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劝服工作应重视“第三人效应”

2019-07-08 04:00刘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视角学生管理

刘杰

摘   要 本文阐释了班主任工作中“第三人效应”的内涵及在劝服工作中产生作用的原因,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第三人”评价,才能产生良好的劝服效果,同时认为劝服信息呈现的先后顺序是“第一人效应”与“第三人效应”能否产生叠加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学生管理  第三人效应  劝服  新视角

当学生在思想、态度或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常会采用“劝服”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希望通过“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使学生发生根本的转变,从而朝着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常常会将“劝服”局限在“我与你(你们)”之间,即班主任与受劝服学生或学生群体之间,由班主任将自己的教育内容或教育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在劝服过程中,学生只接受到来自班主任的教育信息,而且是面对面传递的信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也只有班主任这个单一的因素——这种直接由自劝服者产生的影响可以稱之为“第一人效应”。“第一人效应”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历了多次劝服之后更是如此。

然而,如果在劝服过程中增加一个教育影响因素——第三人,使原有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变成循环信息传递模式,则会使“劝服”工作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与单向信息传递模式相比,循环信息传递模式中,除了原有的“我”(班主任)与“你(你们)”(受劝服的学生或学生群体)之外,多了一个“他”,这个“他”可以是班主任和受劝服学生或学生群体之外的任何人。虽然用以“劝服”的教育信息量并没有增加,但是却因为有“第三人”的介入,教育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增加了一个环节,使原有的“第一人效应”变成了“第三人效应”。“第三人效应”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理论,本义是说“传播导致某些行为的产生,不是因为它对那些表面上直接指向的人产生影响,而是因为其他人(第三人)认为它会对它的受众产生影响”[1],所以“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对“第三人效应”的定义进行一定的转换或演化,从而引申为“由‘第三人传达的信息或作出的评价而产生的影响”。“第三人效应”之所以比“第一人效应”产生更强更大的影响,有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接受者往往具有一种潜在的“感受误差”[2]造成的,就是说,人们通常认为,当自己不在场时,别人即“第三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因为自己的不在场,第三人没有进行不真实评价的动机和必要,所以,来自非当事人(第三人)的信息,与直接由当事人传递的信息相比,更能让人信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劝服”工作时,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来自“第三人”的信息或评价,充分发挥“第三人效应”的教育作用。

【案例】这是笔者学生时代的一段经历:当时,我刚升入初一,对待学习,思想上开始松懈,认为经过小学六年级紧张的学习之后,完全可以暂时放松一段时间,以自己的学习能力,等到升入初三的时候再努力也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成绩。由此,行为上便显得有些散慢:虽然认真上课,但绝不预习复习;虽然认真作业,但绝不超越基础;虽然参与课堂互动,但绝不积极主动;虽然能够独立学习,但往往不求甚解;等等。如此得过且过地混了一个月,班主任突然叫我去办公室。当时我心里十分紧张,因为同学们的经验告诉我:被叫到办公室总没有什么好事。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放慢了脚步,不断地回忆并多次确认自己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尽管如此,我仍然十分忐忑。没想到来到办公室后,班主任却笑眯眯地跟我说:“前几天遇到你小学数学老师贺老师了,他特意提到了你,说全班同学中,他就只看好你。”我当时就愣住了:虽然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却没想到在贺老师心中我竟是被如此重视。我不由得重新审视我自己:我真的那么优秀吗?真的配得上贺老师如此高的评价吗?我不可置信地望着班主任,又听见他说:“我一直在观察你,发现如你小学老师所说,你真的很不错,比如作业书写工整,准确率也很高。继续加油,我也看好你!”谈话戛然而止,我却被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淹没:意外中带有惊喜,感动中夹着羞惭!回到教室后,我没有回味班主任的话,只是默默地翻开了书,从此全身心投入学习。

【分析】这次“劝服”工作中,班主任寥寥无几的话语,就成功地转变了我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巧妙地转述了我小学老师这个“第三人”对我的评价。如果班主任只是告诉我他“看好我”,或许这次“劝服”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会影响以后同类性质的“劝服”工作,因为很多同学们都认为:大部分班主任喜欢在学生面前“耍花枪”,用一些带有肯定性的话语与学生“谈心”,以此激励学生天天向上,但是,这些套话似的激励语言却难分真假,所以学生往往置若罔闻,因此难以入耳入心——这也就是“第一人效应”难以产生教育作用的根本原因。但是,我的班主任却强调我小学老师对我的评价,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我的班主任有没有见过我的小学老师,即使见到了,我的小学老师有没有跟他谈起我或者有没有对我做过如此高的评价,但是,他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传递了这样信息,在当时确实让心灵为之一颤。不过,我之所以深信班主任的话,是因为我曾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使我能坦然接受小学老师的肯定评价,只是肯定的程度超过了我的预期,毕竟班上优秀的同学很多,能成为只被老师看好的那一个使我感到莫名幸运的同时也受到极大的鼓励。由此可见,在用以“他”为“第三人”的评价劝服学生时,一定要把握两点,即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体现了“第三人”评价的真实性,这样的评价使受劝服学生能够接受或相信,这是产生“第三人效应”的重要前提;“意料之外”体现了“第三人评价”的震撼性,这样的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产生“第三人效应”的必要条件。反之,失真的信息不但起不了劝服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反感,从而对“劝服”甚至对班主任产生抵触情绪;不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信息虽不至于引起学生的反感,却难以激起学生思想或情感上的动荡,同样起不了劝服作用。

当然,在教育实践中,如果同一次劝服工作中能实现“第三人效应”与“第一人效应”叠加,那么教育效果就更会显著了。我的班主任与我的谈话就做到了这一点:转述我小学老师的话产生了“第三人效应”,他自己对我的评价则产生了“第一人效应”,具有同质性的两种效应同时发生在我身上,于是产生了“1+1>2”的叠加效果。只不过,要实现这种叠加效果,劝服信息呈现的先后顺序很重要,一般来说,“第三人”的评价应先于“第一人”的评价。试想一下,如果我的班主任当时先告诉我他自己对我的评价——他很看好我,以这种“温水”似的信息作为劝服工作的开场白,难以引起我的注意,情感上自然也不会有任何触动,既使再告诉我小学老师的评价,其影响也会因为前面的信息铺垫而大打折扣。相反,他先呈现小学老师“只看好我一个人”的重磅信息,在我的认知和情感都受到重大冲击的情况下再说出他的评价,就会增加他的说服力,使我从内心深处接受他的劝导。

这种以“他”担任“第三人”的劝服形式,尤其是用其他教师对学生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作为教育信息对学生进行“劝服”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是最常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的陈鹏老师也介绍自己曾借用数学老师的评价,成功引导其“班上有名的学习‘困难户”陈同学的教育故事[3]。事实上,作为“第三人”的“他”,既可以是其他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同学甚至其他看起来相关性不大的人,评价的信息既可以是肯定性评价,也可以是否定性评价,只要应用得当,都能促使受劝服的学生或学生群体的思想及行为发生转变。

参考文献

[1] 陶鹤山.第三人效应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视解[J].国际新闻界,2001(07).

[2] 360百科:第三人效应.https://baike.so.com/doc/5977936-61908-97.html.

[3] 陈鹏.利用心理效应解决问题行为[J].班主任之友,2018(06).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新视角学生管理
探索观察式纪录片创作新视角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池莉作品中的哲学人生
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
社区心理学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