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所思

2019-06-21 01:47于易清
中国服饰 2019年6期
关键词:非遗服饰文化遗产

文|于易清

感受非遗色彩,领悟传承真谛。

自人类造物伊始,色彩就与艺术相伴相生。色彩是民间造物中的重要组成因素,色彩的运用受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既尊崇于传统“五色观”的精神内涵,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

绘就“五色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的中心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现下全球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服饰以及服饰的色彩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非遗的角度来说,服饰色彩的不断创新与时代发展的脚步密切相关。

用色彩来装饰自身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在东方,中国是运用色彩象征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各民族中坚持使用色彩象征最长的国家。

从古至今,很多艺术家、心理学家等专家学者对色彩进行了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源于对自然界的感知。

从我国的服装色彩上来讲,五行中的色彩象征关系把握是我国色彩象征长久存在的基本原因之一。

“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对朴素色彩的认识,被赋予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地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色彩的内涵不断被扩展。以我国的儒家、杂家等学派为典型代表,他们以五色为体系的传统色彩,形成了多元状态下的色彩互补。

人们的衣着颜色,与其生活的地理位置、气候等诸多方面有着紧密联系,通常白色代表为东方、蓝色代表为南方、黄色代表为西方、黑色代表为北方。

自从人类有了第一件特意着色的服饰开始,人们对色彩的审美就已经渗透其中了,并逐渐发展为对变化、对称、协调等方面的重视,孕育出美感以及多种形式的要素。

若去除服装色彩中存在的文化内涵,那些传统服装色彩以及相关纹样,仍可以成为独立的工艺品,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可见服饰的色彩应用足够撰写出民族悠久的历史,其中的色彩表达还能够将历史、现实及理想,有生命及无生命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居士“白衣裳”

服装色彩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其中隐含着传统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时服饰色彩也是性格中的表情,能够让我们通过服装的色彩判断他人的性格。喜欢素色衣着的人,性格内向、生活朴实;喜欢样式繁杂讲究色彩得人,做事果断,爱憎分明。

我国传统服饰色彩大多以艳丽为主,既饱和又鲜艳的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两级色成为主要基调。

纵观历史,中国每个朝代的服饰色彩都各具特色。商朝时期人们信奉于白色、周朝崇尚于红色、秦朝则热衷于黑色。当时服饰的颜色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同一个服饰的不同色彩变化能够清晰表现出当时的阶级礼制,色彩的明暗变化及颜色的搭配中都蕴含着一定的阶级观念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创新、时间的推移,从汉代以后,服装的色彩来源也不断扩大,颜料越来越丰富,据了解至清代就已经有上百种颜色应用到服装上。但从整体上来讲,虽经历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但我国传统色彩的基调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将其表现得更丰富化和系统化,布料的染色工艺也逐渐走向成熟。

非遗“飞起来”

当下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要对服装色彩文化层面的服饰色彩构成形式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借助传统服饰色彩的形式诠释当下的服饰色彩应用理念,追求高情感的服饰色彩。

在年初爆火的古装大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明兰与顾廷烨大婚当天,完美地演绎了“红男绿女”的造型。该剧以宋代为背景,新娘穿着绿色衣服,新郎则穿着一身红色衣服的婚礼服饰习俗沿袭了唐代。在唐代,绿色象征吉祥、生机盎然;红色,象征天地。

该剧一经播出后,众多明星在舞台及红毯上以“红配绿”的造型亮相。热烈的红色与悠然的绿色相互制衡,时髦的穿搭为粉丝们带来独特的新鲜感。

韩雪在湖南卫视春晚舞台上,以红色印花小礼服搭配绿色长手套造型亮相。张佳宁出席巴黎时装周KENZO秀场,演绎的也是“红配绿”。

其实红配绿的流行并不是由此部电视剧作品掀起的热潮。早在2013年6月,北京798的AAW画廊就举办了国内最具颠覆能量的艺术展——“红配绿”。

该展览以矛盾的创作风格、独特的市场定位与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探索“红配绿”在所有人类文化形态中的可能性。现场展出了“红配绿”主题艺术作品,引发了艺术界、文化界等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大多数观众表示可以接受“红配绿”,艺术没有矛盾,就没有张力。

“红配绿”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服装设计中使用和谐有度的红绿配色,已成为时尚趋势。

思考并探索我国传统服饰色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有着积极作用,传统服饰色彩的良好继承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推崇,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传统服饰色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非遗“飞向”全世界。

猜你喜欢
非遗服饰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动物“闯”入服饰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Tough Nut to Crack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