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痴呆1例并文献复习*

2019-05-21 02:57徐海青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脑微毛细血管基底节

徐海青,方 晨,贾 妮

[作者单位]712000陕西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徐海青,方晨,贾妮)

颅脑血管畸形,是指非肿瘤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先天血管发育不正常,导致血管的结构、数量等异常,也不伴有分流的影响脑部供血的一类病证[1]。以动静脉畸形最为多见。而脑毛细血管扩张症(brain cerebral telangiectasia,BCT)非常少见,根据学者的统计观察,发病率只占整个颅脑血管畸形的16%~20%[2]。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有症状的患者多以血管性头痛为主要症状,或伴有血管杂音,颅内脑实质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出血较严重或未及时准确治疗时,会并发癫痫、痴呆及再次出血等症,也会给患者遗留后遗症[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4岁。以持续性头晕1 W,加重2 d为主诉于2017-09-18入院。患者及家属诉:患者1W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部昏沉不适,否认有视物旋转、头痛、恶心欲吐、心慌气短、肢体活动不遂等,上症与体位无明显关系,自觉症状较重时,血压偏高,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后,头晕症状缓解,未重视。2 d前,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症状较前加重。为求中西医结合诊治,遂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自发病以来,患者意识清楚,精神差,反应迟钝、饮食夜休尚可。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最高血压220/120 mmHg,目前口服 “硝苯地平缓释片”1片,2次/d,平素血压控制尚平稳;有“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病史4年,在“铁二十局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留有言语不利后遗症;发现“左侧乙状窦、横窦先天性变异”5年,具体不详;否认其他慢性病史、传染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示: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患者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1)头颅DS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狭窄约为60%;左侧乙状窦、横窦先天性变异,纤细。(2)颈部血管B超:颈动脉硬化伴双侧颈膨大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铁二十局医院,2013-09-10)。 (3)心电图:异位心律,心房颤动。(4)颅脑CT及MRI示:右侧小脑半球、脑干、双侧丘脑、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部分软化;脑萎缩;双侧小脑半球有多发低信号,考虑为微出血。(5)MMSE量表:18分;(6)实验室检查钠 145.2 mmol/L,氯 108.1 mmol/L其余指标基本正常。

结合入院情况,西医初步诊断为:脑微出血(急性期);高血压3级,极高危;脑梗死(后遗症期);中度痴呆;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功能2级;颅内动脉狭窄;电解质紊乱,高钠高氯血症。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上蒙证。治疗西医以营养脑细胞、调节血压、改善脑供血及循环支持对症处理,给予醒脑静、极化液、吡拉西坦等注射液静脉输液治疗。中医治疗以祛痰化浊通络为主,选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治疗期间,患者病情稳定,头晕症状明显缓解,患者颅内出血点较小多发,且有脑梗死病史,治疗1 W后,行SWI复查颅内情况并给予血管炎、自身抗体检查,检查结果:血管炎、自抗结果阴性;SWI结果提示:左侧小脑、脑干及双侧基底节区多发异常信号,与刚入院检查相比无明显变化;右侧小脑半球软化灶形成伴含铁血黄素形成。该影像学结果和最初诊断脑微出血的相关表现有不相符合之处,SWI是目前诊断脑毛细血管扩张症最敏感最有价值的检查。根据该患者SWI成像,可见双侧基底节、脑桥、小脑部等区域有散在多发的低信号点状病灶,即黑点征,且病灶面积较小,无占位,病灶大小、形状较之前检查范围无变化,邻近脑组织正常,也无液-液平面血窦,排除海绵状血管瘤;脑部也无水肿及出血吸收征象,排除微出血诊断,且根据毛细血管扩张症在SWI上具有信号丢失的特点,最终确定诊断为毛细血管扩张症。继续给以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1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基本好转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无新发症状,头晕症状基本缓解。

图1 患者MRI及SWI成像所示

2 讨论

DSA(颅脑血管造影)为诊断颅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病变范围过小,不能全部发现,且创伤大,不宜首选。根据MRI(核磁共振)常规的序列和SWI(磁敏感成像)相比较的研究中证实,SWI现在是诊断BCT最敏感最有价值的检查。表现多为单发或多发的低信号点状病灶。常见的发病部位依次为脑桥、大脑、小脑[4]。在诊断上BCT常被误诊为脑微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脑微出血是一种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的病变。在MRI或者SWI上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小的信号灶的缺失[5,6]。最常发病的部位为基底节、丘脑、小脑。目前确诊标准为:磁敏感序列上显示没有脑组织水肿,也没有占位,非脑沟区域出现直径约为2~5 mm的圆形、类圆形的边界清晰的低信号缺失[7]。高血压、衰老、男性被认为是脑微出血的三大危险因素,其中以高血压最为重要[8]。所以控制血压至关重要,血压过高会直接导致脑出血等一系列严重病变。并且有研究证实脑微出血和痴呆、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是引起智力及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与额叶及基底节脑组织损害有关。所以,该病也不是完全没有临床表现,当出现痴呆或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时应该查清楚病因,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一种在血管壁中层和外层发生的,淀粉样蛋白沉淀,导致脑部小血管的损伤,多发生在大脑皮质及相应的软脑膜区域,中小动脉及静脉均可病变[9,10]。 CAA 与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二者的发病机制类似有着相同的病理特征。有研究表明,AD患者的脑组织基本都有CAA病变,1/4的AD患者中有较为严重的CAA病变。约一半的CAA患者符合AD的病理诊断标准,同样,约一半的AD患者伴随着不同程度的CAA病理性改变[11]。该病和年龄相关,是老年性脑出血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主要原因[12]。CAA多由尸检确诊,所以目前仍未完全研究清楚该病的机制和诊断标准。近年来确诊率逐年提高,但诊断仍然缺乏特异性,影像学上以多发的脑叶微出血最常见,也有白质高信号,血管间隙的扩大,微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等改变[13,14]。

脑部小血管病变和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很大程度上散发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70岁以前很少发生。在海马,额叶皮质和某些皮质下细胞核中发生了神经元丢失。该病是痴呆的主要原因。神经元的死亡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随着AD疾病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神经元经历意外的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功能丧失。易损区域的神经元减少了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信号[15]。有学者对脑部小血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相关认知方面的测试,结果显示:此类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认知、情感、生活能力。临床上对该类疾病患者诊治时,要重视对其各项相关指标进行评定,采取对症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6]。目前,只能说明脑部小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有关,但其中的因果、互生关系仍不清楚。

脑血管畸形治疗有很多种方式,常用的有:手术切除法、放射法,血管内治疗,保守治疗等。每种方法各有优势,在对患者多种因素进行评估后,临床上通常选用联合2~3种方法治疗[17]。目前首要的还是提高诊疗技术,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该疾病诊断和治疗较复杂,临床上还需要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严格把控诊疗的每一个环节,将每个患者的病例汇总分析,给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猜你喜欢
脑微毛细血管基底节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及其与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