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庞鹤教授辨治筋瘤的用药规律

2019-06-26 08:15刘亚莉李友山刘凤桐黄天一杜玉青王爱娜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乳香白芍葛根

刘亚莉,李友山,刘凤桐,陈 蕾,黄天一,杜玉青,王爱娜

筋瘤是周围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臁疮。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下肢静脉曲张,在全球范围内,40~80岁人群中的患者约有33亿人[1]。《外科正宗》谓:“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治当清肝解郁,养血舒筋,清肝芦荟丸是也”[2]。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手术治疗。针对静脉曲张初期、不适症状明显以及手术有排斥意向的患者,中医药在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过程中,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庞鹤教授(195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师承刘渡舟、苏宝刚等名老中医,长期从事中医外科周围血管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内科杂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尤其是在筋瘤的治疗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见解与治疗理念。本文研究庞鹤教授治疗筋瘤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搜集与筛选 搜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5年12月—2018年6月就诊于庞鹤教授门诊患者的处方,筛选出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主要诊断、经过治疗后反馈症状有好转的处方515张。

1.2 软件支持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1.3 药品录入与核对 将已筛选出的处方方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创建处方数据库。由两人轮流负责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1.4 数据分析 通过软件中的“方剂分析”,获得药物用药频次、药物关联规则、药对的规律。

2 结果

2.1 单味药使用频次 出现频次在50次以上(含50次)的药物有37味,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10味药物为黄芪、当归、川芎、赤芍、地龙、桂枝、丹参、三七、土鳖虫、水蛭,出现频次均在350次以上。出现频次在110次以上的药物还有鸡血藤、茯苓、生薏米、苍术、白芍、桑寄生、伸筋草。见表1。

表1 药物出现频次≥50次的药物

2.2 药物配伍间关联度分析 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得到关联系数≥0.03的药物组合44对。其中关联系数最高的5对为“白芍—乳香”、“白芍—葛根”、“乳香—葛根”、“川芎—地骨皮”、“川芎—浮小麦”。见表2。

表2 联系数≥0.03的药物组合(保留3位小数)

2.3 层次聚类 点击药物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得出药物关联分析8组。见表3。新方组合4组。见表4。

表3 关联分析关联性较大的药物组合

表4 新方组合

3 讨论

3.1 中药治疗背景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病,可由长久的站立、遗传等各种原因引起,从而引起了下肢静脉曲张畸形、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样改变、慢性溃疡等[3]。下肢静脉曲张会导致下肢沉、胀、酸、麻等各种各样不适的症状,长时间站立时尤为明显。在现代研究中,下肢静脉曲张形成的影响因素有站立时下肢静脉压增大,以及逆向血流引起静脉瓣窦氧分压下降, 造成缺氧,内皮细胞损伤、血液中的红、白细胞、血小板聚集释放的炎症介质等一系列的反应,多种因素累积起来,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这些因素加速了静脉曲张的发展[4]。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对于病情的好转或控制发展抱有很强的期望。故就诊于庞鹤教授门诊的患者,大部分具有良好依从性,能积极配合治疗。我们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庞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5年12月—2018年6月门诊病历中有正面反馈的处方进行统计。应用数据挖掘系统是数据和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一个前沿学科,通常又称为数据中的知识发现,是自动或方便地提取潜在信息库或数据流中代表知识的过程[5]。得出相关结果,拓宽临床治疗与用药的思路,为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更高水平的指导。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多为手术等外科方法干预,主要方法有高位结扎加剥脱、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单纯缝扎法、激光疗法、静脉内血管硬化术、静脉腔内微光射频闭合术等,对于没有手术指标及无手术意愿的患者,庞鹤教授应用中药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其潜遣方用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2 益气活血法为基础 庞鹤教授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病机认识,可以概括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瘀于脉内;气虚则水气不行,水气凝聚成湿。瘀血与湿互结于脉内,更阻碍气机,如此循环,日愈严重。故庞教授在下肢静脉曲张的用药中,以益气活血药为主,其中用药频次最多的10味中药是黄芪、当归、川芎、赤芍、地龙、桂枝、丹参、三七、土鳖虫、水蛭。方剂多取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取其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桂枝,取其通痹止痛的功用;再加丹参取其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用;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还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土鳖虫破血逐瘀;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以上常用药物的组合,体现出庞鹤教授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则,即益气活血法。对于下肢疾病的治疗常选黄芪,取其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托法补法并用,补而不滞。黄芪在补气之外具有升阳之功效,补气力量彪悍,善充沛宗气,还可四散达表,内守兼顾外走。下肢静脉曲张应用黄芪益气效果理想 。

3.3 整体兼顾,随症加减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各类兼证,也有相应的兼顾治疗。例如最常出现的药物有着茯苓、生薏米、苍术以寄化湿之用;对于下肢的拘挛、麻木,可用白芍、伸筋草、木瓜;对于下肢疼痛兼顾有腰椎疾病加重疼痛的可加用独活、葛根、羌活。关联系数较高的药物组合,前五组为“白芍—乳香”“白芍—葛根”“乳香—葛根”“川芎—地骨皮”“川芎—浮小麦”,体现出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中,同时兼顾着其他症状如汗出、皮肤瘙痒等症状的治疗。表中可见8组关联性较大的组合:(1)黄芩—生地黄—防风;(2)桑寄生—独活—路路通;(3)独活—苏木—路路通;(4)猪苓—泽泻—茯苓;(5)生地黄—防风—丹参;(6)桑寄生-乳香-没药;(7)苏木-路路通-泽泻;(8)白豆蔻-藿香-陈皮-滑石。同时亦可寻到,对于主要疾病与兼发症状同时治疗的踪迹。通过软件计算,可得出4组新方组合:(1)黄芩-生地黄-防风-丹参;(2)桑寄生-独活-路路通-乳香-没药;(3)独活-苏木-路路通-泽泻;(4)猪苓-泽泻-茯苓-白豆蔻-藿香-陈皮-滑石。得到的4组新处方还需得到临床疗效研究、实验室研究进一步验证效果。对于药物的应用,还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常有祛暑之药物,冬季常有散寒之药物。

本文所有病例均来源于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庞鹤教授门诊,样本量规模相对较小,具有缺陷。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对地域、年龄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其中差异,以得到更准确的病因病机,以便辨证地治疗。

猜你喜欢
乳香白芍葛根
乳香“至粘难研”传统炮制对策比较研究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芍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经常饮酒者喝葛根陈皮茶
葛根药膳用处多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乳香,阿拉伯人抗疫的“白色黄金”
乳香如何跃升“国民香料”
白芍粳米粥 缓解颈椎不适
葛根妈妈和她的雁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