马 英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的北端,是江西省的北大门。北临长江,境内水系十分发达,是赣、鄂、皖、湘4省的交界处,交通地位不言而喻。其主要城区和县市沿江、湖而建,这也使得九江自古便是一座典型的港口城市。封建社会中后期,沿长江一带的经济迅速发展。至近代,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九江是内陆开埠通商较早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典型的局部开埠城市[1]。近年来,国家鼓励建设历史名城,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探讨九江近代历史建筑特色及今后的发展,在江西近代城市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开埠城市的研究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1 九江近代建筑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

1.1 历史积淀

九江自古以来依靠便利的水运交通和陆路交通,发展成为重要的沿江港口城市,也是早期著名的3大茶市和4大米市之一。鉴于九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明朝时期在九江设立钞关机构,该机构用于负责征收过往商业船只的通关说款,使得九江本地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有较大增长。长期以来,九江的建筑风格一直延续着中国传统建筑固有形式。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市由于其特有优势和历史积淀,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列为第二批开埠城市,开埠通商是九江近代建筑风格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1.2 开埠通商对九江的影响

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清政府同英、法、俄、美等国家于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第十款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矣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口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九江、汉口、镇江被选为通商口岸,允许在地圈定租界。条约还规定国外的传教士可以在中国境内自由传教,并在租借内建设各式各样的教堂、学校、医院等建筑,加之服务型的建筑,领事馆、邮局、银行、酒店等建筑。九江的开埠,丰富了当地建筑物的风格和种类。在外来资本和商业贸易的影响下,九江的建筑风格也从传统的大屋顶形式逐渐转向了西方古典形式以及现代主义风格。

2 九江近现代历史建筑特色分析

2.1 历史建筑的分部及分类

从外国在九江建立的租界及其总体建设情况来看,主要涵盖航运、制造业和金融行业等。九江属于局部开埠城市,九江的老城区位于甘棠湖、南门湖及老鹳湖,除此之外还有长江限定区域。在原有府城以外的西侧圈定租界区域,主要为甘棠湖和长江之间区域。借助长江航运的独特优势,近代建筑多沿江分布,主要分布于今滨江路、大中路一带。在原有府城内主要为教会传教活动,一些宗教、医疗、教育建筑分布于今庾亮南路一带(图1)。

文章将近代历史建筑分类进行分析,主要分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3大类,其中公共建筑按照功能分为商业建筑、宗教医疗及文教建筑、市政及办公建筑等;居住建筑则按照住宅形式可分为传统民居、西式别墅、集体住宅等;工业建筑主要为当时用于生产使用的厂房和库房[2]。

2.2 公共建筑特色分析

2.2.1 商业建筑

近代九江的商业为沿街或者沿江布局的格局,开埠之后主要商业建筑集中在现大中路两侧。其建筑形式多为独立的店铺形式。今大中路位于九江市中心,被誉为“赣北第一街”,如今的大中路仍然为九江的商业街之一,集中了各式各样的商业店面[3]。

在近代早期,许多商铺和公司集中在如今大中路上。大中路沿街店铺建筑样式多为仿西式的建筑风格,立面形式多种多样。现存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大中路269号商铺、大中路236号天宝银楼(图2)、大中路330号商铺(图3)、大中路296号上海银行。由于店铺多为外国人投资建设,建筑样式大多也受到19世纪在欧洲盛行的复古思潮和折衷主义的影响,主要是19世纪盛行的建筑样式——以古典复兴为主的建筑风格和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杂糅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现存近代商业建筑多为3层,低层由于商业需要现多为商铺,上面两层多为配套用房。有些作为仓库,有些作为居住用房使用[4]。整体构图由于低层开敞破坏了建筑整体的三段式构图,顶层的屋顶保留较好。在中层装饰有古典的壁柱样式以及出挑的屋檐等装饰构件,样式多种,构件细部装饰十分精致。

2.2.2 宗教医疗及文教建筑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条约允许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签约国多信仰基督教,从1901年到1920年的20年间,是天主教(旧教)和基督教(新教)教会势力在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九江的西方宗教建筑主要指的是教堂[5]。其主要是通过举办慈善事业来传教,同时还兴办医院和学校,从广义上来看,同样属于从教建筑,故而文章将其合并分析。天主教在九江修建了修道院和女子小学等,组织市民学习圣经。当时租界内的教堂建筑同样受到当时在国外盛行的古典复兴和折衷主义的影响,以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较为多见,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有九江修道院及其内部天主教堂(图4)。

清道光年间已有专业医疗机构,其中一些具有慈善性质。西方教会医院于清末民初已逐渐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九江建设医院,将西医引入国内,对国内的医疗事业从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现存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医疗建筑有但福德医院(旧址)(图5)、生命活水医院活水楼。从建筑风格上来看,主要是外廊式的殖民地建筑风格,立面保留一些古典装饰构建。

国内在1905年采用了新式教育模式,取消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有了新的教育建筑。在西方教会的影响下,近代九江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较有代表性的如儒励女中、同文中学、同文小学等。近代新式学堂在九江开办,使得九江的教育方式也有了一定变化。现存具有代表性的文教建筑有儒励女中学办公楼(图6)、同文书院主入口旧址。当时的文教建筑是一种学院派的折衷主义风格。

2.2.3 市政及办公类建筑

开埠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九江租界沿江地段多处设立码头。为方便运输,各大洋行也在今滨江路一带建设公司。今滨江路一带,多处保留有当时各国的洋行旧址。比较著名的有美孚洋行(图7)、太古洋行、日本“台湾”银行(图8)、九江日本领事馆(旧址)等建筑。其中美孚洋行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从建筑整体构图中可以看出,其古典主义的立面造型,典型的三段式构图,属于古典风格建筑。日本“台湾”银行的立面整体为三段式,装饰构件也多为古典装饰语汇,但开始出现民国时期的风格。九江近代办公建筑在外形立面上多为古典复兴主义风格。

随着九江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建设也在不断提高和更新,火车站、电报局、邮局等新建筑出现。较为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九江老电信局(图9),该建筑修建于民国时期,建筑原为3层,后在顶部加建一层,保持其原有建筑风貌,建筑整体为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2.3 居住建筑特色分析

九江原有府城西侧为租界区域,其中出现不少的西式洋房供权贵居住,外圈为商业区,发展为沿大中路的商业街区,同时演变出上住下店的住宅模式,边界为简易的平房。在华投资建厂的洋行、外国领事馆等也会配有相应供其职工居住的集体宿舍[4]。文章将住宅建筑分为两类介绍;一类是独栋式的住宅,主要有别墅或者简易平房;另一类是集体宿舍。

2.3.1 独栋式住宅

独栋式住宅中,别墅多为外国人或国内较为有声望的人士居住,多分布于租界周围和庐山上,环境相对独立,九江市区现存较少。大中路上现存较多上住下店模式的建筑,文章在前文有所介绍。后建造有裴静思别墅(图10)等,这些建筑都有不同风格。别墅年久失修,破损较为严重,从现存情况看,多为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2.3.2 集体宿舍

集体宿舍最初出现是开埠后殖民者建造的九江港务局宿舍,建筑的空间模式为一种用外廊联系各居住单元的多人居住模式,是殖民地常见的建筑模式,是近代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类型。如原九江日本领事馆公寓(旧址)、九江港务局宿舍、英亚细亚公寓(今九江租界博物馆)(图11)等建筑。

2.4 工业建筑特色分析

九江开埠早期,府城外西侧多为港务建筑和新建住宅。至20世纪,龙开河以西快速发展,成为了九江主要的工业区以及相关的交通枢纽。在老马渡一带曾有较多供生产使用的工业厂房以及仓库,但随着城市发展,逐渐被拆除重建,故没有保留下来该时代的工业建筑。

3 九江近代建筑风格

九江近代建筑风格受着两方面的影响发展着:①突如其来的西方文化入侵带来了西式建筑样式和风格,并在国内广泛的传播;②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建筑形式,传统建筑风格继续在传承和影响着国内的建筑风格。

由于九江并非主体开埠的城市,独立于现有府城。在原有府城外西侧圈定租界区域,各种西式建筑逐渐形成独立的街区,同老城区有一定间隔,这两种建筑风格较为独立发展。随着城墙的拆除,加之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两种建筑风格出现交叉。后期,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九江也于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中西合璧式的建筑。

3.1 复古思潮的建筑风格

3.1.1 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开埠早期,西方外来文化突然入侵,同时由于租界区域同原有的府城相互独立,致使租界区域建筑风格主要承袭当时西方主流建筑风格。当时西方开始探索现代建筑,但主要还受复古思潮影响。当时十分推崇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的古典柱式、建筑构图和比例样式,这也使得九江现存的一些近代建筑外立面呈现出明显的古典主义建筑样式,如美孚洋行、同文书院、儒励女中教课楼旧址等。该类型建筑主要在开埠早期。

3.1.2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该类型建筑主要集中在今日大中路沿街的商铺。大中路自从开埠通商以来一直是九江乃至江西较为著名的商业街。在开埠早期外国人在租界内部自发建立内洋街等商业街区,由于商业聚集效应在其周边今大中路两侧渐渐出现“上住下店”的商业店铺,沿街展开,商家为招揽生意,也将其店铺沿街尽可能美化,因而多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折衷主义样式,大量杂糅欧洲早期的建筑语汇于一身,提高了街道的商业氛围。在少数的文教类建筑中也发现有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如儒励女中办公楼旧址。

3.2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colonial veranda style)首先萌生于18世纪后期的印度与东南亚等国,该建筑风格也在九江较为常见,是为适应气候、结构和材料等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合璧的结果。其最大特征为建筑外廊和拱券的结合。常见于办事处、仓库、住宅等建筑中,如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办事处旧址(图12)。

3.3 现代主义

民国时期,国外建筑思潮开始转向现代主义。其特点是摈弃一些立面上繁琐的装饰,转向对建筑内部功能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之前复古思潮主流古典建筑风格的简化。这种类型的建筑在九江近代建筑中较为少见,现存的九江老电信局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4 结束语

综上,九江市现存的近代历史建筑风格主要以古典复兴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为主,后期出现一些中西合璧的殖民地外廊式和现代主义早期的建筑风格。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关部门已经对部分历史建筑区域采取了保护性措施,短期来看卓有成效。将来应从更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以点带面,全面打造九江历史名城的建设。

猜你喜欢
开埠建筑风格中路
道路工程中路侧用缆索护栏施工技术
当奥迪RS5 Sportback的性能,邂逅乌鲁木齐中路的潮流与复古
瞌睡虫找朋友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吃火锅的发现
论近代三都澳开埠对闽东社会的影响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