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故居:论主题空间中的身份构建

2019-06-17 11:46雪梅LoredanaCesarino李婷霏邱海涛
华夏文化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江阴徐霞客游记

[意]雪梅(Loredana Cesarino) 李婷霏(译) 邱海涛(校)

【内容提要】《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是中国明代举足轻重的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出生于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他生前曾周游明朝大地,探幽寻秘,并于1641年(满清入关三年前)逝于江阴故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徐霞客故居在重建后对外开放,成为建立当地“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本文将利用文学旅游的理论框架,探讨徐霞客故居的建筑结构及其文化意义,试图了解徐霞客的地方和民族身份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如何在这个三维空间中进行协调的。本文还将论证徐霞客故居已经转型成为一个围绕着孝道与爱国主义精神搭建的文学旅游景点,并帮助当地政府在周边地区推广旅游业。同时,徐霞客故居还致力于在官方话语中推广与徐霞客相关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协调徐霞客在当地商品化与全国范围内圣人化之间的冲突。本文是基于作者在2017年和2018年于徐霞客故居的实地考察中收集的数据(两次考察均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赞助),以及对徐霞客故居负责人马莉女士和故居导游任敏霞女士的采访所写。两次考察均得到了江阴徐霞客研究会肖卫琴女士的协助。本文只涉及对徐霞客故居以及其对面的仰圣园——著名的徐霞客墓与晴山堂的所在地——的讨论,并不包含任何对附近徐霞客博览园的分析。一是因为该博览园的管理部门与故居不同,二是因为当时该博览园修缮在即,所以我在最后一次实地考察的时候无法入内参观。

一、引言

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离开江阴的祖屋,踏上了游历全国的漫长旅程。在这场历时近30年的旅行中,他最远曾到达明朝版图的南部及西南部地区,全程几乎都是在徒步旅行、跋山涉水,而伴他左右的只有一个顾姓仆人。在游记中,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按照时间顺序极为详尽地记叙了自己的这段旅程,兼顾主客观视角,三十年间几乎是日日记录。该游记日后以《徐霞客游记》(1776)为题出版。这本60万字的游记是明朝游记中当之无愧的巨作。它用精细的描写,优雅的辞藻和生动的笔触还原了明朝版图的地貌,甚至包含了最偏远的角落里那些无人问津的小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徐霞客游记》不仅提高了徐霞客在晚明文学领域的知名度,也使他成为了封建中国晚期最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之一。

徐霞客的名望、影响和著作已在中华文化中深根固柢。他的《徐霞客游记》被列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20本书”之一;他的等身雕像位列40尊“中华文化名人”肖像雕塑之中,和孔子、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人的雕像并肩陈列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其他纪念徐霞客的雕像、纪念馆和相关旅游项目散落在中国各地,这些地方大多数都是徐霞客曾经到访过的,并且可以在《徐霞客游记》中找到相关描述。

现如今,徐霞客在中国的名望可以与很多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比肩齐声,如郦道元(472-527)、郑和(1371-1433)等人,他们也都曾游山访水,遍揽四方;同时,人们也经常把徐霞客和意大利的马可·波罗(1254-1324)相提并论。由于他主要是徒步跋涉,平时又全靠僧侣、文人和官吏的接济来维持生活、旅行,因此徐霞客被认为是背包客的鼻祖。由于他的旅行所包含的节俭、激情、以及非凡的牺牲精神,徐霞客成为了中国人集体想象中完美旅行者的典范。他的旅行经历激励了很多的现代旅行者,他们怀揣着对《徐霞客游记》的热忱,一路追随着徐霞客的步伐,从江阴至云南,探寻书中提及之处,因而产生了一种“文化朝圣”的特别现象。

因为中国有关部门清楚地意识到徐霞客颇有名望,所以他们将他看作是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人物,并尊称他为“游圣”。从国家的层面来看,他被视为举足轻重的地理学家,因为早在二百年前他就对喀斯特地貌进行了第一次描述,这一描述要早过欧洲人,同时他还发现了长江的源头,为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此,毛泽东于1958年做出了如下评论:

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

在官方叙述和国民媒体中,徐霞客不仅被尊为中国最伟大的帝国探险者之一,而且还被当作学习的典范。他通常被塑造成一个对母亲敬爱有加的孝子形象,以及一个有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英雄,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祖国最偏远的疆域。在去往遥远云南的最后一段旅程中,他险些丧命。徐霞客的孝子形象和国民典范的形象在流行文化中通过纪录片、影视作品、动画片得以强化,学校的课本强调了他的教育意义,以强化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各种观众和读者对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若从国家层面来看,徐霞客因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勤写家书、侍母至孝、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而闻名;若从地方的角度出发,他已成为家乡的一张名片,成为江阴的伟人。徐霞客盘活了江阴的旅游资源,这里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与徐霞客和他的游记有关:徐霞客的雕塑遍布市内,公园、学校、酒店、饭店、当地医院以及有的公交车站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了强化地理位置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徐霞客故居于1985年被翻修,成为当地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转型成一种特殊的主题空间。

与本专辑其他几篇论文中所讨论的主题公园不同,徐霞客故居并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主题公园,即“有统一设定或理念的游乐园”(《韦氏高阶词典》,2016)。它更像是一个能让人和以前住在这里的历史人物产生情感联系的文化景点。

本文运用文化旅游业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徐霞客故居的建筑结构及其文化意义,试图了解徐霞客的地方和民族身份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如何在这个三维空间中进行协调的。我将论述徐霞客故居已经转型成为一个兼具文化、历史多重作用的景点:第一,它可以放大徐霞客在文化领域的名气,有利于促进江阴当地的文化遗产旅游业以及加强城市的文化身份;第二,以孝道和爱国这两个徐霞客兼具的品质为主题,徐霞客故居对强化核心价值观有益,因此可以使他在当地的形象商品化和在全国的形象圣人化之间得以平衡。

下文将探讨的问题包括:当地政府为了开发并推销徐霞客故居都使用了哪些策略?为使游客在景点中消费应如何构建徐霞客的形象并将其概念化?负责人想向游客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是如何呼应中央政府所提出的徐霞客形象的?

二、江阴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是坐落于江阴市徐霞客镇(旧称马镇镇)的一组建筑群,徐霞客镇是江苏一座美丽的水城。故居始建于明朝,起初有13排房子,每排有9个屋子,共有117间。1645年,在所谓的“江阴81天”期间,这座宅子曾作为反攻满人入侵的大本营,因此受损严重。1985年,这座宅子在中国共产党对江阴当地政府提供的经济支持下得以修复,成为文化遗产,并被改建成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如今,游客可以参观其中的三排共17间屋,这些屋子构成了环绕着一个小村庄的两翼。故居周围有两个大型公园:南侧主入口的对面是仰圣园,而东侧的徐霞客博览园年代较近,自2008年起向公众开放。

故居和仰圣园共占地大约1.3公顷,均受江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管辖。相比之下,博览园占地百余公顷,并受马镇政府监管。总的来说,整个徐霞客景区面积很大,游客若想游遍全程,至少需要花上二至四个小时。

徐霞客故居的游览路线由主入口处旁的一条直线小路开始,进而通往前两排房间,途经一个小庭院,到后院而终。接下来,游客们就可以走回主入口,跨过那条小巷,继续往南,前往景区内的仰圣园和晴山堂以及徐霞客墓参观。仰圣园很大,曾于2001年重建,采用了江阴地区在明朝时的建筑风格,因而重现古风原貌。园内,蜿蜒曲折的长廊交错相通,尽头便是从水里探出头来的小巧楼阁,每一座都与通往晴山堂和徐霞客墓的石桥相连。进入花园后,游客们眼前就会是优美的水边风景,视野的中心是一个湖,远处的清漪亭和胜水桥依稀可见。向左转,他们可以沿着250米长的徐霞客游记碑廊前行,那里有一百三十五块石板,刻录了132篇摘自游记的篇目。所有的石板都是根据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雕刻而成的。

沿着碑廊走,游客们会先后经过复廊、曲廊、景行厅、廊桥、南阳亭和碧云亭,最终到达晴山堂。1621至1622年间,晴山堂曾被徐霞客用来庆祝母亲八十大寿以及大病初愈。17世纪最原初的晴山堂矗立在徐霞客祖屋的西侧,但是在江阴反抗满人入侵的81天里被彻底焚毁了。1977年,当地政府于现如今的位置(故居的南侧)重建了晴山堂,并用年代可追溯至明朝的石板装饰晴山堂的左右两面墙。这些石板取自洪武三年至崇祯五年间江阴地区的84位学者手中,年代最近的一些还包括76块刻有徐霞客的先人和家人墓志铭、传记、序言和一些零散的记录等90篇文段的厚石板,这些也是明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在晴山堂后侧有一条通往徐霞客墓的小路,这条小路于1978年才被改建到如今的位置。整个区域占地754平方米,是依照徐氏宗谱中的一张古地图重建的。在墓前有一个1.2米高,40厘米宽的石碑,自上而下写着“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

三、为了旅游消费而在徐霞客景区内推广文学遗产

游客旅行一定是要消费的,他们消费的正是他们的目的地

徐霞客故居是江阴地区的主要旅游胜地。它是当地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被奉为一处文学景点。故居的文学重要性源自当地政府为它与它的前主人建立起来的特殊联系。Herbert有言:“文学场所从与作家的联系之中获得意义,吸引游客并成为文化遗产旅游业的标志性景点”。江阴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徐霞客在当地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感情吸引力和影响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力求把徐霞客故居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此,他们似乎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即“与作家相关联的场所所产生的吸引力通常可以促使读者们成为朝圣者,去参观作家的出生地,去探寻他童年的生活环境,去亲眼见一见诗歌或书籍的灵感来源,去墓前或是纪念碑前致敬”。在江阴,实体存在的故居与徐霞客的历史形象及文化领域的名气相联系,因而促使一种特殊的旅游业在当地发展起来。其与Watson所说的“文化旅游业”相类似。文化旅游业是一种通过旅行来补充阅读的文化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活跃的人不仅仅是游客,更是文学的消费者。大多数去徐霞客故居的游客都并非偶然为之,不管是对他作为历史人物的一面感兴趣,还是对他作为文学家的一面感兴趣,他们都是被对徐霞客真切的兴趣驱使着。正因如此,Herbert将文化旅者定义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旅行者,长久浸润在经典古籍中,并拥有足够的文化资本去欣赏与理解这种形式的文化遗产”——完美地符合徐霞客故居的目标游客及消费者人群。在江阴的这个案例中,是《徐霞客游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将读者群体转化成了游客和文化朝圣者。

除了传播徐霞客在文化领域的声誉之外,当地政府同江阴徐霞客研究会一道还实施了另一套策略来提升徐霞客故居及其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即通过打“地道”牌的手段将徐霞客商品化,并以此促使游客消费。

徐霞客故居位于江苏省的中心,想到达那里并不容易。中国的铁路现在还不能直达江阴,距离江阴最近的机场也要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为了到达徐霞客故居,游客们通常会先到无锡,从无锡乘私家车或是旅游巴士去往徐霞客镇。常见的旅行方案往往不包含徐霞客景区,即便景区秀丽宜人,但是没有足够多的娱乐设施,还是无法吸引游客。到达徐霞客镇后,游客由主路望去,通向徐霞客故居的蜿蜒小径的入口处是地标性建筑:霞客大酒店。虽然名为“酒店”,但霞客大酒店并不提供住宿服务,而是一个供游客品尝当地美食的三层饭店。这是景区附近唯一可供游客休息的地方,因为景区并没有咖啡厅、茶馆或者严格意义上的纪念品商店。很显然,徐霞客景区招揽游客的门路绝不会是地理位置的优势或娱乐性。因此,开发商和当地政府不能够基于这两点因素来做宣传。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他们决定打“地道”牌,总的来说,就是他们宣称景区和旅游体验都是高度还原的。这样说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即便仰圣园是新建的,故居里的房子和晴山堂也是重建的,但选址确确实实选的是明末的原址。总体来看,它很好地还原了老屋的氛围,因而成了徐霞客迷们心中值得一去的地方。这看起来已经很好了。Schouten有言,参观历史古迹的游客并非看重历史的准确性,他们更看重的是体验身处“切实的遗迹”中的感觉。由此看来,徐霞客故居才在宣传强调自己提供的正是这种体验。游客们参观作家故居通常都不是“偶然路过”(因为他们通常不会路过),而是因为他们被一种先导的意识、对徐霞客(“以及”/“或者”他的书)的了解和崇拜所驱使着:他们渴望去欣赏一处历史遗迹,渴望去感受它在情感上带来的召唤,并且被“暂时占据作者住所的渴望”或被“探寻作者身世的渴望”所驱使。被这样的渴望所驱使,中国各地的游客越来越愿意客服地理位置与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困难,长途跋涉去江阴“消费他们的目的地”。事实上,即便据我所知目前官方还没有给景区品牌进行任何招商,我仍然认为徐霞客的形象被用来宣传“江阴”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并以此招揽游客、吸引公共基金以及潜在投资。Killer将景区品牌宣传定义为一系列用于吸引游客到一个特定地点并“使人们意识到此地特殊意义或建立想要参观的关联,并借此搭建游地良好形象以吸引游客、招商引资”的策略,徐霞客之于江阴正是如此。

由于徐霞客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在情感上的召唤力,以及在中央政府官方言论中的相关性,地方政府成功地将他打造成了一个江阴名人形象,以呼吁人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并将景区描绘成一个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地方,即便位置偏远,也值得一看。既然这些都是景区品牌宣传的关键要素,也同时被定义为“用以管理地方形象的完备的框架结构”和创造“地域个性”的一种方式,因此我认为徐霞客被当地政府用作门面和招牌,成为江阴的标志吸引游客。

还存在其他事实可以支持徐霞客被用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这一假设:景区品牌宣传领域的理论家们认为“一个品牌若想成功立住,必须在它和消费者之间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在徐霞客的案例中,他之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毫无疑问地存在情感上的号召力,对那些来他的出生地参观的“消费者”来说尤甚。另外,由于“一个强有力的标志可以为身份认同提供连贯性与结构性,并且使它更容易获得认同和感召”,我同样也认为,徐霞客不仅有利于促进江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对创建当地身份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四、故居主题化

在当代社会“文化景点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意外,作者的生卒地,他们更是可以被创造、强化并推广的用于吸引游客的社会产物”(Herbert,2001,p.313)。与其他的文化景点相似,徐霞客故居也同样不可以仅仅被看作是一个中性的地方,它是一种社会建构,由其管理者带着明确的发展计划而建造开发的。管理者们经常试图描绘一个特定形象的设置并且用“当地的物理特点和一系列的技术”传达特定的信息,对于名胜古迹来说这是很常见的,这个景区似乎已经开发成如此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认为构建这个景区的叙事根基在于该叙事所围绕的对历史过去的怀旧感,以及对拥有较高教育意义的徐霞客的利用,整个景点的主题围绕着中国社会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展开:孝道与爱国。我在景区的这次考察展现出了这些贯穿整个行程的价值观,甚至游客们在进入屋内前就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了:在主入口外面,售票处右侧的位置,有两组不同的海报和标语欢迎着游客的到来。一组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另一组则宣传敬老爱老。后者旁边是彩色的新二十四孝图,两组海报连在一起,奠定了整个园内游览的基调。

迈入大门后,游客将会进入前排的房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印有徐霞客画像的木碑,画像下还有碑文“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开发商向游客传递的第一个关于徐霞客的信息是极为直接的——提醒游客他们正在走进一位“杰出”之人的私人居所,这位伟人曾兼具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作家的身份。入口处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标语,以及仅与徐霞客及其个人成就相关的木碑是两种不同的描述文字。值得注意的是游客们在两者之中如何自处。这只是景区中的一个例子。从室内到室外,从画像、标题再到影音资料,徐霞客都被作为孝子和伟人来宣传,他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牺牲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而伟大,他为自己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走过第一排房子,游客在第二排房子那里会看到另一块印有徐霞客生平的木碑,共计364字。概述了徐霞客生平的主要事迹,强调了他之所以会被怀念铭记的原因。这里的叙述同样十分直接:徐霞客在对学问的追求——而非对名利的追逐——的驱使下,踏遍整个明朝疆域,他克服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对明朝最偏远的角落的探寻上;他的《徐霞客游记》有益于中国地理科学知识的进步,因而徐霞客被奉为民族英雄。也因此,他现在被尊称为“旷世游圣”。博物馆开发商想向游客传达的这一信息在整个第二排房子中体现地淋漓尽致。那里,有两个电视屏播放着赞扬徐霞客爱国主义精神的纪录片,播放着他的《徐霞客游记》和他的冒险经历,以刺激游客购物消费。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左右两侧隔断上也有着繁体的木刻(每侧各两个,每个约2米高),重复叙述着徐霞客的品质——“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通常情况下,历史遗迹的管理人和开发商都会挑选出他们想要向游客传达的信息,而这里的这些木刻也确实对传达整个故居博物馆的主题起到了作用:徐霞客是一个用爱国主义写作的勤奋之人,有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并谨守至孝之道。这些正是这个景点想向游客传递的。

木刻之后是一张徐霞客游历全国的路线图,远至中国西南,即如今的贵州省和云南省。地图上在徐霞客家乡和《徐霞客游记》中提及的重要之处都用红色的小灯泡标记了出来。徐霞客在他的旅行日志中再现的路线已在地图中标出,其中,实线表示游记中有明确记载,而虚线则表示游记中有所记录,但并未明确指出所走路线。抬头看占据整幅墙面的巨型地图,便可知其路程之长,条件之艰,地点之偏,这些无不让游客感叹其壮观。真正看到整个路线图摆在眼前会使每一个观看的人都不禁把自己带入到徐霞客的视角中,去细细思量,在那样一个资源稀缺,条件艰苦的年代,这段行程的规模和路线的复杂意味着什么。通过这张地图,抽象的文字被转化成了实体空间,刺激游客们为之消费,并由此有所体悟。

结束了第一排房子的参观,游客们将移步崇礼堂。这是徐霞客先人们接待客人的地方。一走进屋里,游客们即刻便会意识到它有多种作用,其一便是还原明末寻常人家中的情形,也是向游客们展示徐霞客私人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就像Parker描述Elizabeth Gaskell(1810年-1865年)那样,参观一个作家的房子会使其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这正是崇礼堂的作用。除了能带给游客徐霞客的“居家一面”,崇礼堂也旨在通过时间表和家谱来巩固徐霞客和他出生地之间的联系。在四周的墙上,游客们可以看到徐霞客先人们的生活,他在旧时江阴的政治和社会成就,以及一张列出徐霞客一生中重要事迹的时间表。还有一张记录了徐霞客祖辈六代的系谱图,和房间的陈设一同再次强化了徐霞客和他的家族与这个地方的联系是何等的密切。在这里,那个开发商和管理者想要传递的信息似乎又一次变得清晰了:做一个真正的地方产品,极力地通过挖掘徐霞客这一形象的价值来促进江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是之前提到过的,此处又可得到广泛的证实。

为强化徐霞客和江阴地区的联系,崇礼堂中最后一件展品是一组描述了徐霞客人生中三件大事的垂直放置的展板:一是他在22岁(1607年)那年初游太湖;二是建造晴山堂,1621至22年间,他在那里为母亲祝八十大寿;三是他历时最长也最为重要的西南之行(1636-1640),并以他的归乡和1641年在故乡江阴的离世告终。这三个展板对强化开发商与管理者渴望塑造的徐霞客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即,他敢于冒险(年仅22岁便开始第一次旅行,并在西南游历了30年);他纵使离家多年仍恪守孝道(为母亲建了晴山堂);以及他眷恋故土,离乡三十载,最终还是落叶归根。

孝道这一贯穿了整个景区的主题随后在徐霞客故居的后院里又被重申了。那里,游客们可以在左侧发现一个小房子,里面是徐母的等身雕像,再现了徐母织布的情景,她的头侧向门口,目光与归乡的儿子相迎——屋内有一尊徐霞客的等身铜像,仿佛刚刚进门,正向母亲走去。屋外的一块木牌描绘了屋内的景象,提示着游客们徐霞客的确孝顺如此:无论他游走多远,他都会回到母亲的身旁,并会将旅途中所得的吃食、鲜花和一些稀罕玩意儿奉上。牌子上写着“每次徐霞客从远方回乡,脱下衣服,放下行李前,他总是会先问候母亲。这足可见他对母亲的爱与感恩”。这个牌子用意明确,旨在强化徐霞客孝子形象,他尊重母亲,在母亲生前总是赶回母亲身旁。

故居的主题是孝道和爱国主义,仰圣园和室外项目的主题亦是如此。进入仰圣园之前,游客们务必要穿过一个大厅,大厅的左墙上挂满了来自各个单位(当地政府、市政、学校、旅游部门等)的金属挂牌,以彰显该景点“文明单位”或“教育基地”的身份。其中,最有趣的是那些嘉奖该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又一次与之前所提到的爱国主义的主题相呼应。置身园内,除了那些石板和书法作品之外,游客们也可以欣赏晴山堂,那里还有一座徐母的等身像。与故居后院的那座不同,这一座描绘的是徐母微笑着望着蹲在自己脚边尚在幼年的徐霞客的样子。母亲握着着儿子的手,而儿子则看向母亲宠溺的脸。这座雕塑被起名为“徐母教子”,被明确地解读为爱国之情与孝道之意。徐霞客墓旁边的石板也表达了同样的含义,石板上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李先念在1985年写下的文字,“热爱祖国,现身科学,尊重实践”。这里是整个游览路线的最后一站,游客们因受到徐霞客召唤而增进了热爱祖国和恪守孝道的意识。

五、结语

“遗产遗址——包括文学遗产遗址——的管理者们都要打造一套特定的形象。遗址的实体属性,以及一系列可以用来传递信息的诠释性技巧都任他们摆布”。在本文分析的案例中,徐霞客故居及其周边区域的管理者和开发商,连同地方政府、国家政府一道,共同投入精力与资源致力于重建徐霞客故居并使之成为一处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也就是“留存至今的——并且为了造福后代的——有形的人工造物遗产以及承自前人的无形的群体或社会属性”。在此过程中,他们修复了这片景区,并为其赋予了围绕着“孝道与爱国”中国两大价值观的主题,同时还充分利用徐霞客在情感、文化、以及教育方面的影响激励游客按照这样的价值观为人处世。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景区的开发商们向游客传递信息所用的诠释性技巧并非只适用于江阴旅游区。恰恰相反,这种处理历史人物的方式在本文之前提到过的国家官方言论中也有所体现。徐霞客的形象和著作已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徐霞客游记》在中国读者中也非常受欢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很好的借用了徐霞客的人气来推广全国旅游业,并同时鼓励大家践行像爱国主义和孝道精神这样的重要国家价值观。徐霞客出现在小学课本中,同时也是各种卡通片、纪录片、电影的主角。写他的书籍成百上千,并且在国家媒体层面也出现了打造徐霞客形象以达成宣传目的的倾向。总而言之,景区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和国家对于徐霞客的看法是一致的,并且景区希望将徐霞客的形象打造成为老幼皆宜的学习典范。徐霞客的这种形象对于江阴的景区宣传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这也向我们传达了整个景区的布局规划,即将景区打造成为一处文学胜地以及一处围绕着孝道与爱国主题的遗产类景区,希望可以影响游客对于周边景区的理解和自身的旅游体验。在被赋予主题之后,徐霞客故居可以帮助塑造和定义江阴的地方身份认同,同时还能够协调徐霞客的地方和民族身份在地方商品化和国家圣人化之间的紧张关系。

附录:徐霞客故居(仰圣园)游览图

猜你喜欢
江阴徐霞客游记
江阴: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Right to Roam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徐霞客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