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日出 西柳联红
——“中华对联村”寺底村的故事

2019-05-25 02:22王胜观
对联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堂楹联对联

□ 本刊记者 王胜观 /文 姚 正/图

“楹联婚礼”震撼央视编导

门第平和正闻喜;

女儿娟巧适于归。

——胡小敏

今年11月8日,闻喜县寺底村潘红彦和吉平娟的爱女出嫁了。

老潘家前几年刚盖了一座很阔气的院落,这会儿张灯结彩,一片喜庆。大门两旁,院子两边,满满当当挂着七八十副红彤彤的楹联,红宣书写,精心装裱。人们走进院里,就像穿越了一个长长的幸福走廊。

老潘家嫁女,全村人都来送祝福。而很多的祝福,就是一副村民自己编写的对联。

村里不少老先生,早已提前拟好对联,这会儿大桌子摆开,毛毡铺上,袖子挽起,现场挥毫泼墨。眼前的场面与其说是一场婚礼,不如说是一场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联墨活动。

为什么满满一院子都是贺联?

原来,早在婚礼前一个多月,闻喜县诗联学会会长文振西搞了一次“微征联”,发在几个较大的微信群里。群里全国各地的联友都有,从中国楹联学会到省市县镇村,各级会员都有。这场“婚礼联事活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贺联350多副。一统计,寺底村的创作者还真不少。

楹联婚礼

经过县村两级楹联学会筛选,最终入围的七十来副就可以获得“最佳贺礼奖”了。主家统一裱好挂在墙上,满院子就是一道新鲜、靓丽而养眼的风景。

运城市楹联学会会长杨振生先生送来的贺联是:若问何奁与爱女;欣回陪嫁是家风。意思是:用什么给爱女做嫁妆最好呢?回答说陪嫁最好的礼物还是家风,家风最宜用楹联这个载体来体现。

如此众多的陪嫁品,也算是极尽奢华了。

中国楹联文化村——寺底村

婚礼当天,当地省市电视台记者来了,中央电视台记者也远道而来啦。央视纪录频道正在拍摄《楹联里的中国》,眼前正是上好的影像题材。央视编导王玮琦感慨道,红地毯,红嫁衣,红对联,一片红,红一片,墨香飘散,释放出地道的中国味儿。如此宏大的楹联婚礼,如此喜庆的文化氛围,岂能不让人震撼!

寺底村,这个全国有名的“楹联文化村”,这些年形成了一个风俗,就是每一家红白喜事都由村里的楹联学会组织写对联,喜事一片红,丧事一片白。过满月、结婚、祝寿、乔迁、参军、考上大学或是办丧事,楹联介入,当仁不让。这个村里大多数家庭,也都能拉出一个会写对子的人。

从2000年村里成立诗联小组到后来的楹联学会,寺底村的“楹联贺礼”习俗一直持续,规模越来越大,至今快20年了。

寺底村的“联老汉”

帘外陇田心上画;

园中翠竹案头诗。

——宋志峻

秋末的一个清晨,天气微凉,村里的空气真好。寺底村委会大院里,联友们陆续从家里赶来。在一块几十平方米的水泥地上,他们每人一支粉笔,板书前一天创作的对联。有时候是你出上联,我对下联,你一言我一语,不断讨论,求得最好。

村里的活动室前楹联打擂,对对句、改联句,这已成为寺底村民的一个生活习惯。春夏秋冬,几乎天天如此。水泥地上的字写了擦,擦了写,不知已经摞了多少层,粉笔也越用越多。经常是,在村里村外忙碌的村主任吉平娟,会抽空过来给放几盒粉笔。

在寺底村采访的那两天清晨,记者看到了用厚重的晋南方言“对对子”的老者温顺、李世民、潘开基、杨东坡、冯史旺和冯振庆等人。其中温顺老先生年近八旬,酷爱对联,从镇上中学退休后,现在是寺底村楹联学会会长。他说,在水泥地上蹲下来书写和交流,意兴所至,很享受这个过程。有时候,年轻人回乡,也愿意过来参与一下。

2000年,该村成立了诗联小组,之后更名为楹联学会,以温顺、潘开基、李世民等热衷此道者为主要成员。如今会员竟达113人,其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就有6人。

村里人也玩起了高雅。他们学联律、研平仄、吟联句、办联展、参联赛、打联擂,楹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远近闻名。而支撑这片文化天地的骨干,却是一群60岁以上的老汉。其中,有的是返乡的退休教师和干部,有的是在外面做生意的,有的干脆就是纯粹喜好对联的老农民。

从2000年的四五个人到现在的100多人,能写会对的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前几年,寺底村编了一本楹联集《柳韵》,里面收录的全是本村土联家的1000余副对联作品。

作为一个最基层的农村,能有这么多楹联会员,能出这么一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寺底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楹联文化村”,靠的就是擂台赛的这伙联翁打出来的。有一次,闻喜县诗联学会会长文振西即兴出题,要求大家攻擂:“地当宣纸云当墨。”

几分钟后,寺底村潘笃学对道:“胸有成竹笔有神。”九十岁老翁冯九堂对道:“党布惠风政布春。”尹效任对道:“诗有华章联有神”……

2018年6月12日,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到该村调研。当日擂台赛的出句是从刘书记在运城工作一年来提出的“龙腾虎跃”“群星灿烂”“凤还巢”战略部署里提炼的出句:

“引凤还巢,龙腾虎跃群星灿;”

大家沉着应对,很快就有对句写在水泥地上:

“兴村圆梦,日丽风清百业荣。”

“凝心追梦,村美业兴百姓欢。”

今年4月25日,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学员在闻喜县开展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巡视员戴军带队参观寺底村。在看完楹联墙和家风走廊,看完给文明户送中堂后,戴军深受感染,在楹联擂台赛上即兴出句:“寺底乡风美。”会员们当即对出“中华德政新”“善田时雨浓”“联园硕果盈”等切时、切事的对句,引来在场一片喝彩。

联风改良村风

睎古桐乡开玉叶;

布新寺底绽联花。

——山人钓寒江

寺底村是一个古老村落,从古到今出的文人很多。“下了西柳坡,秀才比驴多”,话糙却不假。但前几十年里,有一段时间村风并不理想,告状的多,村里文化人被请去写状子成了家常便饭。

2000年后,温顺等人提出“楹联开路,文化兴村”思路,立志要把当时村里无端告状闹事的歪风扭过来。经过近20年努力,不知不觉间,村里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好转起来。

在寺底村穿街走巷,随处可见的楹联条条醒目,句句入心,甚至连这里的电线杆,都被贴在上面的楹联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村里各家门上都有楹联,很多是木刻的金字,文光四射。村里特地为每户大门上撰写切合本家实际、特色鲜明的对联,一看就知道这个家庭的家风和追求。

“德厦高增,善如砖瓦精心砌;福田广种,业若春犁仔细耕。”这是被评为寺底村“五好家庭”的潘赵伍家门外的楹联。

村委会大院里,最有特色的是“家训长廊”,也就是“楹联走廊”。每隔三米会在两旁的木柱上挂有木质楹联,在长廊上方悬挂着百家姓的红色木牌,姓氏下面写着体现家训内涵的楹联。南边舞台上是文化大讲堂,墙壁上写着村里评出的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

寺底村书记行引贵说,在寺底,楹联文化已经融入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重大节日,还是红白事,都有楹联的影子,每次撰联、写联就像一次小型征联活动。结婚时的喜联、祝寿时的寿联,大家会在比较之后,选出最好的一副贴在事主家的大门外,品评,鉴赏,玩味。

楹联文化牵引着寺底村旧貌换新颜。各级领导和社会力量支持多了,道路修通了,土地平整了,山岭变绿了,环境整治了,人心凝聚了,打麻将少了,学对联多了……村风村貌大变。寺底村在楹联文化的浸润下,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从新世纪初所谓的‘烂杆村’变成了如今的‘标杆村’,变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中宣部、农业农村部定为观摩点。今年6月11日,中国楹联学会还在寺底村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楹联大赛启动仪式”。

“楹联文化已经成为建设文明寺底、活力寺底、和谐寺底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力量。”运城市楹联学会会长杨振生说。

寺底村出名了,各地来参观的人多了,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考察团先后来村里调研,隔三差五就有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亚洲参观后题词:中国楹联看寺底,寺底楹联最中国。

“中国楹联艺术高雅的殿堂上,有一个农村户口,这就是闻喜县侯村乡寺底村。”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峰这样评价道。

“是楹联让我了解到村子的历史,知道了本姓家训。我觉得这些既不是摆设,也不是作秀,而是我们寺底人实实在在骨子里的需要。”寺底村村民宁静这样说道。

寺底村的“特殊中堂”

浮华参透存真我;

美德修成抱朴心。

——党晓明

在晋南闻喜,送中堂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给长者送中堂,给德高望重的人送中堂,给“尊老敬老”的孝星送中堂,给捐资助教的模范人物送中堂,给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官”送中堂……

传统中堂一般指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左右配一副对联。一般的中堂书法只是几个大字,比如“寿比南山”“德艺双馨”之类。但是,寺底村的书法中堂却不一样,除了四个大字之外,其余空间由不同的诗家联家,按照空间审美,书写“评语楹联”,错落有致地安排。

作为寺底村楹联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送中堂”最早是被当地书法家、寺底村楹联学会会员潘笃学先生发掘出来,创新出这样别具一格的“众星捧月”式中堂。

年已八旬的寺底村村民李世民解释说,以“中堂”为核心,将许多人的祝福和心意写下,有字有联,意为“众星捧月”。送中堂,被认为是寺底村的最高荣誉。

早些年由于村里建学校,在北京生活的本村人冯天顺老先生寄来一万元,村民为感谢其功德,为老人写了贺诗、贺联,但恐怕送到北京后无法贴挂,于是听从潘笃学先生建议改送中堂,上书“乡情无价”,周围写上大家的贺词贺联,于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众星捧月”式中堂出现了。

中堂送到北京,冯天顺老人很高兴,每天在中堂前凝视一会儿,怀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老人最后决定,把家乡的一座两层楼小院送给村里作为“老年活动室”。为此,95岁的老人还亲自从北京回来商谈安顿此事。

首届中国农民楹联大赛“寺底村方阵”出句对句

楹联文化是寺底村的一张金牌名片。送佳联是对新人的祝福,送中堂则是对德高望重者的尊崇。寺底村给文明户、先进个人、孝星、敬老户、五好家庭送中堂,已蔚然成风。很多人以获得中堂为尊荣。电影《喜满堂》便是以寺底村为原型原地拍摄的。

李世民老先生告诉笔者,他们给村里村外的寿者尊者送中堂,算起来已有一百多幅。送中堂,光荣一个人,高兴一家人,影响一村人,教育一代人。

寺底村书记行引贵介绍说,他们最近一次送中堂,是给村委会主任吉平娟。

说起吉平娟,寺底村人是有口皆碑。她做过生意,算得上是村里的新乡贤。前两年上任以来,筹资2000余万元,复产玛钢厂,带动村民就业;自掏腰包十几万元,完善村里基础设施。自费给村里安装150盏路灯。今年春节后,她又自垫资金,硬化道路1000平方米,绿化3条主干道,栽植冬青树600棵,樱花树1000棵。

在外打拼数十载的吉平娟怀着深深的乡土情怀,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凤还巢”计划,并致力于为村民谋福利,实打实地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水平。

村民给吉平娟送中堂,满心里欢喜,吉平娟也感到这是一种激励。而这样的文化民俗,既淳化了社会风气,也加深了大家对楹联文化的挚爱。

一位百岁老人的故事

春秋百岁若一瞬;

教诲一堂越百年。

——闻喜东镇诗联分会

寺底村有一位名叫武玉梅的老人,出生于一个崇尚礼仪的农家。抗战后期,她和丈夫被八路军的抗战火种点燃,接受革命思想,成为情报员,经受过生死考验。

1949年后她先后任乡、县人民代表、人民委员和基层干部。工作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不徇私情,曾几十次获得各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

武玉梅老人一生豁达,与人为善,深受乡里尊敬。晚年子孝媳贤,后辈重德好学。

她百岁生日时,村里楹联学会办了一次楹联敬寿,并送上中堂。其主联为:

一庭大雅天成玉;

百岁懿德品著梅。

村楹联学会会员和村两委成员一起来到老寿星家中祝寿、献联。受到如此尊重,老人激动得落下了眼泪。

2011年老人辞世后,村里楹联学会为老人敬办“楹联葬礼”,收到挽联几十副。

采访时候,几位老者不约而同跟笔者讲起葬礼当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老人的家人在整理老人遗物时,意外发现老人的遗嘱。打开一个发黄的纸包,里面有一沓人民币和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在我去世后,请务必把这些交给组织,特殊党费1000元,村委会500元,老年协会500元,小学500元,村里诗联学会500元。

老人的儿子念完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学对联,从娃娃抓起

山野民居藏圣道;

农家子弟赏贤文。

——杨 柯

寺底村楹联人中以老者居多,青少年少。老人有时间,对传统文化有皈依感。年轻人忙,养家糊口,有心无力。对此温顺等老先生常念叨后继乏人,他们决心以实际行动做点儿事情。

2017年起,“弘扬国粹,文化传承”暑假培训班开学了,老师们义务教学,每期40天,收录8岁以上学员。开办两个班,小班8-11岁学《三字经》,大班为11岁以上,学习对联,练习毛笔字。招收学员以本村为主,周围侯村、河尔头也有,但教室小,没法更多招收。

在楹联书法课上,孩子们首先要会读、会背、会写传统经典诗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要自己撰联,自己书写。

国庆节前夕,在村委会隔壁一个安静的大院里,小径通幽,新植的几窝竹子已经成活,木槿花还在枝头。温顺老先生领笔者转悠。“莲池蛙戏水;柳岸燕归家”,“电扇驱暑热;火炉暖冬寒”——今年暑假里是第三期义务培训,写有对句的黑板还在墙角竖立。在楹联书法作品的展板上,有孩子们自己创作和书写的楹联,有老师的点评。

暑期班至今已培训近200人。闻喜诗联学会执行会长何沁学先生对此很是肯定:“寺底村无论黄发还是垂髫,都在学习中体会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孩子们在学习楹联书法和传统经典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了高雅的情趣。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太有必要了。”

“将楹联传统文化赋予浓厚的家国情怀,渗透在寺底村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手投足中,使之成为寺底村建设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看着寺底村一步步发展壮大,中国楹联学会顾问、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岳民立先生深有感触:“以楹联促村风,以楹联壮经济,以文化感化村民,坚定干部群众文化自信,这为寺底村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猜你喜欢
中堂楹联对联
文化认同的场所因素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巧出对联
隆回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乐享楹联文化大餐
楹联雅味
贴对联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图式初探
解缙二改对联
中堂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