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行署礼堂建筑研究

2019-05-17 08:39姚二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川北礼堂结构

姚二将,李 超,袁 一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1 历史沿革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为了更好地展开新解放区建政工作,1950年1月,中央撤销四川省建制,成立川东、南、西、北4个行署及重庆直辖市。其中川北行署的驻地就在南充,川北行署区由行署礼堂、行署办公楼、东西配楼及8座附属楼组成,占地总面积为4 615 m2。

1952年,四川合省,原有4个行署被裁撤。此后,恰逢高校院系调整,整个行署区被整体移交给新成立的四川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行署礼堂作为西华师范大学礼堂,供会议和放映电影之用。

1987年,川北行署办公厅旧址列入南充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对行署礼堂进行维修。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建筑特征

川北行署原貌如今保存完好(图1),建筑群沿轴线依地势逐级分布。中轴线左右两旁分别是行署领导人办公旧址,再向外分别是东西两侧逐一展开的两排行署工作人员的宿舍。行署礼堂则位于行署区中轴线的尽端(图2),礼堂坐北朝南,南、东、西3个方向均临校园道路,两侧有行道树。

2.1 平面功能分析

行署礼堂功能主要由礼堂、办公和附属3个部分组成。礼堂是行署礼堂的主要功能,在建筑平面布局上,办公和附属功能围绕礼堂布置形成一主二从的关系(图3、图4)。礼堂分为观众厅和舞台两部分。观众厅主体为一层大厅,在二楼设计“U”字形回廊,回廊上布置观众厅座椅。“U”字形回廊的设置,一方面增加了观众厅座椅的数量;另一方面增强了观众厅的空间氛围,同时回廊的设置增加了声音反射面,有利于形成更好的混响效果。舞台位于一层观众厅北端,为二层通高,是观众厅特别是二层回廊区的视觉焦点。

办公功能主要集中在礼堂南端,位于主入口门厅的上方。办公区域设置在南端,一方面有利于办公空间的采光通风;另一方面利于办公室南侧窗户立面构图的考虑。此外,在一层观众厅两侧分布有办公服务空间,形成办公服务空间围绕观众厅的布局。

附属空间包括舞台后台和建筑设备用房,主要位于礼堂后部。行署礼堂地形北端高、南端低,有近3 m的高差。建筑设备用房分布礼堂北端一层,从南端看也就是负一层,其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后台分布在舞台北侧,共两层,空间相对狭小,起到联系舞台东西两侧的走廊作用。

2.2 立面构图分析

行署礼堂立面形式既受平面布局的影响,也有构图方面的精心设计。通过分析礼堂建筑立面发现,其立面具有强烈的比例设计。行署礼堂立面构图效果主要来自自身的结构和装饰,立面上呈现出三段式或二段式构图的方式,在主立面和侧立面上呈现不同的立面构成。行署礼堂位于川北行署区旧址轴线的尽端,地势上位于最高处,也是行署旧址建筑中最大的建筑体量,因此其正立面位置突出,在构图上最具代表性[1]。

以正立面构图为例进行分析(图5),可以发现:正立面竖向划分上,以中间部分为中心,两边对称分布,均衡稳定,达到了完整统一的效果。水平分隔中,门厅上方的屋顶将建筑立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表现出一种水平延伸的趋势;上部分由白色突出的柱子(其中4根并非结构柱,只是为构图而设计的装饰柱)划分为7个部分,呈现一种竖向趋势,和下端的横向性形成对比,使建筑立面更加突出。正立面各构成要素间比例关系的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构图意义。比例是指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或整体之间的适宜关系,在决定建筑立面比例的时候,设计师通常要选择一个范围来呈现给人们。行署礼堂正立面由白色贴砖柱子(包括结构柱和装饰柱)和黄色贴砖的墙身两部分组成。单独墙身部分,以构图法进行比例分析,以墙身短边为边长作正方形,可以发现各墙身部分的比例分别为1∶5、1∶2、1∶5和1∶3。

2.3 空间结构分析

作为包含有大跨空间的礼堂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行署礼堂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建筑部位选用不同的结构类型。礼堂前部为4层办公建筑,局部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强结构稳定性,门厅的石柱与其上的钢筋混凝土梁具有明显的框架结构体系特征,减少了结构面积,有利于门厅人流疏散;礼堂建筑后部为两层后台,空间相对狭小,为砖墙承重结构;礼堂建筑中部为观众厅,结构形式为下部砖柱支撑屋顶部分木梁架。观众厅跨度达21 m,但是单根木横梁并不能达到如此长度。在行署礼堂中的屋顶结构中解决方式有两种:墩接叠梁法和双梁捆接法。前者横梁由两根木梁墩接而成,墩接处断面尺寸和原木梁相同,此时再在墩接处叠加一根木梁,并与下部两根梁用铁构件箍绑(图6);后者直接由两根木梁组成,不进行墩接,在两根木梁重叠处用铁构件进行竖向绑接,此时绑接在上面的木梁呈倾斜状态(图7)。

(2)建筑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观众厅砖柱分布在两侧;舞台部分中间增加两根砖柱,以增强顶部木构架的稳定;观众厅入口处增加4根砖柱,进一步增强顶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有助于增强人流的导向性。

(3)局部斜梁支撑加固。根据第二点分析,观众厅部分的大跨结构最为薄弱,因此二层内廊上部设有斜向木梁,一端插入砖柱上的突出构件;另一端支撑屋顶木横梁。此时斜梁、横梁与砖柱形成三角形结构,大大提高观众厅的结构性能。

3 建筑艺术

3.1 序列分析

行署礼堂强调建筑空间的组合,空间序列层次鲜明、主题明确。从空间轴线序列来看,依次是入口门廊、过厅、走道、观众席(舞厅)、舞台、后台以及附属空间等。

行署礼堂设有前廊,廊下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是室内外的一个过渡,进入建筑之前的一个前奏。观众从建筑入口经过走廊,再经过建筑的前厅、被压低的二层楼座的下部空间,再到4层通高的观众厅和舞台。在空间行进的过程中,狭窄的前廊和尺寸较大的前厅形成对比;低矮的楼座下部空间和巨大的观众厅空间形成对比,空间尺度由小到大、再由更小到更大,增加了观众空间体验的丰富性。同时,空间的封闭性由外至内,经历了从开放到半封闭到封闭的过程,最终到达观众厅的时候,豁然开朗,对比中使观众厅显得更加宽敞,消减了内部封闭空间的沉闷(图8)。

3.2 视线分析

视距就是观众的眼睛和设计的视点之间水平面上的距离,在礼堂建筑中,一般以看台的最后一排至舞台中心的直线距离作为控制视距的最远视线距离[2]。对于观众来说,最后一排的看台与最远位置之间直线距离需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由观众眼睛独特的生理特点来看,33.3 m的距离是一个人能够看清楚远方图像的一个界限,因此对行署礼堂观众厅内视线的分析需考虑多种因素,要对视线距离和视线的遮挡进行分析。

行署礼堂是紧凑的矩形结构,观众厅席位固定的内场尺寸,南北最宽为31.5 m,东西长度为20.6 m。一层观众厅尺度比例合理,后部空间距离相对较远,但办公附属空间占据了一部分观众席,减少了观众视线不优的座位数量,满足大部分观众的视线要求。二楼的“U”字形座椅布置,最远视距约为33.5 m,符合视线要求,而北端两侧的座椅,最小视线角度为44°,不影响观众观看演出。

4 建筑价值及保护建议

4.1 建筑价值

(1)历史价值。行署礼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川北行署在历史上存在了两年(1950—1952年),作为这一段历史的见证,同时作为近现代建筑遗产,川北行署礼堂特有的形制、布局、构造和细节处理,而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初期明确而真实的建筑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3]。

(2)艺术价值。行署礼堂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行署礼堂建筑中西结合。在色彩上搭配合理,追求与周边环境和谐,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显得十分美观大方。川北行署礼堂具有精心设计的立面比例关系、细部构造和图案等,比例尺度关系搭配良好,立面造型呈现立体的凹凸效果,突出的立面柱与片墙相呼应,进一步加强了层次感和艺术感。

(3科学价值。行署礼堂的建筑结构,尤其是观众厅部分的大跨结构处理体现了建造时期的建筑建造技术,反映出建筑师和建造者在艰难条件下的创造力。川北行署礼堂具有的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思想和理念以及基于当时建造技术水平的工艺,对现代建筑技术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潜力。

4.2 保护建议

为了更好地对行署礼堂进行保护性更新,针对现状建筑的已有研究,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为依据[1],提出了以下保护性建议:

第一,对行署礼堂的保护修缮,应真实地恢复文物历史的面貌,在更新中对文物及其环境进行合适的资料记录。例如剔除行署礼堂立面不当装饰,全部重做干粘石饰面,恢复原有风貌。

第二,坚持“四保存”原则,即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保持原有的建筑材料、保持原有的建筑结构、保持原有的建筑工艺”。例如原料更换糟朽的木构件,原样更换木门窗,原材料原工艺重做天花等。南立面门窗为后期新修的,可更换为原风格木格玻璃窗。

第三,坚持“可逆性、可再处理”的原则,严格使用保护技术。例如礼堂中座椅破损,尤其是后排破损严重,应按现有样式恢复座椅,但要便于后期能对其进行再处理的保护措施等。

5 结束语

通过对川北行署礼堂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礼堂建筑的了解,认识了行署礼堂的建筑特征和建筑艺术以及建筑价值,同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能够进一步引起对行署礼堂的保护和重视,为行署礼堂的保护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川北礼堂结构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封二)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胡耀邦怎样从川北到北京安家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论《日出》的结构
台州农村文化礼堂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