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鼻肠管床边盲视被动等待置管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19-05-21 08:14刘莉夏加伟张强唐理斌武昆利卢潇李海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7期
关键词:性肺炎肠管幽门

刘莉 夏加伟 张强 唐理斌 武昆利 卢潇 李海雯

在机械通气中, 为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保证药物及营养的摄入, 需进行肠内营养。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由于胃肠动力较差, 易发生胃潴留、反流、误吸, 从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放置鼻空肠管能有效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1]。常规鼻空肠管的留置常在X线或内镜下进行, 操作程序复杂、转运困难不易推广。盲视被动等待置管法无需特殊设备, 风险性小, 操作程序简单, 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盲视被动等待置管法分别选用螺旋型鼻肠管和重力型鼻肠管进行鼻肠管的置管,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管路末端通过幽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入住本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进行机械通气>48 h, 年龄≥18岁。排除标准:入ICU前已发生误吸出现肺部感染, 胃肠蠕动不正常的患者。其中, 男50例, 女46例;年龄18~88岁;气管插管64例, 气管切开 32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观察组选用重力型鼻肠管, 迪奥欣泽通头端加重型10F的一次性无菌鼻肠管进行置管, 对照组选用纽迪西亚复尔凯8665231:z直径为CH10螺旋型鼻肠管进行置管。

1.2.2 实验置管方法 两种鼻肠管置入法均为先按常规插胃管的方法, 将鼻空肠管从一侧鼻孔插入胃内, 用回抽胃液、听诊气过水声的方法证实管道到达胃内。螺旋型鼻肠管撤出导丝25 cm后, 再插入25 cm, 将导丝完全撤出;重力型鼻肠管直接插入到75 cm后将导丝完全撤出;两种鼻肠管都悬空40 cm固定于耳垂;给予多潘立酮鼻饲, 10 mg/次, 3次/d,以增强胃肠蠕动, 凭借胃窦部的蠕动将管道前端推入十二指肠至空肠。

1.2.3 置入管路通过幽门方法 ①经鼻肠管末端注入20 ml空气, 用听诊器在脐周听诊, 可闻及较强气过水声, 如未留置成功则胃内气过水声大于肠内气过水声;②用20 ml注射器抽吸液体进行pH检测, pH>7, 为碱性液体, 证明鼻肠管末端已通过幽门;③腹部X线或CT证实管道末端到达十二指肠或空肠。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12、24 h管路末端通过幽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主要包括腹胀、胃潴留、反流、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12、24 h管路末端通过幽门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12 h管路末端通过幽门率和总通过幽门率分别为58.33%、91.67%,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08%、77.0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 h管路末端通过幽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腹胀、胃潴留、误吸的发生率分别为6.25%、4.17%、12.50%,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20.83%、31.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反流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12、24 h管路末端通过幽门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营养支持可促进感染指标的下降, 促进身体的恢复[2],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通常不能进食, 需要通过鼻饲行肠内营养支持。机械通气的患者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时反流、误吸、腹泻、胃潴留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显著减少,优于常规应用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并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3,4]。鼻肠管置入法主要采取盲视置管法、X线射片置管法、胃镜下置管法、X线射片和胃镜下置管法, 需转运患者到放射科和功能科才能进行, 使用呼吸机患者的转运风险高、难度大, 采用床边盲插法更适用于此类患者。床边盲插法又分为注气法和被动等待法, 注气法成功率低、需要体位配合, 机械通气的患者导管留置多、部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不能配合体位影响插管成功率。在被动等待法中常用的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成功率低, 限制了它的应用[5, 6]。

本研究选用两种不同鼻肠管均采用盲视被动等待置管法进行置管,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12、24 h管路末端通过幽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有研究报道, 患者在机械通气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重力型鼻肠管24 h总置管成功率更高,能够满足机械通气需尽早地给予肠内营养[7-9]。在患者创伤或入住ICU 24 h内即进行标准化的肠内营养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肺炎发生率[10]。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12 h管路末端通过幽门率和总通过幽门率分别为58.33%、91.67%,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08%、77.0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 h管路末端通过幽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胃潴留、误吸的发生率分别为6.25%、4.17%、12.50%,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5.00%、20.83%、31.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反流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采用重力型鼻肠管通过幽门率明显更高, 腹胀、胃潴留、误吸的发生率更低, 反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 在对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时, 重力型鼻肠管通过幽门率明显更高, 腹胀、胃潴留、误吸的发生率更低,操作更简便易于推广。

猜你喜欢
性肺炎肠管幽门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