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对韦应物的独特定位

2019-06-17 10:39
阴山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沈德潜五言韦应物

李 聪 聪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影响力较大的唐诗经典选本,其选诗的选录标准跳出唐人选唐诗不收李杜诗的窠臼,明确表明以李白、杜甫为宗。沈德潜将唐诗体裁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长律、五绝、七绝三体七类,并有选择的收入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其中,从选诗数量上看,《唐诗别裁集》选入唐代诗人作品的前五名分别是杜甫(255首)、李白(140首)、王维(104首)、韦应物(63首)、白居易(61首)。由选诗数量体现出沈德潜对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王维三人具有盛唐诗典范意义的认识,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唐诗人的独特成就。值得注意的是,沈德潜对韦应物的推崇以总的选诗数量而论,位居中唐诗人之冠,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成为沈德潜心目中的第四位唐诗大家;以横向维度观之,其地位也超越了同时期中诸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人。这一独特定位与沈德潜宗盛唐亦关注中唐的宏博视野以及评点时注重分体而论的诗学思想密切相关。

一、韦应物作为唐诗大家地位的随世浮沉

在沈德潜之前,韦应物的诗作整体上颇受好评。这一点前人多有谈论,现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唐人始关注其五言诗并评价其自成一家之体;宋元人眼中韦柳地位高低的争议及对其艺术风格、创作渊源进一步体认;明人辨体意识下的艺术技巧、创作渊源的争议。

韦应物的诗唐代影响并不广阔,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最先表达对韦应物的推崇,认为其诗体自成一家。如其曰: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後,然後人贵之。[1]1335

白居易的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对韦应物歌行体的评价及五言诗自成一家之体的认同;另一方面,结合世人推崇古人、疏忽今人的惯有心理模式,对韦应物在其生年声名不显、死后成名的事实做了简要阐释。再结合《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均无其人生平及其事的立传,总体观之,唐代人对韦应物的接受情况总体上是有限的。

到了宋元时期,苏轼对韦应物的人物品评最有代表性。他以其在宋代文坛的影响力再次将韦应物拉入公共视野之内,列其为李杜之后起诗人,承袭汉魏,与柳宗元并称韦柳。如其曰:“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癚泊,非余子所及也。”[2]3152苏轼第一次将韦柳并称,重新评价了韦应物古淡诗风在李杜之后的诗学地位。随后如诗论家吕本中、刘克庄等人亦是围绕苏轼的观点展开对韦应物的评价,概不赘述。元代时,倪瓒评韦应物曰:“韦柳冲淡萧散,皆得陶之旨趣,下此则王摩诘矣,何则?富丽穷苦之词易工,幽深闲远之语难造。”[3]614倪瓒认为韦应物的诗歌成就高于王维的看法,和宋人朱熹的观点有着承袭的关联。此外,他认为韦应物诗风效陶渊明之冲淡闲远,出语自然的评论是很有见地的,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人对韦应物诗歌风格的认识进一步细化。再如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上人》中提到:“时韦应物以古淡矫俗,公尝拟其格得数解为贽,韦心疑之,明日又录旧制以见,始被领略曰:‘人各有其长,盖自天分,子而为我失故步矣……’”[4]68由皎然对韦应物诗体的摹拟之难,可以旁观其诗体的独特成就。综而论之,元代人对韦应物的评论多沿袭宋人的观点,大体上以肯定韦应物诗歌成就为主。

到了明代,随着宗唐复古思潮的纷至沓来,明人对韦应物诗体风格、创作渊源、诗坛地位有了进一步清晰的体认,也反映出明人视域中的诗学观念与宗唐复古思潮的复杂关系。如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古诗,杜少陵后,汉、魏遗响绝矣,至献吉而始闢其源;韦苏州后,六朝遗响绝矣,至昌毂而始振其步。故谓杜少陵之后便有北地可也,谓韦之后便有迪功可也……韦左司大是六朝余韵,宋人目为流丽者得之。仪曹清峭有余,闲婉全乏,自是唐人古体。”[5]36-39胡应麟指出杜甫与韦应物五言古诗不同的渊源特点,并对韦应物诗风古朴与流丽兼收并蓄的导向作用极为认同。

明代后期,许学夷面对文坛中各种流派如前后七子、公安派及竟陵派的不同主张,折中诸说,在《诗源辨体》中形成一套自己的诗学理念。对韦应物也多有精炼独到的评价,如言: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6]239

东坡云:“柳子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其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由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东坡迁海外,惟以陶柳二集自随,是岂真知陶者哉!朱子初年五言古悉学苏州。[6]241

许学夷对宋人苏轼、朱熹关于韦柳地位孰高孰低的观点加以总结并重新评价,他从不同角度对韦柳二人给予较为客观中肯的定位,并认为韦应物是学习陶渊明诗歌的集大成者。

诚然,在沈德潜之前,对韦应物诗作的推崇与品评发轫于唐代的白居易,流衍于宋元时期,在明人的争论中对韦应物的诗体特点、艺术风格、创作渊源的体认更为明晰,这一曲折的历程与时代思潮密切相关,也为沈德潜定位韦应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沈德潜对韦应物名列唐诗大家第四位的典范性认识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曰:“是集以李、杜为宗,玄圃夜光,五湖原泉,汇集卷内,别于诸家选本。”[7]2可见,其选本视野宏阔,以李杜为宗。沈氏诗学理论的具体实践即是通过选诗数量来呈现的,如选杜甫诗歌以总量255独占鳌头,其次即以李白140首紧承其续。这些选诗数量透示出沈德潜的诗学倾向。现将《唐诗别裁集》选录五言古诗前十名诗人列举如下:

作者杜甫韦应物李白王维柳宗元储光羲孟浩然五古选录数量53(首)44(首)42(首)23(首)21(首)11(首)10(首)

由图可见,沈德潜择取五言古诗类,以选录杜甫53首位列第一,其次即韦应物44首位居第二,其地位甚至高于李白42首,王维23首,柳宗元21首,足见沈德潜对韦应物五言古诗的深切认同。上文已述及在不同时期,前人对韦应物的诗体特点、风格、创作渊源、成就的着墨评价。以五言古诗而论,历代名家对其评价较高,而沈德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对韦应物有了新的认定。具体表现在沈德潜首次将韦应物五言古诗类作品列居唐诗大家第二位的界定。这种界定体现出沈德潜对韦应物五言古诗的高度认可,尽管前人围绕韦应物这一体裁的评价也多有褒扬之辞,如朱熹认为韦应物五言古诗的成就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明代胡应麟认为韦应物的五言古诗有着古朴诗风的导向作用等,他们没有像沈德潜这样系统的将韦应物立足于唐代诗人群体这一大环境之下,整体相较而论。另外,分体来看,其五言古诗名列第二位也深刻影响着韦应物在《唐诗别裁集》中位列唐诗大家第四位的诗坛地位。纵向维度观之,沈德潜将韦应物置身于五言古诗这一体裁追源溯流的整个轨迹之中考察,并归纳出韦应物五言古诗的特点,根据选诗数量,将其列为这一诗体仅次于杜甫的重要大家。如其在凡例中对五言古诗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五言古诗发源于西京,流行于魏、晋,颓靡于梁、陈……过江以后,渊明诗胸次浩然,天真绝俗,当于语言意象之外求之。唐人祖述者,王右丞得其清腴,孟山人得其闲远,储太祝得其真朴,韦苏州得其冲和,柳柳州得其峻洁,气体风神,倏然埃壒之外。[7]2

沈氏阐明了五言古诗的发展演变轨迹,并指出唐人五言古诗是学陶渊明而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各具特点。而综合考察沈德潜所列唐人祖述者如王孟韦柳及储光羲诸人,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属于清新脱俗却意味无尽这类诗风,从选诗数量来看,韦应物的五言古诗选入数量远超这几位,代表了沈德潜心目中这一类诗风的最高成就。

从沈德潜对韦应物选诗的评点来看,他集中评述韦应物不同题材的诗体风格、笔法、字句赏析等。沈德潜对韦应物诗体风格的评点如《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8]452

末尾评点云:“韦诗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8]452这首描写闲居时农家生活的作品,沈德潜认为其诗平淡自然,如入化境的主体风格。除了这种通过整首诗对韦应物诗体风格的把握,沈德潜还对其某一类诗的选录进行点评,如其所选韦应物悼亡诗一类3首,评《出还》:

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评“因幼女之戏,而己之哀倍深。”)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评:“比安仁悼亡较真”)

这首诗是韦应物妻子去世之后所写,正如沈德潜所评,“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以乐景写哀情,以衬托其哀痛之深,所以呈现出沈评所言比潘岳的《悼亡诗》无矫饰、浑然天成、真切自然的艺术风格。

还有如沈德潜选录五绝以王维16首、李白5首、韦应物与柳宗元各4首、杜甫3首等,韦应物位列第三。他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言:“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纯是化机,不关人力。”沈氏亦指出韦应物五言绝句出语自然,诗风古淡的特点。

沈德潜对韦应物创作渊源的评点如《蓝岭精舍》曰:“人谓左司学陶,而风格时近小谢。”他明确指出韦应物诗体风格近似陶渊明和谢朓,有着平淡与流丽诗风兼收并蓄的特点。

此外,就韦应物五言古诗的笔法,沈德潜也多有评骘,如其评《初发扬子,寄元校书》:“写离情不可过于凄婉,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可见,沈德潜很是推崇韦应物此首诗中表现出的含蓄不尽,意味深长的笔法,这首诗作于韦应物于大历五年去洛阳赴任,与亲朋好友的离别之时,如其首句写“悽悽去亲爱,泛泛入烟雾。”[8]86离情与景结合,将古诗中常用双声叠韵的表达方式,运用“悽悽”和“泛泛”二词传达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

(2)运营管理方案。合理规划智慧物流园区产品功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好项目的运营维护工作,达到良好客户感知的关键。基于本项目平台建设、运营维护需求,制订项目公司在整个特许期内的连续运营方案。

总之,沈德潜通过对韦应物五言类诗歌分体而论、诗中附加评点的方式,系统地对其诗清新自然,平淡绮丽的风格、质朴真切的抒情方式、讲究含蓄意味的笔法进行梳理总结,从而确立了韦应物唐诗大家第四位的典范地位,立论客观精炼,具有总结意义。

三、沈德潜的补偏与具体实践

沈德潜对韦应物作为唐诗大家地位的高度认可,通过《唐诗别裁集》中对韦应物五言古诗的选诗数量位居第二、五言绝句位居第三的推崇可以知晓。就《唐诗别裁集》中所列诗人总的选诗数量来看,韦应物位居第四位。这一唐诗大家的定位是空前的。如果进一步思考沈德潜缘何作出这样的论断,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初盛中晚整个诗坛的发展情况,对前人选诗范畴狭隘的修正。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所言:

唐人选唐诗,多不及李杜。蜀韦毅《才调集》收李不收杜,宋姚铉《唐文粹》只收老杜莫相疑行、花卿歌等十篇,真不可解也。元杨伯谦《唐音》群推善本,亦不收李杜。明高廷礼《正声》收李杜浸广,而未极其盛。是集以李杜为宗,元圃夜光,五湖原泉,汇集卷内,别于诸家选本。

沈德潜注意到唐人选唐诗不收当代人的作品,宋元明时期选诗多有狭隘与局限的选诗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他有意识地将整个唐人唐诗作为择选的蓝本,关注有唐一代初盛中晚不同阶段诗坛的发展状况。根据韦应物独特的诗歌成就,将其列于中唐之冠,作为链接唐代诗风发展的重要一环,突破了明人复古倾向下的“诗必盛唐”的诗学观念。

另一个层面即五言古诗声韵的外在形式特征,如明代李东阳曰:

五、七言古诗仄韵者,上句末字类用平声。惟杜子美多用仄,如《玉华宫》《哀江头》诸作,概亦可见。其音调起伏顿挫,独为矫健,似别出一格。[9]16

李东阳所说杜甫的五七言古体运用仄韵,首句末字用平声韵的矫健特点,韦应物的五言古诗也有部分篇目同样如此,如许学夷《诗源辨体》中提到:“应物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6]243可见,五言古诗中仄声韵的实践,也是韦应物五言古诗高妙独特之处。沈德潜评韦应物《春游南亭》篇曰: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馀看柳重。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评曰:“人知作诗在句中炼字,而不知炼在韵脚。篇中‘拥’字、‘动’字、‘重’字,妙处全在韵脚也。他诗可以类推。”

沈德潜所谓的‘妙’处在于这些韵脚,上句“拥”字是平声韵,次句“动”则是仄声韵,声调的抑扬转合不仅使这首诗歌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而且是在汉魏古诗自由诗体的基础上加以细微改造。同样隶属此类的,还有其所选韦应物五言古诗《东郊》、《龙门游眺》等亦是仄声韵的例子。这些诗句通过声调的抑扬变化,今人吟咏出诗中含蓄蕴藉的无尽意味。那么,从声韵体制的特点来看,沈德潜选录五言古诗将韦应物列为仅次于杜甫的第二位唐诗大家,二者都有仄声韵的具体实践,这即是沈氏认为韦应物五言古诗可以接踵杜甫五言古诗的高妙之处。沈德潜从符合含蓄蕴藉的古人韵味出发,从艺术技巧层面品评韦应物五言古诗的独特所在。

此外,沈德潜选录五言古诗的标准也包含了自然平淡的审美理想。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沈德潜将唐人所作五言古诗追源溯流分为三个系统:其一,如曰:“陈伯玉力排俳优,直追曩哲,读感遇等章,何啻在黄初间也。张曲江、李供奉继起,风裁各异,原本阮公。”沈德潜认为陈子昂、张九龄、李白三人的五言古诗根源于阮籍。其二,上已述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储光羲等人的五言古诗效法陶渊明而来。其三,如其曰:

苏李十九首以后,五言所贵,大率优柔善入,婉而多讽。少陵材力标举,篇幅恢张,纵横挥霍,诗品又一变矣。要其为国爱君,感时忧乱,忧黎元,希稷卨,生平种种抱负,无不流露于楮墨中,诗之变,情之正者也。

杜甫的五言古诗继承了苏武、李陵还有《古诗十九首》雅正的诗学传统。从这三种系统延伸来看,沈德潜选录杜甫五言古诗数量及总量居全书之冠,可知他最为推崇的是雅正的诗学传统。其次即以陶渊明所代表的自然平淡、含蓄高妙的审美理想,而韦应物的五言古诗正是符合这种理想的范式的。如沈德潜评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曰:“真朴处最近陶公”,即指出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的近似之处。再如评《寄全椒山中道士》:“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这首诗历来被视为名篇,特别是末尾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出语天然,妙处横生,给人以无尽的余味。沈德潜的评点亦指出韦应物五言古诗如陶渊明诗歌所蕴含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风格特点。

综上所述,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对韦应物作为唐诗大家第四的典范地位的清晰界定,对其五言古诗成就仅次于杜甫名列第二的高度体认,是以宏观的视野纵观整个唐代初盛中晚不同时期的诗坛状况之后,对前人认知的总结。这种体认突破了明人“诗必盛唐”的诗学观念,也体现出沈德潜对中晚唐诗歌的关注、对前人诗歌选本选诗范畴狭隘的有意识匡正。总之,韦应物的五言诗在沈德潜心目中与自身雅正诗教观统摄下“格调论”相契合,故而,将其推崇到如此高的唐诗大家地位,从艺术形式层面进一步探究韦应物诗歌中所蕴含的化工之境及美的理想,对韦应物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沈德潜五言韦应物
有志无书五言联
沈德潜:人生七十才开始
夕次盱眙县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韦应物 淮上即事》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最高枪手的下场
勿忘推恩施惠
寄李儋元锡
一“抢”一“推”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