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读帖教学的实训策略

2019-06-17 07:49
江苏教育 2019年37期
关键词:读帖临帖点画

临帖是学习书法入门的钥匙。在临帖之余或临帖之前,读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古人强调:读帖要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再去临习。因此,在书法教学的初期,教师教授学生学会读帖显得至关重要。

一、精细化观察让学生读帖更深入

《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道出了观察能力在书法读帖训练中的重要性。在读帖观察的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字的整体风格、间架结构、笔画形态等方面入手,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1.用对比观察法了解字帖的整体风格。

初学阶段,学生在选帖时适合以正楷书体为主。以颜、柳、欧这三种字帖为例(见图1),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这三种字体一样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

(图1)

经过对比观察,师生可以总结出结论:颜体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柳体均衡瘦硬,骨力遒劲;欧体笔力稳健,严谨工整。了解这三种字体的整体风格,学生就会形成初步的印象,有效杜绝“写柳像颜”的现象。隶书亦如此:《曹全碑》的匀称严谨,《礼器碑》的疏朗飘逸,《张迁碑》的峻实稳重,等等。

2.用辅助观察法了解字体的间架结构。

辅助观察法是书法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在原碑原帖的基础上,后人采用了米字格、九宫格等来定位,这对学生观察字体结构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米字格中的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横画的长度、斜度,撇画的斜度和收笔位置等。有了米字格横竖斜线的有效辅助,学生很容易观察并得出结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人为地设一些点、线来辅助学生读帖。如“光”字所示(见图2),用辅助线分别标注了横的起点、撇的落脚点以及竖弯钩的位置,以此来定点定位。久而久之,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严谨的结构意识,为以后的“无辅助”书写打下扎实基础。

(图2)

3.用局部放大观察法了解字的笔画形态。

“眼未看清帖字的精微,手必然临不好其形神。”有了整体感知、结构意识之后,学生读帖还缺少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临写的字乍看很像,却经不起推敲。这就是没有把握藏在笔画中的细微变化。

在读帖临帖的教学中,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尝试: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某个字局部放大很多倍,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感知笔画的形态和行笔路线。

以颜体“旭”字为例(见图3),学生在临帖过程中,无一例外的将撇脚伸向左侧。经过局部放大后,能清晰地看出撇画的运笔过程,主体应该向左下运行,在结尾之处又略向正下行笔并收笔。学生观察清楚后,教师要适时提问:为什么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接着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写出来的“旭”字不会因为右边重而左边翘起,所谓“秤砣虽小,力压千斤”。

(图3)

二、研究性思考让学生读帖更有益

对学生而言,学书法是一个眼到、心到、手到的过程。研究性思考是学生发展到“心到”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动脑读帖的过程。在临帖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看一眼,写一笔,这并非正确的读帖方法,因为根本没做细致的分析思考,临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思考环节被忽略了。

在读帖临帖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让学生放下笔、静下心,对字帖中同一组笔画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发现差异,了解其形态的多种变化。以隶书《礼器碑》读帖为例,通过隶书的由来,学生知道了隶书用笔主要承袭篆法,与篆法不同之处在于起笔与收笔,蚕头燕尾是隶书笔画的标志性特征。因为读帖时缺乏思考,学生都会将蚕头燕尾写得千篇一律。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与学生开展了隶书笔画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细读《礼器碑》。学生终于发现了蚕头不单单是圆润的起笔,起笔可由下而上形成拱势,亦可自上下切,形成的轮廓线大多与相邻的笔画相齐。如“方、立、青、年”等字(见图4),蚕头的起笔均有不同的态势,与邻近的笔画形成了相互呼应。

配合高清大图的观察,学生很快掌握了蚕头起笔的特征,尝试运用到其他隶字的研究中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一反三,笔者让学生自主研究推敲燕尾和点画的写法(见图5)。

(图4)

(图5)

在隶书“点”画的写法上,学生也初步找到了一些规律:变化灵活,可直写、横写、斜写,甚至呈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隶书的点画显得更加浑厚,却不会“乱跑”,可谓不失严谨(见图6)。

《礼器碑》

(图6)

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在《频罗庵论书·与张芑堂论书》中指出:“帖教人看,不教人摹。”读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笔画到结构进行研究性思考,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逐步总结出“雁不双飞,蚕无二设”“断笔错位”等特征。通过对同一个字的楷书和隶书对比,学生不难看出隶书的结构组合灵活多变,在错位的同时做到了区域的限制,既富含变化又显得规整(见图7)。

(图7)

三、趣味性欣赏让学生读帖不枯燥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好来择帖,这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在读帖过程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欣赏暗示,让学生不至于沉浸在白纸黑字中而感到枯燥。

古书论中的“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就是古代书家读帖时的趣味性想象。所谓趣味性的欣赏暗示,就是学生在读帖时,教师要暗示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将静止的书法文字符号想象成有趣的动态图像,并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来感悟笔画或字的体势变化。

以《礼器碑》中“是”字为例(见图8)。在读帖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立了三问来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先问学生:“是”字中的“日、一、止”每个部件是怎样摆放的?经过观察,学生说出:“日”向下斜,横向上斜,“止”又后仰。再问:整个字稳不稳?学生根据视觉感知很快做出肯定的回答。教师范写(如人为修改图)与原帖进行比对,最后问:两个字的区别在哪?学生发现细小的区别在撇画中。最终得出结论:巧妙错位也能将字组合稳定;小小的撇画变动既支撑了字的稳定,又让整个字显得奔放,动感十足,像一个踢球的人……

(图8)

较之于学生一味地模仿,不思考不想象,导致陷于“依样画葫芦”的思维状态,使临帖显得呆板、乏味。教师引导学生这样读帖就显得有趣多了。

再看“季”字(见图9),奔放中又不失严谨。有的学生说像“双手叉腰的舞者”,有的学生说像“游动的美人鱼”,不论如何想象,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趣味性的读帖视角,对字体的体势有了更丰富的感悟。

(图9)

四、概括性记忆让学生读帖更有效

清代宋曹《书法约言》中云:“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背帖也就是读帖时对字帖的记忆。

1.基本笔画的特征记忆。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写的颜、柳、欧体的字,要能抓住各书家的风格特征,如果不能,其中原因应该是学生读帖时,对字体的笔画特征记忆不够。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基本笔画的对比区分,帮助学生概括记忆。

如图所示(见图10),看出了颜、柳、欧三种字体点画的区别:颜体点画浑厚,偏圆;柳体点画瘦劲,偏方;欧体点画劲挺,偏角状。由表及里,教师还需让学生了解不同点画是怎样运笔形成的。此外,再从横、竖、撇、捺、折、钩、挑一组组进行特征的区分记忆。经过系列整理后,学生就胸有成竹了。

(图10)

2.结构部件的拆解组合。

现在较多主张采用“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的背帖方法。也就是读帖时,将帖字的笔画和偏旁部首拆成零部件,熟悉了零部件后再组装成不同的字,甚至是字帖上没有的字,方便创作。同时,我们也要求学楷者熟读《楷书构字九十二法》,学隶者熟记《隶书结构四十法》,这样学生经过提炼概括记忆加之构字模式便可自发写出富有原帖风格特征的字。

读帖是一门学问。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做好读帖实训,因为读帖是临帖的基础,更贯穿于书法学习的整个过程。要引导学生精细化观察,发现古帖的精髓所在;要引导学生研究性思考,让读帖事半功倍;要引导学生趣味性欣赏,体验书法妙趣横生;更要引导学生概括性记忆,最终让学生锻炼出“慧眼”,凝聚成“慧心”。长此以往,学生的临帖之功也会日益精进。

猜你喜欢
读帖临帖点画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楷书点画使转的学问
学好书法,重在读帖和临帖
颜真卿楷书“点画”的教学课例
七绝·春雪
读帖: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先锋”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