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空间设计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耦合探究
——以浙江湖州市妙西镇为例

2019-05-17 08:39沈群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镇区建筑文化

沈群松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般村镇的文化传统保护与居民生活方式改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村镇空间格局是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必要载体,物质载体的保护不当会引发古建筑毁损、乡镇历史遗忘、村镇文化符号消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居住空间与生活节奏的改变,让村镇住民弱化了对身边文化传统的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面临窘境[1]。为了不让城镇化的发展使村镇失去其历史文化特色,在村镇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整体性保护,通过对村镇空间及地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保留人们的乡土情结。

1 浙江湖州市妙西镇概况

1.1 历史沿革

妙西镇历史悠久,本名妙喜,以寺观得名。相传夏朝时期,夏王杼巡猎至此,杼山因此而得名。杼山,晋以前称“稽留山”,晋代名“东张山”,唐代始称“杼山”。所谓“杼山”是因为经茶圣陆羽考证此山为“夏杼南巡之所”,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

秦朝时期,妙西集镇乃山货集市。自此时期,在杼山周边形成的山货集市是妙西镇的早期形态。梁武帝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建妙喜寺于湖州西南部的金斗山;“帝以东方有妙喜佛国因以名之”。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移妙喜寺于杼山,即今妙西的宝积山,而妙喜之名未易;因“喜”与“西”方言音相似,故有妙西之名。至宋、元、明时期,在妙喜寺周边居民点规模逐渐扩大。宋、元时妙西镇属乌程县澄静乡;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行区都里制,乌程县划为23区8界53都283里,妙西镇域隶属乌程县3区12都。从清末至“文革”时期,妙西港河道走向改变,黄浦桥等历史文化要素遭到破坏。妙西镇沿妙西港逐渐生长,老街道逐渐形成,街巷格局肌理初见雏形。

至现代,镇区跨妙西港建设,妙西港以南多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跨妙西港形成两种空间形态共生的街巷肌理,也见证了妙西镇的历史发展过程(图1)。

1.2 发展现状

妙西镇的工业主要以矿业开采业为主。其中,优质矿产辉绿岩,是其主要建设及出口产品。山泉水的开发利用,是妙西镇进行资源可持续开发的一大途径,2003年产量就已达182万桶,产品销往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由于工业企业相对薄弱,而传统观念又影响当地农民外出打工,妙西的发展水平一直比较滞后。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镇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以现代老镇逐渐向妙西港两侧南北的发展脉络。

2 妙西镇空间现状分析

妙西镇拥有江南特色丘陵地貌,“七山二田一分水”的地形特征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妙西镇的现状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分析,发现现状问题,从而提出对应改进的规划目标。

2.1 建筑风貌逐渐缺失

妙西镇历史悠久,不同历史时期下衍生了多种建筑形态,分别为留存建筑、更新建筑及新建建筑(图2)。留存建筑的材料为木质与红瓦或灰瓦的结合,其布局模式为前店后寝和下店上寝;更新建筑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瓷砖贴面与预制板屋顶的结合,其布局模式为下厅上寝和下店上寝;新建建筑的材料多为钢筋混凝土。结合对现状建筑的调研,发现建筑质量较好的主要是新建建筑,留存建筑数量较少,更新建筑整体质量一般,可通过立面改造、结构加固等方式进行整治;妙西港两侧有部分质量较差的更新建筑,多为简易搭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貌冲突严重。

2.2 空间格局发生变化

从老街的形态就可以看出,妙西镇的街巷格局受妙西港影响极大。但基地内交通系统不完善,妙西港北侧以生活性道路为主,呈枝状结构;南侧以交通性道路为主。妙西港南北两侧交通系统差异性较大,交通性道路与生活性道路并没有形成良好衔接。

以留存建筑为主的历史街道的宽度为1.2~4.0 m,周边建筑高度为6~8 m,而新建的街道宽度则为城镇级别的空间尺度,街道宽度为20~25 m,尺度差异较大(图3)。此外,由留存建筑构成的部分街道缺乏管理,存在居民随意修建搭建物的问题,导致本就狭窄的街道更加灰暗拥堵。主体街巷格局虽依然有迹可循,但其局部传统风貌已遭到严重破坏。

2.3 开敞空间利用不足

现状开敞空间主要沿妙西港和基地西侧主要道路分布,妙西港两侧有大片集中开敞空间,两条开敞空间带格局清晰,是妙西镇镇区突出的生态基底,但环境品质较差;而在镇内居住片区内部缺乏组团级的开敞空间。部分服务性建筑,如镇政府、派出所、供销社等公有建筑的布置与开敞空间也缺乏联系。

3 妙西镇文化遗产分析

3.1 资源概况

妙西人文沉积丰厚。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颜真卿在妙喜寺编纂《韵海镜源》,陆羽、皎然等50余东南文士参与其事。杼山一时形成儒、释、道合流,诗、茶、禅合一的格局,是一个“僧儒道合一,诗茶禅一体”的“东方佛国”。同时,妙西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圣陆羽曾在此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现留有的“三癸亭”就是当年刺史颜真卿为纪念陆羽而筑。

海拔408 m的霞幕山,曾经是元代临济宗的传法中心。14世纪,高丽国师太古普愚在此学习法门经典。据历史记载,妙西镇曾有山、寺、桥、亭的历史结构体系。其中,杼山高约90 m,秒喜寺与黄浦桥距离约26 m,黄浦桥与黄浦亭间距约65 m。由杼山、妙喜寺、黄浦桥、黄浦亭形成的历史轴线是妙西镇的特色所在,其所对应的文化意象也是延续本地居民乡愁的重要载体。

3.2 现状问题

3.2.1 文化记忆节点消失

在妙西镇历史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黄浦桥和妙喜寺,已经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而消失。此外并没有出现其他足以承载地域文化记忆的节点。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妙西镇逐渐失去自身传统文化特色。

3.2.2 可塑节点开发度低

除黄浦桥和妙喜寺由于保护不当而消失以外,还有部分承载历代妙西人民记忆和情感的建筑及文化遗迹,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表1)。应保护现有文化遗产,对其作出原真性修复,激活本地居民的记忆,让人们深入了解妙西镇历史文化的传承现状。

表1 妙西镇重要文化遗产说明表

4 妙西镇空间整改与遗产保护的耦合策略

4.1 总体规划设计指导

4.1.1 还原老镇路网肌理

上版总体规划中城市设计的路网布置,并未考虑镇区小尺度的空间形态,其路网规划与老镇原有街巷尺度不协调。若依照原规划设计,则会严重破坏现状镇区街巷肌理。因此在设计中调整部分道路走向,沿革保证镇区的特色肌理,实现镇区的有机更新[2]。

4.1.2 顺应老镇发展脉络

运用ARC-GIS对规划范围内的场地进行高程、坡度、坡向、基本农田、水文、退线等要素分析,将总体规划中作为建设用地的山体调整为农林用地,不在此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镇区范围,因城镇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控制范围约0.8 km2。而妙西镇是沿妙西港向西逐渐生长,由此形成老镇最具特色的肌理格局;现代老镇逐渐向妙西港两侧呈南北向发展。根据镇区的发展脉络,布置各类功能的建设用地,顺应镇区的历史发展方向。

4.1.3 重构老镇功能分区

顺应镇区沿妙西港生长的发展脉络,调整总体规划中旅游服务中心的位置,将原有总规划中的旅游服务中心沿妙西港上游布置,致力于打造妙西镇最具活力的片区。沿妙西港的老镇生长方向建设旅游职能发展区,满足旅游综合服务、文化体验等功能需求;沿现代老镇的南北发展方向布置重要的功能拓展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在总体规划中,将镇区西侧的生态湿地开敞空间作为商业及居住用地。而此片生态湿地开敞空间是妙西镇最具特色的生态基底,因此在设计中应调整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保留现状生态湿地,提升开敞空间的整体品质,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并将其作为镇区重要的生态廊道(图4)。

4.2 建筑遗产传承改造

4.2.1 街巷空间控制

关于现有街巷空间,应在维持界面有序的情况下进行改造。在进行具体改造时,同种连续立面模式不超过5 栋建筑,且连续相同立面面宽不超过25 m(适用于单栋建筑面宽较宽的情况);同时,为避免街道立面过于杂乱,也不建议频繁切换立面模式(尤其是逐栋变换立面模式),并减少界面均分分布情况的出现(图5)。

在保证街道界面形式多样且有序排列的前提下,尽量协调街道尺度。原街道红线为5 m左右的区段,应限制建筑向外搭建悬挑雨棚,禁止在户外搭设营业遮阳棚,老街原街道红线为10 m左右的区段,鼓励沿街商业适当搭设营业遮阳棚(茶座、咖啡座等),使街道尺度在使用中协调统一。

4.2.2 建筑单体改造

建筑单体改造的前提应结合现状分析,将质量较差或一般的留存及更新建筑进行改造。改造的重点主要包括整体形态和细部风格:屋顶应选用小青瓦,替换和修复破损的瓦、椽子、屋脊等。将原有平屋面改建为坡屋面,加筑屋脊。根据当地传统材料和式样修复毁损的门窗;将保存较好的门窗进行加固处理后继续使用或粉刷再利用(图6)。

对现有的砖墙进行贴面,并将加建的砖墙复原为传统夹墙,替换或加固大木构件,修复替换破损的夹墙。从细节上突出地方特色,根据现有吊挂等木构装饰样式或按照当地传统样式与做法,对破损的木构装饰进行修复。建筑修复的同时也应注重与整体风貌相协调,用青石修复建筑室外损坏的地面或路缘石,并将部分建筑改为沿街商铺。

4.3 旅游产业开发带动

考虑到老街区住户大多务农或外出打工,收入较低,居民生活条件较差。与此同时,古镇却拥有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文化旅游势在必行。充分利用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当地民俗民风,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吸引游客停留,发展生态休闲、人文体验、养生度假为主的旅游业。以旅游产业带动文化遗产保护,并反向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才能更加有效地完善古镇文化遗产保护战略,使其可持续发展[3]。

5 结束语

文化来自生活。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与村镇空间规划相结合,尊重地域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以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对留存建筑遗产、传统文化意象进行保护,使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湖州妙西镇正处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等多元时代背景中,将镇域空间设计与文化保护相关联,如何实现多规融合,加强公众参与,落实现有规划策略,得出可行的规划实施指导将成为下一步探索的内容与方向。

猜你喜欢
镇区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及对策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镇区规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提高镇区财政管理成效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