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之道:论郝玉青《射雕英雄传》英译中删减的“合规性”

2019-07-02 08:20戴若愚陈林
外国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金庸语料译文

戴若愚 陈林

(西南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0 引言

2018年2月22日,面向大众阅读市场的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正式推出了《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射雕》)英译版的第一卷《英雄诞生》(AHeroBorn)。译者为郝玉青(Anna Holmwood)。出版后,译作不仅受到华语世界的关注,在英国也取得不错反响,在欧美市场的影响力呈现出日趋扩大的趋势,有力推动了金庸武侠江湖走向世界。

Frisch (2018)在著名美国杂志《纽约客》上发表的书评中积极评价了郝译《射雕》的翻译质量,称“郝玉青不仅翻译出了小说中复杂的历史名词、华丽的武打动作和叙事情节,还保留了金庸的叙事神韵,值得称赞”。英国权威媒体《卫报》称赞译文十分“生动” (Theroux, 2018)。 读者评价方面,截至2018年10月10日,在全球著名读者网站Goodreads上(Net 1),郝译《射雕》获得了4.16分的综合评分(满分5分),其中80%的读者都给出了4分以上的评价。在著名电商平台亚马逊英国网站上(Net 2),74%的读者给出了4分以上的评价。

作品影响方面,郝译《射雕》也为“射雕三部曲”的后续英译创造了良好开端。该译本不仅将于2019年推出美国版;西班牙、德国、芬兰、巴西、葡萄牙等国的出版商还相继买下版权,计划将其译入其他语言。对比已有的金庸小说英译本和郝译《射雕》在Goodreads上的读者数据,便可发现郝译《射雕》取得的成绩。

可见,综合评分上,郝译《射雕》仅次于公认语言水平最高的《鹿鼎记》英译本,高于《雪山飞狐》和《书剑恩仇录》英译本。评价数量上,《鹿鼎记》英译本评分虽高,读者评价数却最少,略显“曲高和寡”。郝译《射雕》出版仅八个月,读者评价数已突破300,说明受欢迎程度已有较大飞跃。可以预见,随着时间推移,郝译《射雕》的影响力还将持续增加,郝译《射雕》真正拉开了金庸武侠小说走入西方大众读者市场的帷幕。

通过阅读郝译《射雕》,读者不仅接触到与西方“骑士”相通的中国“武侠”文化,还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衣食住行、儒道释等基本概念,以及更深层次的中国价值观。以英语为载体,西方读者通过武侠小说塑造的文化意象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总体上,郝译《射雕》获得了较好的读者接受,可被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正面案例,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通过制作、分析原作和译作的中英双语语料,笔者发现郝译《射雕》采用了大量删减的方式向西方读者译介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武侠小说,经删减、改写后的英语译本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是成功的译作,值得借鉴。本文拟从删减的策略、原因和效果等方面分析郝译《射雕》深受好评的缘由所在,探讨该译本满足了哪些翻译“合规性”要求。

1 郝译《射雕》的删减化改写特征

郝译《射雕》的中文底本为《射雕英雄传》世纪新修版,具体内容主要为金庸原书前九回的内容。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郝译《射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忠实”,而是存在大量删减。考虑到金庸武侠小说英译在内地的研究中存在 “从研究方法上看,语料和译例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研究多规定性,未能就某一方面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作全面、系统的描述性研究”的不足(吴诤 等,2014),为了描写性地探究郝译《射雕》的改写策略,笔者对郝译《射雕》进行了全文范围的梳理,并将原文(207608个汉字)和译文(124 269个单词)分拆对齐,制作了包含7 371条句段的双语平行语料。

在《射雕》原文中,中文长句往往包含多个用逗号分隔的短句。由于语言差异,译入英文后,经常出现一个中文语句对应多个英语语句的情况。因此,对平行语料进行句段对齐时,主要以英语语句的完整性为准,匹配中文意义上基本一致的单位,对中文语句进行分拆。换言之,对齐的双语平行语料中,中文句段可能以逗号或句号结尾,而英语句段则以句号或问号等结尾。示例见表2。

表2 《射雕》双语平行语料选例 1

在双语平行语料的基础上,笔者对比了中英句段的差异,找出了译文中删减的内容。确定删减内容的标准为,如果该内容从中文原文中删除之后,中文原文与英语译文仍可在意义上高度对应,则视为删减内容。以上述对齐句段为例,删减标记见表3。

表3 《射雕》双语平行语料选例 2

在句段3731中,即便原文中删除 “眼见那黑雕难逃性命”,中英文仍可高度对应,因此可将其视为删减内容。

在长度上,删减内容可分为长句删减、短句删减和词语删减。长句删减即为完整语句的删减。短句删减指删减了以逗号分隔的短句。词语删减指的是短句中词语或修饰成分的删减。三种长度的删减中,短句删减最多(2 748处),词语删减次之(759处),长句删减最少(425处)。示例见表4。

表4 《射雕》双语平行语料选例 3

经过标记,郝译《射雕》中共有2 381个句段存在删减,删减的中文总计36 386字,占总字数的17.53%。将译文删减整理分析后,笔者发现,除语法层面的必要删减和语义重复内容的删减外,郝译《射雕》对原文的删减可分为三类:历史文化类删减、场景细节类删减和人物主观感受类删减。由于单个句段中可能存在多处同类删减,或多处不同类型的删减,且各处删减在长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为便于计算,删减内容的统计以句段为单位。即,如果一个句段出现超过一处特定类型的删减,则按一次特定类型删减统计。全书主要删减情况统计见表5。

表5 郝译《射雕》删减内容数量明细表

2 郝译本的删减类型

2.1 历史文化类删减

历史文化类删减指的是对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删减,其中历史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故事背景下的宋金交战的历史信息。此类删减主要集中于前两回,多涉及大段文字删减(见表6)。

表6 《射雕》双语平行语料选例 4

而文化相关信息则以中国古代文化习俗相关内容为主。

中国历史文化意象贯穿了金庸作品的始终,构成超高的中国文化密度。此处所指的中国文化密度,笔者定义为中国特有文化内涵、内容在文本中的占比。这种文化内容很难量化,但读者确实能够感受到它们在文本中的客观存在以及存在的密度,是通过语言传递、隐喻的多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聚合体。阅读文本时,读者会根据文化密度的主观体验进行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中,可简单将其理解为文本中中国文化元素的多少。与《三体》等成功译介至海外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不同,《射雕》含有大量中国历史文化元素,中国读者对此津津乐道,赞誉有加,而在英语读者看来,就成了很难跨越的文化壁垒。过高的文化密度,会阻滞英语读者理解文本,成为作品译介与海外传播的挑战。

总体而言,文化文学类作品的翻译策略,无外乎有两种倾向:保证基本易读性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文化意象,或保留基本文化意象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易读性。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就是第一种倾向的代表。在评述其翻译原则时,霍克斯(1973: 46)在《红楼梦》英译的前言中写道,自己“唯一的原则就是翻译一切”。作为大卫·霍克斯的得意门生,以及《红楼梦》的合作译者,闵福德也基本传承了霍克斯的翻译理念。虽然闵福德翻译的《鹿鼎记》在语言上广受好评,但其翻译策略却受到了批评。Barbara Koh(1998)就指出了《鹿鼎记》翻译策略中的问题,认为单是译本正文前那长达十几页的有关人名、地名、武功和年代纪事的专用名词表就已令英文读者眼花缭乱。

郝译《射雕》无疑体现了第二种倾向,为靠近读者而降低了中国文化密度。例如,在第一回中,译文删减的中国历史文化信息就多达2 208个汉字,有关秦桧和岳飞的历史背景介绍几乎全部删除。若采用闵福德的处理方式,用大量专用名词解释各种人名、地名、历史事件,那么在主线剧情开始前,缺乏耐心的读者就可能会失去阅读兴趣。此类内容删减后,主线情节提前呈现在读者眼前,降低了译文的“上手”难度,可更快地抓住读者眼球。

与删减相对,郝译中保留的中国文化意向也值得关注。事实上,译文保留了相当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诸如“斤”“里”等中国度量单位,以及“江湖”“轻功”“师傅”等武侠文化负载词,译文均直接采用了拼音。诸如“地下九泉”等中国文化概念,也采用了直译。此外,武侠文化中特有的招式名称,也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例如,“怀中抱月”被译为“Embracing the Moon”。而对于“荆轲”“武侠”等历史人物及文化概念,正文后还花了三页篇幅进行解释。

译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元素总体上采取了“删长留短”的方法来降低中国文化密度,其标准则是历史文化信息与主线剧情的紧密程度。换言之,对于篇幅较短的历史文化内容,例如词汇层面的文化负载词,郝译《射雕》多选择保留。而对篇幅较长的历史文化信息,特别是历史事件和人物信息,则多选择删减或部分删减。由于大多数历史文化信息与主线情节的关系并不紧密,删除之后,不但不会影响读者对剧情的理解,反而加快了故事节奏,降低了阅读难度。

2.2 场景细节类删减

场景细节信息指的是各类场景中的细节描写,主要包括动作、声音和表情描写,多发生于武打场景中,其中动作描写删减最多。示例见表7。

表7 《射雕》双语平行语料选例 5

作为金庸武侠小说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射雕》的武打场景描写有着强烈的既视感。在金庸的笔下,比武的一招一式都展示在读者眼前,仿佛电影的慢镜头,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观赏性。但对英语读者而言,大量的动作描写却是一种挑战。Koh(1998)就指出,《鹿鼎记》英译版中有关武打厮杀的描述颇多,英文读者看多了也会厌烦。肖强(2011)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英语读者对武术打斗的重视相对较弱。因此,中国读者所津津乐道的招式动作描写,由于文化差异,并不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反而是一种审美障碍。

在语言层面,金庸的“半文白”式语言风格避免了“太现代化的词语”,以及“太新文艺腔的、类似外国语文法的句子” (金庸,1994,1999), 导致原文和英文存在较大语言差异。描写武打动作时,一个中文语句常包含数个短句,并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刘颖等(2014)对金庸小说进行计量风格学研究后发现,金庸小说中动词的高频率使用,正是金庸在武打场景描写方面着墨较多,一五一十地将功夫展现出来的表现。然而,对小说情节而言,这些动作描写却并不重要。如果“忠实”直译所有动作描写,反而会在译文中产生冗长的武打段落,拖累叙事节奏。事实上,即使郝译《射雕》已对动作细节做出大量删减,仍有英语读者抱怨动作描述太多。有读者(Net 3)便在Goodreads上评论称“当武打场面太多时,我会跳过几页”。

郝玉青(Net 4)本人在访谈中也提到,由于金庸使用古典白话文进行写作,与英语的差异过大,她认为不可能有英语译文能传达出原文的感觉。她还提到,翻译金庸作品最困难的部分就是武打动作场景的处理,而挑战就在于如何避免这部分内容拖慢叙事节奏,从而保持原文武打场景的节奏和张力。在她看来,翻译中最重要的不是“保留全部的事实和细节”,而是用英语重建“作品的精神、节奏和张力”。可见,郝玉青认为,对于大众读者而言,叙事节奏与张力更为重要,如果细节信息拖慢了叙事节奏,影响了文本的可读性,则应删除。

2.3 人物主观感受类删减

人物主观感受的信息主要包括人物心理描写及视觉信息,其删减以心理描写为主。这里的心理描写不仅包含具体的心理活动,还包括了人物的情绪反应,示例见表8。

以句段3148为例,译文删减了两种主观感受信息。“见妻子扶住大树”是人物的视觉感受,而“心下焦急,只盼尽快料理了敌人,好去相救妻子”则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原文里,“扶住大树”在前文已有提及,而“心下焦急”“只盼尽快料理了敌人”等内容,实际上也能从上下文中推断出来。因此,一定程度上,这些信息是“不言自明”的。而在中文行文中,这种对“不言自明”信息的强调相当常见。通过原文中对陈玄风主观感受的强调,有效营造出了他救妻心切的紧迫感,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不同的是,英文忌讳冗余,较少强调“不言自明”的信息。因此,译文中删减了这些内容,用“But Chen could tell it was bad”这样的描述营造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感受陈玄风的“心下焦急”。这种精简,是对小说的“瘦身”——如果译者认为信息对剧情并不重要,则应删去,从而让剧情更得以突显。

表8 《射雕》双语平行语料选例6

“瘦身”的译法往往招致批评,因为冗余的评判标准非常主观。在句段4 755中,几乎所有读者都可从上下文中推断出“母亲不肯开门”的信息,因此该处删减较易让人接受。但是,在句段2 234中,博尔术的内心活动对剧情发展虽无影响,但删减后确实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有理由感到可惜。但是,对于消遣性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这种为凸显叙事节奏而丢弃部分细节的做法相当有效。因为消遣性阅读的目的就是精彩的故事,对情节本身的把握才是核心。

3 郝译《射雕》体现的“合规性”

根据图里的规范理论,规范是“将某一社群所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如对或错、适当或不当——转换为适当而且适用于特定情况的行为指示”(Toury,1995:55)。规范是一般公认的行为模式,本质上略带规约性。图里认为,基本的初始规范决定了译者所做的总体选择:充分的翻译或可接受的翻译。而操作规范影响了译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内容,这包括了译文完整性和译文语言材料的选择。郝玉青的英译就是遵守翻译规范,使其译本为西方读者接受的一个典型样本。

在出版业中,特别是以大众读者为目标客户的通俗读物出版业中,必然把读者的审美期待放在首位,因为它决定了出版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能否取得商业成功。而有经验的出版社编辑人员和译者,则是目的语读者的代理人。他们为了满足读者期待而决定翻译策略。因此,通过研究郝译《射雕》的翻译策略,即可大致了解当前英国出版业对于英语读者期待的总体把握,这对于中国武侠经典“走出去”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根据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所占的位置,决定了翻译策略。而在文学的多元系统之中,翻译文学通常处于次要位置,译者往往倾向沿用目标文化中现有的模型,产出“不充分”的译作(Even-Zohar, 1990)。这符合当前中国文学译介至英语世界的现实情况。而在初始规范下,郝译《射雕》属于可接受的翻译,即译文应服从目标语文化规范。换言之,郝译《射雕》需要满足翻译的“合规性”要求。

郝玉青(Net 4)在谈及中国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说:金庸作品的内涵有多个层面,表层为故事本身,深层则包括中国历史文化的多种内涵。译者不可能将所有层面的内涵全部提供给读者,否则读者会感到阅读负担过大。而通过表层的阅读,读者仍可获得真实的文本体验和阅读快感。通过阅读,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后,会自发地继续阅读其他中国文化相关的文本,当他们再次阅读金庸作品时,便会触及更深层的内涵。这也是让西方读者接受中国文学的最佳解决之道。

上面这段话解释了郝玉青作为译者对中国武侠经典英译“合规性”的看法。通过对郝译《射雕》文本分析,笔者把这种“合规性”总结为三点:(1)语言地道规范;(2)文化密度控制适度;(3)叙事节奏紧凑有力。郝译《射雕》的删减情况,几乎均可归为这三类。历史文化类删减主要满足了文化密度的“合规性”要求;场景细节类删减主要满足了叙事节奏的“合规性”要求;而人物主观感受类删减则主要满足了语言地道的“合规性”要求。归根结底,所有删减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阅读快感。

金庸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数十年经久不衰,关键就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快感。怎样将这种阅读快感移植到其他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郝译《射雕》的例子来看,对目的语文化规范的满足,对移植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语言、文化和叙事上,中国武侠经典往往与西方文学相距甚远,一字不落地“直译”,企图让西方读者主动贴近原文,恐怕是一厢情愿,难以取得好的译介效果。要拉近这段距离,多半还是要舍掉些东西,为读者省些力气。但要如何平衡其中的取舍,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方有答案。

4 结语

郝译《射雕》拉开了金庸武侠小说进入英语大众市场的帷幕,出版至今,评价良好。郝玉青大量删减的策略,表面上有悖于忠实原文的传统翻译观,实质上赢得了读者,取得广泛影响。这种翻译策略降低了历史文化意象形成的门槛,减小了英译本中的中国文化密度,舒缓了对阅读的阻滞,满足了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郝译《射雕》并非完美,还存在若干讹误、不准确等瑕疵,但从接受情况来看,可说是瑕不掩瑜。其所体现的针对大众读者的翻译“合规性”,对于中国武侠经典“走出去”提供了有价值的样本。对“合规性”要求的满足提高了郝译《射雕》的接受度,这种正面的读者接受,又会推动更多读者阅读译本,进而接受译作中保留的中国文化元素,甚至还可能让读者自主地阅读更多中国文学作品。因而,满足翻译的 “合规性”要求,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金庸语料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二) 左右开弓似射雕
译文摘要
It Was Nice Getting to Know You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的财富江湖
I Lik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