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文分析及议论文写作启示

2019-07-08 06:47朱彦彬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议论文文体文章

朱彦彬

在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中,以论述类文章成文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通过高考信息的反馈,大多数所谓的“议论文”,基本上都是引用了议论文的格式,是一种形式上的议论文:叙述不清,论证不明,文章枯燥空洞。而最大的问题是思想不够深刻,仅仅在常识常理上滑行,没有深入论证;论证方法单一,以例代议现象严重,缺少缜密的推理、逻辑论证。

笔者通过对苏南某四星级普通高中实际作文教学过程的观察,40多堂作文课的旁听,以及整个备课组12位教师对将近2400多篇学生作文的阅览、整理、分类的统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和教师写作教学的课堂亟待改进。现根据该校高三学生2016年三次大市期末考试作文成绩情况进行分析。

一、作文成绩分析

表1 议论类文体均分成绩变化及所占比例

月份总篇数议论类文体篇数议论类文体均分(满分70分)其他文体均分(满分70分)议论类文体所占比例

一月份统考78954345.0145.6758.8%

三月份统考79050045.7346.1365.3%

四月份统考80149945.6346.262.3%

表2 议论类文体二、三、四、五类卷占总数比例变化

二类卷三类卷四类卷五类卷(不及格)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最高最低

一月份101.2%688.6%42754%384.8%5528

三月份151.8%708.8%40551%101.2%5734

四月份192.3%769.4%39950%50.6%5830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该校学生以议论文成文连续三次接近甚至超过60%。这些议论类文章的三次平均成绩起伏也不大。说明一方面学生偏爱议论类文体,但是把握该文体的能力不强,成绩在复习阶段的进步不明显。大多属于四类。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经过半年的复习,二、三类卷数量有小幅提升,但四类卷数量仍然占比最多,超过总数的50%。说明大部分议论文刚刚达标,且提高困难。虽然五类卷的数目有所降低,但即使经过两年半的高中作文训练,学生作文成绩提高仍任重道远。如何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需要教师多分析、多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写作习惯,积极鼓励。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要点,对写作感兴趣才是写作的出发点。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写作需要灵感也需要真情实感,对作文成绩进行分析能得出结论:学生的文章总是统一习惯、统一格式,难取得好的成绩,提高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众不同,不能每个学生都写得差不多,这样就得不到高分。

二、作文内容分析

笔者抽取300篇议论文进行整理归纳和作文课堂的随堂听课,发现两个问题

学生方面:文章和实际脱节,写作时无话可写。很多文章,对事件叙述不清,论证则成无本之木,多为抒发空洞的豪情,或者装腔作势,站在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立场发表看法。另外,写作素材老旧,没有生活的气息,以例代议,空洞无味。将这些问题细化,表现在审题片面、立意不准、语言淡薄、结构混乱、文体不明(偏议论文用叙事写法)等几个重要方面。以下的表格是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存在问题人数 审题片面立意不准语言淡薄结构混乱文体不明

300781211308090

教师层面:作文指导理论薄弱,教授过程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议论文写作乏力,水平提升困难。指导时间在2/3以上的课堂超过听课总数的2/3。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下降。

指导内容

课时审题立意语言结构文体

三、对策与思考

议论文的写作,必须重视论证部分。在对议论文的核心思想进行论证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合理布局,围绕论点展开论述,从而完成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这是议论文写作中最为困难的。所以,时下流行的“三大三小式”“以例代议”等讨巧模式,很显然,对学生写作是毫无帮助的,只会使学生学会“取巧”,不用思辩,偷懒完成一篇“议论文”。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立意和结构的指导最多,而对于议论类文体的逻辑性和论证性的指导及课堂的修改基本没有。学生只会从偏重立意、论点标新立异出发,却摒弃了议论文通过训练强化逻辑论证的手段。

近二十年来,很多教师对中学作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尝试。比如侧重文体的作文教学,即“模仿—创造”。这种教学侧重文体模仿,能让学生对不同文体间的差异进行更好的区分,其基本过程为:模仿—改写—仿作—借鉴—博采。这种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能让学生的文体意识得到巩固和提升。但文章的优劣并非完全取决于文体以及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更应注重学生在作文方面的智能水平提升。

写作理论家常青就率先提出“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其中,“格”指的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通过对应的“格”来展开训练,共有256格,每个格与“语段写作公式”相对应。这种教学更关注学生个人写作智能的培养。基于客观效果的层面分析,这种写作智能知识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定制约,影响到学生的创造力发挥。

基于上述教学数据、实例的思考和教学方法的启示:我们探讨写作教学,并不是说生搬硬套,而应该是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在高中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彰显他们的自主性。根据现实中的学习情境,促进个性化写作;学生要领悟和学好写作,不是简单地熟谙语法、主题架构及引经据典,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逐步凝练自己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写作能力。如果忽视“作文过程”,会使作文教学效率相对低下。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更偏向于以周蕴玉、于漪等为代表的教师所提倡的“文本为纬—过程为经”的新型训练模式。这种模式,以作文的文体为纬线,将作文的一般能力作为经线。一般能力是指学生在写作文时的审题、选材、谋划、布局、立意等方面的能力。这一作文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笔者有意识通过苏教版20个专题要求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练习方案进行设计,如“向青春举杯”“像山那样思考”等专题,每个专题形成读写结合、分阶段、讲习的序列。它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能够强化“过程”的含义和功能。同时强化样卷集体批阅、面批过程,要求学生对每个专题、每篇作文的修改建立个人档案,对每篇作文的修改、优势、缺点做到胸中有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建构,围绕作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形成主动的认知,同时又不会脱离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彼此交互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写作素养稳步提升。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很少说话的,只是在其中发挥一种指导性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建构,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这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更像是在配合学生学习,使学生完成相应的构建,使二者能够有效协调与发展。这种过程和美国中学作文教材Write Beside Them中阐述的要素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高中作文教学必然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这会对作文教学的稳定发展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对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削弱这种功利性带来的影响。高中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成为作文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原有作文水平,帮助他们构建起自己的作文方法。

通过调查报告找出学生写作水平上不去的原因,笔者从中得到了很多教学启发。第一,应让学生多读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讓学生多读课外读物,才能写出好作文。第二,应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才是作文最重要的,才能对写作有一定的提升。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学生写了真情实感却被教师痛批一顿说对现实不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而不是扼杀学生。通过掌握以上两点,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215500)

猜你喜欢
议论文文体文章
议论文阅读专练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