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更新中差异并置手法研究

2019-05-17 08:39张冠峰胡雪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四合院建筑师差异

张冠峰,胡雪松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指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的战略指导,“胡同-四合院”这一传统建筑形态得到保护,北京老城中的胡同四合院不再拆除,北京进入了存量更新的阶段,且朝着和谐宜居的目标渐进式发展。自1990年“危改”开始,南池子大街、什刹海、白塔寺、菊儿胡同、南锣鼓巷等历史保护区经历了一系列更新,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依然面临很多困惑:流于建筑表象的复制、新与旧的矛盾、历史和当下的割裂。在以往,四合院的更新往往是原拆原建或外部不动内部更新;而当下,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迎来了很多试点更新,大批国内外建筑师参与到四合院的更新实践中。不难看到,当下的建筑师不再进行庸俗的符号模仿,也很少再有原拆原建和大拆大建这样的更新方式,他们通过分析场地,根据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小规模植入式改造,而这个植入的个体往往与原有建筑和而不同。

1 北京四合院更新中差异并置手法的意义

按当下的学术定义,“整旧如新”可以很好地定义我国在封建王朝时期建筑的更新方法。我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较之西方建筑耐久度较差,因而采取的是焕然一新的修缮更新方法。由此可见,我国在历史上修缮古代建筑时并不注重建筑的物质原真性,更注重的是精神礼制上的呈现。到了20世纪初,西方的建筑体系深深影响了中国,梁思成先生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整旧如旧”理念,这是中国首个古建筑修复原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宝贵财富[1]。但是不同于建筑修缮,在侧重于建筑更新或改扩建时如果一味向传统看齐,新的建筑只能向过去模仿,势必会产生一些流于表面的复制粘贴,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产生一些“假古董”。

“原真性”的概念较好地回应了这个问题,它是一个舶来词,出自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宪章中强调历史建筑修复须尊重原始样貌,避免主观臆断,同时强调“修复”的可识别性。宪章中规定:“所有不可避免的增加部分都必须跟原建筑外观明显地加以区分,新元素应是当代的元素”。本文中“差异并置”的基础由此而来,它尊重了城市的多样性,用差异来表达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在保持差异的同时强调整体的和谐。旧建筑更新改造中出现差异是必然的,而在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并置就是尊重建造的真实性,让新旧变得可读,在延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 四合院更新中差异并置策略

2.1 冲突

新元素的出现与以往传统四合院有本质不同,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处理新旧关系问题时,很多建筑师并没有回避、折中,而是正面应对[2]。不少建筑师认为与其在新元素上增加一些虚假的符号或是大屋顶,还不如尊重新元素本体的逻辑和特征。于是,新与旧在建筑师的处理中变得割裂,却又真实。

建筑师从形式、色彩、材料等建筑要素入手,让新置入的部分与传统四合院产生冲突,形成非常明晰的历史与当下的对比。建筑师通过自身的职业素养,让这种差异非但没有给人带来割裂感,反而通过对比让人明晰感受到新和旧的真实,两者在冲突中达到融合。

2.1.1 形式对比

建筑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北京四合院在建筑形式上是中国传统礼制的载体,其布局和形式都较为方正,因而在方正的传统建筑中加入曲线元素是一个大胆而又有冲击力的想法,扭院的设计就是如此(图1)。虽然这样的更新有玩弄形式之嫌,但在一定层面上,扭动的曲线解构了传统四合院中隐含的等级制度,给正交体系的四合院中带来一些灵动,空间体验因此而得到转变。

2.1.2 色彩对比

色彩是人类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更新中适当运用色彩的对比,会给人在传统建筑的体验中产生强烈感知,给场地带来活力和新的记忆。

2018北京设计周中,在白塔寺某合院中曾有一个临时展览便是运用了这样的手法(图2)。由于是临时展场,建筑师大胆地在灰色调的传统四合院中加入了一个紫红色半透明临时装置,两者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由于整个装置有较强的透明性,人们透过紫红色装置,看到紫红色滤镜后的传统合院,十分富有情趣和新鲜感,吸引大量人群前来体验和参观。

2.2 类比

相较于新旧元素的激烈冲突,类比并置的手法是一种较为折中的手法。它既呈现出新元素的独特属性,与原有形式产生对比,又从城市肌理、原有建筑材质、体量感以及立面划分等要素中提炼出内在逻辑,并对其进行当代演绎,因此它既是当代的,也是传统的延续。

2.2.1 城市肌理的延续

“胡同-四合院”是最传统的城市格局,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老城肌理在发展历程中遭遇了很多破坏性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北京要承担过多人口压力,人们在四合院中见缝插针,四合院慢慢变成杂院。而在20世纪末的北京“危改”中,个别开发商只顾经济利益追求高容积率,而忽略城市肌理的延续[3]。但目前很多建筑师在四合院更新中吸取了前车之鉴,探求在延续城市肌理的同时,又能承担城市过多人口压力的良策。

李兴钢在大院胡同28号改造中就从北京的城市结构作为出发点,针对北京老城的城市肌理进行延伸和加密,将凌乱无序的杂院转转变成小合院群,应对当下北京老城居住密度过高的问题(图3)。此作品无论从尺度、材料还是空间划分上来讲,与传统四合院都有明显区别,且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传统四合院中“巷-院-户”的搭配模式和北京城市肌理在这个作品中得到了延续。

2.2.2 建构类比延续

将建构体系中的材料显露在外,以呈现其物性特征,一直是强调逻辑性与真实性的理性观念的操作方法,而把建构体系中的材料进行置换,运用类比的方法来体现建构逻辑会让建造特征得到进一步呈现。建筑师在进行建构类比时对材料的使用各有偏好,分为同质材料的重译和异质材料的类比,对于北京四合院建筑来说,砖、瓦、木结构都是建筑师在实践中常常类比的对象。

(1)同质材料的重译。瓦是四合院建筑屋面结构中的重要材料之一,在什刹海西海旁的一处院落中,建筑师将用作屋顶排水的筒瓦在墙面上进行了搭接实验,瓦片依次旋转形成了鳞次栉比的瓦墙,与屋顶瓦片交融在一起,原本较为灰暗的色调在阳光下面产生灵动的光影变化。筒瓦的搭接在与屋面不产生违和感的同时,隐喻了墙体的建构方式,实现了传统营建技艺的创新(图4)。这样的方法不一而足,很多建筑师也进行过四合院建筑的木构架类比实验。西打磨街37号院在更新时,建筑师在两个单体建筑的山墙中间搭建了新的竹钢构架,竹钢作为复合材料与传统木结构有类似的风貌,而竹钢构架的显性呈现,隐喻了原建筑内被遮挡的传统木结构(图5)。

为了加快安置进程,M煤矿还根据煤矿本身的特点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给予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职工一次性现金奖励的措施,针对截至2017年3月31日在册,并在分流安置时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员工,依据接受安置时间给予不同等级的一次性现金奖励。

(2)异质的类比拼贴 。在前门东区220号四合院的更新中,建筑师隈研吾对原有四合院进行了部分保留,置入了新的金属铝幕墙,充当了窗格栅的作用(图6)。金属铝幕墙是建筑师对北京四合院建筑的传统建构逻辑的类比拼贴,它模拟了青砖的搭接逻辑并与传统青砖墙并置,体现出历史与现代的交相辉映。金属铝幕与大片玻璃幕墙的结合,使得室内空间变得开放,而铝幕在阳光下产生光影,又给室内外带来了丰富体验。

类似的手法也出现在白塔寺混合院和民宿中,传统四合院砖多为泥土烧制,蓄热能力强,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在当下,墙体砌筑的传统做法是费事费力且浪费耕地资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师在保留部分传统青砖墙的同时,设计了同样尺寸玻璃砖进行并置,这样的并置联系了传统和当代,玻璃砖的透明性与传统青砖的朴实稳重相映成趣,达到了和而不同的类比效果(图7)。

2.2.3 空间的解释关联

在旧建筑改造中,往往产生1+1>2的效果,即新的空间介入与原有建筑产生关联,两者不再是两个并存的个体,新的介入使传统建筑的体验更为丰富[4]。新的解释关联,使新元素与原有旧建筑产生类比关系。在解释关联的建筑改造中,建筑的新旧部分产生交叉、并置、相互渗透等关系,两者矛盾却又共生。

“微胡同”——张轲的标准营造是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该处原址是一处普通民宅,由于不论是从建筑质量还是风貌上均不具有较大保留价值,张轲对原住宅北侧部分进行了拆除,并在其中置入了一个全新的、扭转的混凝土盒子,而建筑北侧则进行了屋架的保留和修缮,基本延续了原有的建筑形态。

新建部分作为较为现代的造型,在不同高度上创造出一系列丰富的盒体景框,与旧建筑产生对景和渗透,有很强的空间趣味。从空间原型的层面来说,“新建体”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新”,盒体的空间围合也呼应了四合院中院落作为邻居交往场所的历史记忆。整体说来,新旧建筑采用两套系统,相互独立却又在空间上交织、渗透,刻意制造新旧之间的冲突和相融,形成“蒙太奇”式的拼贴(图8)。

2.3 消隐

2.3.1 背景反射的消隐统一

马岩松的“胡同泡泡”用了现代金属材料和玻璃,通过这个金属异性与传统建筑进行并置,改善胡同的基础设施,给老城区带来活力(图9)。“胡同泡泡”巧妙地反射了周围的四合院建筑和院落空间中的自然景观,它像一个天外来客,巧妙地融合在古老的北京城之中。

2.3.2 内藏式的消隐统一

在北京历史保护区的建筑更新中,控规要求建筑的外部不能有大的变化,因此很多更新往往在建筑的内部进行。“内藏式的消隐”指的是旧建筑把新建部分收纳在其内部,新的部分消失在旧建筑的内部,这是对传统四合院风貌很大程度的尊重,在北京当下的风貌控制政策中有很强的可行性。

众建筑设计团队在大栅栏片区设计的“内盒院”,从本质上来说即是“房中房”结构。对于北京老城居民来说,旧建筑的修缮往往带来高昂的花销,而在四合院建筑内部置入预制模块,则可以巧妙便捷地解决这个问题。内盒院通过当代的材料和技术,解决了旧建筑的保温、防水等基本问题,快捷地改变了人居环境,同时将其内隐与建筑内部,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实现了消隐(图10)。

3 结束语

建筑是动态向前的,四合院建筑的更新也是如此,我们不可能让四合院建筑永远停留在某一时刻的状态之中,差异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如何并置是本文的核心论点。差异并置手法是笔者在研究北京四合院更新实践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的策略,通过实践案例的列举可知,差异并置并不是简简单单把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放置在一起,而是在尊重四合院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之上,把“历史”和“现在”串联在一起。不管是冲突、类比还是消隐,都是建筑师在面临不同情况之下对历史和现在的策略选择,也是表达对场所的认知和尊重。

本文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把所有差异并置的语言模式一一列举,而是从新旧关系的角度出发,思考和探索传统建筑动态延续的方法。

猜你喜欢
四合院建筑师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小小建筑师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四合院下的宝藏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