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抗战歌曲的创作

2019-07-06 02:36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抗战浙江创作

杨 晨

抗日救亡的歌曲, 作为当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重要的民众动员工具, 被社会各界广泛采用、 接受, 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都非常活跃。

“九一八事变” 之后, 以萧友梅、 黄自为代表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师生们率先开始了抗战歌曲的创作, 这其中, 代表作有黄自的《抗敌歌》、 吴伯超的《 “五三” 国耻歌》, 以及刘雪庵的《长城谣》等。 与此同时,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音乐家们也在电影、 戏剧等多个领域内创作了许多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抗战歌曲和抒情歌曲, 代表作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吕骥的《新编“九一八” 小调》、 孙慎的《救亡进行曲》、 张曙的《壮丁上前线》、 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任光的《渔光曲》 以及麦新的《大刀进行曲》 等。 这些早期的抗战歌曲对全国抗战时期歌咏运动的开展以及抗战歌曲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七七事变” 爆发后, 我国群众性的救亡歌咏运动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浙江的群众歌咏也在这股热潮中得到迅速成长, 各类歌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投入到抗战歌曲的创作中。同时, 上海的沦陷迫使许多知名的文艺界人士和抗日救亡歌咏团体来到浙江, 他们带来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抗战歌曲, 还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 在这两股创作力量的努力下, 浙江抗战歌曲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这一时期, 浙江进步文化发行事业的兴盛, 使得许多抗战歌曲的曲谱有幸得以保存, 成了我们当前研究这些抗战歌曲的重要依据。 据统计, 抗战时期浙江一共出版了二十余部抗战歌曲集, 这些歌曲集除了收录了当时全国流行的抗战歌曲外, 还收录了许多由浙江本地音乐家创作的抗战歌曲。 随着歌曲集的传播,这些抗战歌曲, 不仅在浙江省内得到广泛传唱, 在东南各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笔者将这些抗战歌曲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 力图通过对其创作人群及其创作特点的分析, 呈现对该时期浙江抗战歌曲的整体创作面貌作出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 浙江抗战歌曲的创作群体分析

浙江抗战歌曲的创作由当地教育界、 进步文化团体, 以及根据地的部队官兵等群体共同组成。 他们通过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的创作表达了广大民众迫切抗战的愿望和必胜的决心, 他们在抗战期间的创作, 对浙江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以及抗战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 当地教育界的创作

学校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 爱国师生通过演唱抗战歌曲、 张贴墙报和标语等方式进行抗日宣传, 爱国的音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除了在课堂上教唱抗战歌曲之外, 还在课余时间组织歌咏队、 演剧队, 并积极进行抗战歌曲的创作。 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主要有省立临时联合中学高中部的阙仲瑶、 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初中部的俞绂棠、 温州联中的邹伯宗、 衢州中学的孙杏叔、 瑞安中学的侯家声、 温岭中学的林超夏、 瓯海中学的谢印心等。

阙仲瑶(1903—1974), 浙江丽水人, 毕业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系, 抗战期间, 先后在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 省立温州中学、 省立临时联合中学、 省立处州中学等校任教。 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 并于1939 年2 月—1941 年3 月期间, 先后编著了《抗战歌曲选》 (一、 二、 三集), 主要代表作有《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 《奋起, 工农商学兵!》 《杀敌歌》 等, 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 陈雪伟在《忆浙东第二临时中学》 一文中提到: “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唱的最多的是抗日的歌曲……丽水县碧湖人阙仲瑶的《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 也在同学中流行……这首歌是大家最爱唱的一首, 同学们个个心潮澎湃, 热情奔放。”[1]这首《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 表达了革命青年钢铁般的意志和战胜一切、誓为革命牺牲的坚定决心。 整首歌曲气势雄壮, 情绪热烈, 其中休止符和切音节奏的巧妙运用, 使得整首歌曲演唱起来格外的铿锵有力。

俞绂棠(1914—1992), 浙江新昌人, 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1937 年6 月起, 先后在嘉兴中学、 省立临时联合中学、 金华中学、 碧湖联中、 回浦中学任教。 抗战期间, 俞绂棠积极创作抗战歌曲, 并于1940 年与阙仲瑶共同编著歌曲集《抗战歌曲选》 (第三集)。 他创作的抗战歌曲有许多收录在由他编著的《抗战歌曲选》 (第三集) 中, 主要代表作有《齐赴沙场》、 《等待我们的明天》、 《战地之歌》 (二部合唱)、 《伟大的祖国》 (四部合唱) 等。 除了以上抗战歌曲外, 俞绂棠还为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创作了校歌,这首校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校长唐世芳在《抗日战争初期在碧湖的省立联初》 一文中提到:“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 鼓舞学生的斗志, 抗战时期更为重要。 当时的音乐老师为俞绂棠及阙仲瑶, 他们注意教音乐理论, 更着重教当时流行的抗战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等, 此外还就我作的联初校歌、 明戈级级歌、 曙光级级歌新作谱教学生唱。 这两首歌词作于‘九一八’ 沈阳事变以后, 主题都是抗日, 与抗战时期所作的几首, 精神颇为吻合, 所以略加修改或完全沿用, 仍与时代合拍。 两位音乐教师也乐于采用。 现虽时逾半世纪, 许多同学还记得。”[2]另一位联初教师朱宗尧在《唐世芳校长和浙江省立联初》 一文中也提到: “校歌通篇激励人心, 催人奋进, 确切地反映了当时情景, 既亲切而又响亮, 至今还脍炙人口。 这歌词便是唐校长在百忙中亲自谱写的, 并由音乐教师俞绂棠作曲。”[3]俞绂棠在创作中把西方作曲技法与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巧妙结合, 体现了学堂乐歌式的“中西合璧” 的音乐风格。

邹伯宗(1915—2007), 浙江衢州人, 抗战期间曾就读于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创办的立信会计学校音乐班。 “八一三” 淞沪抗战爆发后, 邹伯宗离开上海回到浙江, 经金华辗转来到温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在金华期间他参加抗日青年组织“新生救亡团”, 推进了金华的歌咏运动。 1938 年9 月, 他来到温州, 先后担任永嘉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宣传队副队长、 浙江省音协永嘉分会理事长以及永嘉、 联立、 景贤、 瑞安、 平阳等中学音乐老师。 任教期间, 他编写音乐教材, 并进行抗战歌曲的收集、 整理和创作工作。 抗战时期,邹伯宗共收集了3000 多首抗战歌曲, 并参与了10 余册抗战歌集的编著工作, 其中1939 年出版《抗战歌咏集》, 是温州首批铅印歌曲集, 后于1940 年10 月与胡今虚、 陈沙蒂一起编著了《民族歌声》, 1941 年7 月编《抗建新歌》 (共四集) 等, 这些歌曲集对浙江歌咏运动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是浙江抗战歌曲研究的重要依据。

孙杏叔, 浙江杭州人, 抗战期间在衢州中学任音乐教师, 他十分擅长写作, 1938 年1 月至1939 年3月短短一年的时间内, 孙杏叔就创作了20 多首抗日歌曲。 其抗战歌曲主要有发表于《抗战歌声》 第三集的《把握住最后的胜利》、 发表于《抗战歌曲选》 第一集的《游击队进行曲》、 发表于《歌林》 初集的《咬紧牙关》 以及抒情爱国歌曲《杜鹃曲》 《梦江南》 等。 孙杏叔的抗战歌曲大都由自己作词作曲, 歌曲的旋律与歌词结合得十分紧密, 歌曲中常常出现的三连音、 休止符、 连音线都与歌词中的句逗息息相关,使人们在演唱时气口自然, 情感的抒发更为顺畅。

侯家声(1916—1988), 浙江平湖人, 福建音专肄业。 抗战初期, 他先是工作于遂昌民众剧场、 青田民众教育馆, 1940 年9 月起, 先后在瑞安中学和云和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师。 在浙南抗日救亡运动中, 他与陈麟章合编出版抗战歌曲集《吼声集》, 其抗战歌曲主要有纪念“四一九” 的抗战歌曲《四月风》, 为马骅作曲谱写了一首爱国抒情歌曲《恋歌》, 以及发表于《抗战歌声》 第三集的《剧团前奏曲》 等。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悲愤激昂的《四月风》, 该曲成了抗战期间瑞安中学音乐课堂中必唱的一首歌, 在瑞安县城也广为流传。 2005 年8 月, 《温州日报》 刊登了《一首抗战歌萦绕心头64 年, 老人寻找当年词曲作者》 的文章, 报道了平阳县的一位75 岁的老人杨乃杲64 年来念念不忘这首抗战歌曲《四月风》[4]。 侯家声的创作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吸收当地民歌的精华, 使其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林超夏(1914—1977), 浙江台州人, 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1937 年7 月起先后在温岭中学、 浙西天目山游击区昌化中学、 浙西第二临时中学、 温岭师范学校、 永嘉县温州中学、 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任音乐教师, 1945 年重返上海。 抗战期间, 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7 年10 月加入温岭县青年战时服务团, 负责明戈剧社, 成为“青战团” 的中坚力量。 1939 年创作的抗战民歌《海岸的哨兵》, 响遍浙江金华等地和东南各省。 《海岸的哨兵》 分别运用了3/4 拍、 2/4 拍、 4/4 拍的连续变换来描写不同的场景, 同时还多次使用衬词“喔” “呼” 来模仿海浪声和风声, 形象而生动的创作手法使其歌曲脱颖而出, 深受大家欢迎。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音乐教师的创作歌曲曲谱未能发表, 但我们也能在一些文史资料中略知一二。 如景宁简易师范讲习所的音乐老师王豁所创作的具有抗战意义的校歌, 给当时的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梅林在《景宁简易师范讲习所的诞生、 成长和作用》 一文中提及: “新思想、 新风尚, 弥漫课堂内外。 怀白老师作词, 王豁老师谱曲, 有心做了景宁简易师范讲习所校歌: ‘我们是青年, 我们有力量, 我们要掀起抗日救亡的巨浪! 胜利的曙光, 我们要让它照遍这寂寞的山乡!’ 气贯斗牛, 咆哮雷动。”[5]瓯海中学音乐教师谢印心创作的作品收录于中学音乐教材《浙江潮》 之中。 1941 年1 月, 他的作品在欧江小学通过歌曲联唱的方式进行演出。 联立中学体育教师王丛柏因此从联唱中选出20 余首抗战歌曲串成故事, 并塑造人物配以舞蹈, 编成抗战歌舞剧《最后胜利》, 大获成功。

教育界创作群体是浙江抗战歌曲的中坚力量, 他们大都受过专业的音乐学习, 能够结合先进的西方作曲技法来进行创作, 因此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并且, 他们的创作对象主要是人民群众和爱国师生, 因此他们的创作除了具有抗战宣传的功能以外, 还具有民众教育的意义。

2. 进步文化团体的创作

抗战爆发后, 抗日救亡的浪潮风起云涌, 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各进步文化团体纷纷建立, 这些进步文化团体由中共地下党员、 爱国知识青年、 进步学生以及支持抗战的各界人士共同组成, 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 为了吸引民众加入, 他们会创作一些与团队宣传和人民实际生活有关的抗战歌曲, 如为进步文化团体所创作的团歌、 队歌、 校歌, 以及专为妇女、 儿童创作的歌曲等, 创作目的明确, 创作对象清晰。 但由于一些创作者并未受过专业的音乐学习, 因而利用已有的歌曲曲调或当地的民歌小调, 配以新词是最为常见的创作形式。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孙慎、 朱绛、 王粲、 陈子鸣等。

孙慎, 著名的作曲家、 音乐活动家, 浙江镇海人。 1935 年, 他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与吕冀、 周钢鸣等人一起在上海从事群众救亡歌咏活动。 他创作的《救亡进行曲》 在抗战初期唱遍大江南北, 也是抗战时期浙江传唱度较高的几首抗战歌曲之一。 1937 年11 月到1938 年4 月间, 孙慎与麦新、 吉联抗一起跟随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团的民众剧团和民众歌咏团, 从上海来到浙江的嘉兴、 杭州、 江山、 金华等地进行抗战宣传。 半年多的时间里, 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 1937 年在嘉兴创作了《战地服务队队歌》, 1938 年在金华创作了《春耕歌》 《反侵略歌》 《自卫队歌》 《打铁歌》 以及《钱亦石先生挽歌》 等。 其中《战地服务队队歌》 的歌词由队长钱亦石所撰写, 表达了全体同志抗战到底的决心, 另外几首抗战歌曲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抗战生活, 把“春耕” “打铁” “自卫队” 作为主题进行创作, 并把抗战内容融入其中, 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这些歌曲短小精悍, 全部采用了“起承转合” 的四句体结构, 曲调朗朗上口, 非常适合人民群众的演唱。

朱绛, 浙江宁波人, 早年就读于江苏省教育学院, 1937 年底到达丽水。 1938 年, 他参加浙江旅沪同乡回乡服务团和浙江省文化界抗敌协会期成会, 开办歌咏班, 教唱抗战歌曲, 在这期间, 他编著了歌曲集《抗战歌声》, 收录了许多朱绛本人创作的抗战歌曲, 其中歌词的创作有《保卫大浙江》 (贵畹兰曲)、 《今年是收复失地年》 (周巍峙曲)、 《救亡歌》 (聂耳曲)、 《无产者之歌》 (周巍峙曲)、 《来, 我们少年》(周巍峙曲)、 《难民歌》 (丁珰曲)、 《打杀汉奸》 (江定仙曲) 等; 根据民歌小调填词的有《老太婆救国歌》 (梨膏糖调)、 《抗战四季调》 (四季调)、 《打东洋》 (凤阳花鼓调)、 《当兵好》 (锄头歌)、 《欢送壮丁出征》 (打倒列强调) 等; 作词作曲的有《抗战到底歌》 《儿童抗战歌》 《保育儿童歌》 等。 其中歌曲《保卫大浙江》 在当时最为流行, 这首歌曲创作于1938 年2 月, 是为“浙江旅沪同乡回乡服务团” 所创作的团歌, 这首歌曲定稿之后, 很快就在全省流传开来, 激励了一批批青年人走向抗日的战场。 朱绛最擅长的是抗战歌曲的歌词创作, 尤其是为民歌小调填词。 他所填之词与曲调配合完美, 作品《打东洋》 (凤阳花鼓调) 堪称典范。 “凤阳花鼓调” 中原本的歌词为“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朱绛抓住了原来歌词对仗的特点将其改编成“你拿刀, 我拿枪, 拿刀拿枪一起打东洋”。 朱绛创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 改编后的歌词内容虽然与之前完全不同, 但却依然能够保持原本小调的风味。

1937 年8 月, 浙江省抗敌后援会流动剧团在杭州成立, 9 月, 省抗敌后援会流动剧团来到诸暨、 丽水、 龙泉一带进行抗日救亡的活动。 剧团的团员们根据抗战发展和当时当地群众的需要, 自编歌曲和剧本, 步行深入浙西、 浙东的各个农村中去演出。 团员黄粲为流动剧团创作了《流动剧团前奏曲》, 为下乡演出而创作了《乡村进行曲》 等。 昌化县妇女会在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针对妇女解放的歌曲, 如《昌化妇女解放歌》 《中国的女青年》 《岛石妇女解放歌》 等, 其中由陈子鸣所创作的《岛石妇女解放歌》 在昌化境内极为流行, 至今有些老人还能够背出部分歌词: “挣脱那无形的锁链, 走出厨房家庭, 走出田庄课堂, 男人们能干的, 我们也能干。”[6]

云和战时政工队创作的《云和政工队队歌》, 其歌词是: “我们是铁似的一群, 从工作中学习, 在战斗中成长, 走遍了脊梁与山谷, 从城市到乡村, 要推动时代的巨轮, 向民族解放的路上前进”[7], 这首队歌展现了政工队积极抗战的革命风貌。 龙泉战时政治工作队不仅有自己的队歌, 还根据当地的民歌曲调填词创作了《送郎去当兵》 《高粱叶子青又青》 等抗战歌曲, 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

进步文化团体的创作面对的是所有普通的群众, 其创作更关注于群众的抗战需求, 常常为特定人群或事件而创作, 因此他们的创作更具有针对性。

3. 抗日根据地的创作

抗战期间, 共产党先后在浙东、 浙南、 浙西开辟了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演唱抗战歌曲是根据地最常见的文艺活动。 根据地抗战歌曲的创作一方面是为了党的政治宣传, 借助抗战歌曲发动群众投入到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另一方面是促进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 在战争间隙, 通过演唱抗战歌曲对战士进行政治文化教育, 激发部队抗战觉悟, 同时也丰富部队的战时生活。

根据地的部队官兵常根据实际战斗和部队生活而进行创作。 如义乌八大队在几次胜仗之后, 编出了“八大队的战歌” 《莲塘潘战歌》 和《钓鱼战歌》; 浙东三五支队战士们在战斗后编写的《墨城坞战歌》;浙东游击纵队在攻克梁弄的战斗结束后, 由战士戈杨、 张大鹏创作的反映梁弄战斗的歌曲《梁弄战斗歌》;新四军浙东纵队海防大队一中队政治指导员严洪珠在六里堰战斗的庆捷大会上当场谱写《六里堰战斗》等。 有一些抗战歌曲是歌颂部队官兵不畏牺牲、 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的, 如《星光映着杭州湾》 描写了浙东抗日武装冲过敌人封锁线、 挺进杭州湾、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举; 《钢铁的纵队》 显示了浙东抗日武装的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打通浙东浙西》 则显示了敌后武装部队勇挑历史重任、解放沦陷区劳苦人民的坚强的决心。

在这些歌曲中, 有很多并非是新的创作, 而是根据现有的曲调, 改编了歌词。 如浙东游击纵队曾演唱一首叫做《送公粮》 的歌曲, 歌词中“小车子噜噜响, 老百姓送公粮” 原是描写苏北地区“推小车” 的生活场景, 而浙东地区则是习惯“挑扁担”, 因此, 部队官兵把歌词变为了“扁担弯谷满筐, 老百姓送公粮”, 改过的歌词极符合当地的民情, 大家都觉得有亲切感, 也就更愿意演唱。

抗日根据地的创作更多来源抗战的生活, 这是由于创作者本身就是战士, 部队的生活给予了他们汲取不尽的创作源泉。 他们的创作更具战斗性和革命性。

总的来说, 浙江抗战歌曲的创作群体是庞大的。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他们的创作能力、 创作内容、 创作对象, 以及创作风格各不相同, 所有人的创作共同构成了浙江抗战歌曲丰富多样的面貌。

二、 浙江抗战歌曲的创作特点

从以上各类创作群体创作的抗战歌曲中我们可以发现, 这些创作都具有相同的时代特征, 其创作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紧扣着人民大众所关心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关注于人民大众的迫切需要, 表达了人民大众抗战救国的呼声和决心。 大多数作曲家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以实际的抗战生活作为素材, 采用了具有典型民族化的音乐形式和音乐语言。

1. 浅显易懂的歌词

歌词是传达歌曲内容的重要通道。 创作人民大众听得懂的歌词, 是抗战歌曲创作的内在要求。 浅显易懂的歌词成为浙江抗战歌曲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浙江省第二保育院院歌的歌词这样写道: “我们离开了爸爸, 我们离开了妈妈, 我们失去了土地, 我们没有了老家。 我们的大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 我们要打倒它。 打倒它, 我们才能够回到老家; 打倒它, 才能够看见爸爸妈妈; 打倒它, 才能够建立新中华。”[8]歌词以孩子的口吻, 写出了痛失双亲和家园的孩子们的心声, 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民族仇恨和爱国情怀。

歌曲《寒衣劝募曲》 是军官教导总队的荒途、 周凯为了给前方将士募寒衣而创作的, 全曲分为“天冷了, 我们想到谁” “慷慨一点吧” “为了拯救苦难的同胞” “为了战士打胜仗” 四个部分, 歌曲中直白的歌词给民众讲述了募寒衣的原因和道理, 鼓励“有良心的人们, 为了救苦救难, 多捐一点, 请多多捐一点; 爱国家的人们, 为了战士打胜仗, 多捐一点, 请多多捐一点; 为了救苦救难, 多捐一点, 请多多捐一点”。 这首声情并茂的歌曲在许多“募寒衣” 的活动中都有演唱, 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 简单明快的曲调

简单明快的曲调能够提高民众学唱抗战歌曲的积极性, 树立他们学唱的信心。 浙江抗战歌曲的曲调结构主要有分节歌和通谱体两种, 旋法上主要采用重复、 模进等旋律发展手法, 节拍以2/4 拍和4/4 拍为主, 节奏以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居多。

如阙仲瑶创作的《奋起, 工农商学兵!》, 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单声部歌曲。 从谱例1 中我们可以看出, 歌曲的曲式结构为变体分节歌, 四个部分ABA1C均为等长的对称性乐句。 方整性的结构和对称性的乐句, 符合人们前后呼应的心理预期, 便于人们的学唱和记忆。

在旋法方面, 歌曲的第一部分A 和第三部分A1采用了模进的旋律发展手法, 第二部分B 和第四部分C 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旋律发展手法。 这两类旋律发展手法都较好地保持了乐句结构上的方整性和旋律节奏的稳定性。 同时, 在模进和重复中旋律音高有规律的变化, 有力地推动了歌曲的发展, 这样的旋法安排有助于演唱者对歌曲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把握。 另外, 这首歌曲旋律线条以音阶式和辅助音式的进行为主, 平稳的旋律进行使得民众易于掌握。

在节拍方面, 这首歌曲的第1 小节和第3 小节为2/4 拍, 第2 小节和第4 小节为4/4 拍。 这种频繁转换节拍的情况在一般的歌曲写作中是较为少见的, 而在这首歌曲中, 作曲家通过2/4 拍与4/4 拍的节拍转换形成了一短一长两个断句, 分别对应了“起来” 和“工农商学兵”。 这样的安排既保持了节拍重音与歌词中句逗的一致性, 又表达出希望民众“起来” 抗战的迫切心情。 节拍的转换使演唱像说话一样自然。

谱例1:

3. 根据已有曲调进行填词改编

根据已有曲调进行填词改编是浙江抗战歌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作形式, 它是被誉为“旧瓶装新酒”[9]式的创作。 改编的曲调中, 有的是已创作的歌曲, 有的是传统的民歌、 小调, 其中改编后者的情况更为多见。

如富阳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将抗战的政治内容与县情实际结合, 把《长城谣》 的歌词做了修改, 填上富阳内容的词, 改编为《富阳谣》, 歌词表达了富阳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抗战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成为那时富阳最流行的抗日歌曲之一。

对传统民歌、 小调进行填词改编的歌曲代表有朱绛的《打东洋》 (凤阳花鼓调)、 洞头中仑小学老师改编的《抗日民歌》[10]等。 其中《抗日民歌》 是由传统曲调《雪梅调》 改编而来。 下列谱例将《雪梅调—雪梅思君》[11]和《抗日民歌》 的旋律进行了比对。

谱例2:

从谱例2 中我们发现两首歌曲旋律音的相似度很高, 这些相同的旋律骨干音证明了《抗日民歌》 确由《雪梅调—雪梅思君》 改编而来, 谱例中不同的旋律音是创作者对原曲调进行的改编和加花变奏。

类似于这样改编的抗战歌曲还有很多。 流行于黄岩地区的歌曲《劝同胞》 (梳妆台调), 陈怀白根据云和一带流行的《送哥去当兵》 小调填词的《 “二五” 减租歌》, 镇海龙山民众抗日救亡团的金讯改编的《救亡小调》, 其中《救亡小调》[12]中的十首歌曲分别对应的小调是《唱春调》 (十二月花名)、 《醒醒吧》(马灯调)、 《杀尽汉奸》 (四季调)、 《一致打东洋》 (五更调)、 《游击神圣》 (五更相思调)、 《最后胜利属我们》 (无锡景)、 《故乡泪》 (哭七七调)、 《难民十叹》 (仿蒋老五)、 《送郎到前线》 (梳妆台调)、《女人也要救国》 (四季调) 等。

4. 运用民间音乐的创作手法

浙江抗战歌曲中常常见到采用民间音乐的创作手法进行的创作, 这些创作手法包括“鱼咬尾” “换头合尾” 等。

如浙西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歌曲《张家姑娘》[13], 其调式为徵调式, 旋法上采用了“鱼咬尾” 的民间音乐创作手法。 谱例3 中, 第一乐句“张家姑娘要陪送呀” 的结束音在d1, 第二乐句“爹娘送她一个大马桶” 开始于d1。 第三乐句“马桶漆得红又红呀” 还是结束在d1, 第四乐句“马桶盖, 裹的铜, 马桶箍的铜, 喂呀呀得儿喂” 又从d1开始。 第一乐句的结束音与第二乐句的起始音与第三乐句的结束音与第四乐句的起始音之间都是相同的音高d1, 这就形成了“鱼咬尾” 的创作手法。

谱例3:

5. 采用本地方言的演唱

采用当地的方言来创作抗战歌曲, 是浙江歌咏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 浙江的方言属于吴语语系,其语音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许多浙江本地民众在生活中并不常说普通话, 因此, 在教唱抗战歌曲时, 语音成为了抗战歌曲传播的重要障碍。 而采用地方方言创作的抗战歌曲, 在民众的接受度和传唱度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一些创作者便采用方言来进行创作。 如侯家声采用遂昌方言创作的一支《早起歌》,政工队、 民教馆、 民众剧场及县政府一部分人, 每天早晨六点集合在街上, 用遂昌话边走边唱, 来唤起民众早起, 在当时起到不小的反响。 歌词是这样的: “起来, 起来, 快起来! 已经六点钟了, 鸡在叫, 天也晓, 穿好了衣裳, 来到操场上, 啦啦喉咙, 练练身体, 跑, 跑, 跑, 跳, 跳, 跳, 大家起得早, 大家身体好。”[14]又如洞头中仑小学的老师采用当地闽南方言改编的独幕演唱剧《抗日民歌》, 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综合以上分析, 浙江抗战歌曲整体上呈现出了“大众化、 民族化” 的创作特点。 首先, 他们的创作是始终围绕着人民大众的创作, 因此, “大众化” 不仅是创作的特点也是创作的基本原则; 其次, 对深受浙江民间音乐滋养的人民大众来说, 其“民族化” 的音乐需求是深入骨血的, 虽然许多作曲家采用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来进行创作, 但民间音乐的渗透使得“民族化” 的创作成为抗战歌曲创作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

三、 结 语

浙江的抗战歌曲反映了当时浙江人民矢志抗战的精神风貌, 是二十世纪浙江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在社会各阶层全面铺开的真实写照。 通过对这些抗战歌曲的歌词、 曲调、 形式、 创作手法以及演唱语言等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大众化、 民族化” 是浙江抗战歌曲创作的最主要特点。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抗战歌曲的创作不只是作曲家的行为, 广大爱国师生、 文艺工作者、 部队官兵等有志之士都积极参与到抗战歌曲创作中, 这一方面反映了大众歌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文化产品, 在凝聚社会共识、 动员社会力量方面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 对当代音乐创作者自觉强化自身创作的社会责任感、 使命感有重要启示; 另外一方面, 通过这些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创作者与人民大众、 与传统文化、 与时代之间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这中间畅达贯通的气脉, 使得创作的作品能抵达人民内心, 激发共鸣, 催动人民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地抵抗侵略, 这对我们在新时代环境下开展文艺创作工作同样有巨大的历史借鉴作用, 创作者只有真正意识到创作活动秉承的时代使命, 才能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体现中华文化精神、 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思想性、 艺术性、 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抗战浙江创作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创作随笔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