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越界行为

2019-07-08 04:00冷永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阅读教学

冷永

摘   要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中,拓展延伸环节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受“跨界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拓展延伸时随意无度,脱离了文本内容,跨越了语文学科的范畴。阅读教学实施拓展延伸时跨越边界的错误行为有:超越学生既有语文知识水平边界、跨越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边界、背离学生真实心理状态的边界。应实施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度、适切、适学的拓展延伸教学方法。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拓展延伸  学科边界  适切  适学

拓展延伸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深度解读文本的有效方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阅读批判等环节,跳出课堂阅读的园囿,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适当的跨越是有其合理性的,从素养发展的角度看,多视角的拓展解读,更能挖掘出文本的价值。

受“无边界课程”开发潮流的影响,当前的阅读教学,文本被过度解读、被越界解读已然成为惯常现象。不少语文教师在拓展延伸部分常常脱离文本内容,凭空拔高文本意旨,随意附会与文本没有关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指向,天马行空地引领学生越过语文学科特有的广阔边界,在非语文空间区域中进行语文学习。这一现象在拓展性课程的研究中也屡有体现。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应立足文本事实基础,关注学科本质内涵,以本为本,从文本界面上适度生发开来,在语文的边界范围内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底奠基,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口。

一、超越学生既有语文知识水平的边界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步步累积、发展与提高的过程。阅读效果的显现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感悟能力的提升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只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生硬推赶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预设组织教学,以顺利推进自己的既定教学进度为要务,追求短平快,希望快速出成绩,短期内见显著效果。在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设计上一味求高、求深,没有进行学情预设。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都应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定,不能脱离学生的已有语文知识基础与水平。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要由他们重建。不负责任地做让学生“跳起来、够不到”的拓展延伸,其教学行为以教师的一己教学思路为中心,这样的阅读只是老师个人主观性阅读,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不是为学而教,拔苗助长式阅读教学最终不仅使学生疑惑迷惘,一无所获,完全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还会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被严重动摇。

一位教師在执教苏轼《水调歌头》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拓展延伸:请结合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体会,充分调动你的阅读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诗歌鉴赏。应该说拓展延伸的出发点是对的,读写结合是传承经典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诗词鉴赏写作对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写的拓展是建立在学生读透文本、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需待学生读出文字背后内涵的情感,形成深刻的感悟后,再升阶到写作表达。学以致用是深化阅读成果的正确路径,但问题是让初二的孩子写不少于600字的诗词鉴赏,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能力,这项拓展远远超越了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诗词鉴赏类写作平时训练偏少,学生对诗词鉴赏的体例、技法、思路、特征等要素相对陌生,学生与古诗文文本间本来就存在时间的隔阂以及理解上的藩篱,他们需要吸收、消化的时间。当堂的诗词鉴赏写作对经典文化底蕴要求极高,对审美能力尚处于发育成长期的初二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思维容量不足以应对这个问题,很难深入地理解苏轼复杂的内心情愫。这项拓展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的那样,具有鲜明的“作业者”取向,不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经验。教师的拔高设计与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异步,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亦无法完成。在最后的成果展示环节,因拓展活动超出学生的既有语文能力,学生浮于文本表层,不能深入沉潜下去,自然也不能从“无形的精神层面”浮上来。写出的诗词鉴赏作文大都类似课文翻译。我们阅读教学一定要依据初中生阅读认知的规律,围绕初中生的学习水平和文化积累作适切的延展。

二、跨越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边界

笔者前不久观摩了一节省级公开课,开课名师执教的是鲁迅经典名篇《孔乙己》,他在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请结合课本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的身边有没有像孔乙己这样的人,与孔乙己的命运作比较,说一说他的命运如何,与孔乙己又有哪些不同,并认真思考其中的深层原因。学生思索探究良久,不能给出答案。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生仍然启而不能发。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地解决这一疑难问题,学生在老师指向明确的反复诱导下,说身边有孔乙己类型的人,但命运好过孔乙己很多。老师继续追问:这个人你认识吗?他从事何种工作?课堂鸦雀无声,他们没办法继续编下去。

学生长久的沉默和尴尬的编造等课堂表现,足以证明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拓展延伸环节跨越了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边界,构建虚假的课堂交流情境,学生置身其中,没有相关的感受与体验可调动。教师的设计超出了文章特有的时代背景,忘记了孔乙己这一特型人物是只属于封建社会的产物,孔乙己是备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受害者,是人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孔乙己的精神面貌与性格特征无不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有其深层的社会根源。而我们当下的时代,无论社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与孔乙己所处的时代都有天壤之别,根本不可能产生孔乙己这一特型人物。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当前学生的社会认知相去甚远,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放在今天已经没有社会意义。罔顾时代的特点与文本特有情境,强要通过延展迁移,建立文本人物符号表征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关联,恰恰忽略了学生最真实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语文学习是为了生活、指向运用的,其源头活水是生活的实践层面。无视学生生活这一语文学习的基本起点,牵引他们去生硬调动根本不存在的虚假感受,造成阅读与生活的剥离,这真的是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走在假读文本、误读文本的路上,且越走越远,势必影响学生对真正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这与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渗透生活体验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据此可知,越过学生实际生活边界的拓展延伸,无限度地扩大学生阅读视野的教学行为,是负效且缺乏生命力的。

三、背离学生真实心理状态的边界

初中生心理状态呈现早期成人化的特点,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他们对人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以及行为的内容与行为方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在心理上是成人感与孩童性并存的。语文学习活动会受到学生年龄、心理和知识经验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基础,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活动背离了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按照成人的理解视角与分析方向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内容,教学与学生的心理预期产生矛盾与冲突,很难达成教与学的和谐一体。

比如一位名师在执教《世说新语》两则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在拓展延伸环节,他跳出文本,引导初一年级的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元方在父亲的友人对他示好时的举动,说一说他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元方的不懂礼貌具体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这位教师意在抓住元方“入门不顾”这一举动大做文章。应该说,他的拓展延伸在文本与生活的链接上还是比较紧密的,但由于课前预设不足,教学方向与阅读方法彼此冲突。初一的学生还都是小孩子,与元方相仿的年龄基础与相近的经历体验,使他们在把握元方的人物形象上不费力气。他们更知道一个孩子在那样的情境下会作何真实反应。文章中的元方是一个率真聪慧、落落大方、刚直正义、有孝心的孩童,他对父亲友人的评价礼貌克制,且有理有据。他“入门不顾”,反而更能体现出一个“时年七岁”的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真实的孩子气的一面。在当时的情境下,这完全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好孩子才有的反应。作者和编者也意在树立一个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给予学生以正面的形象引领。这位老师以苛刻的成年人视角作阅读拓展延伸,用完人的标尺去丈量一个儿童,引导学生对元方求全责备,去批评他,实属吹毛求疵,这不叫文本细读,这是对元方形象的过度偏读,这与学生对元方的认知相违背,学生不愿意配合老师偏离文本轨道的所谓探究,他们以孩子的真实心态去打量、审视、总结元方的人物形象,他们会用最符合孩子心理情感的评价准则评价元方,结果自然会与教师的成人心理关照下的人物形象相冲突,教与学两条线就此岔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基于儿童视角,对初一学段的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结构作充分的了解,在真正把握文本要旨的基础上,寻找成人心理与儿童心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进行“生本化”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真实的心理情感,符合学理地去作拓展延伸,从学科中来,到育人中去,方可充分发挥出文本所蕴涵的丰富育人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与目的等心理内部世界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边界亟待恪守。解读文本不能不顾学情根基任性而为,随意跨越文本内容、语文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状态的边界,不可背离实际生活这一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区域,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定规律,依从学习者——初中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适当、适度、适学地进行与文本有紧密关联的拓展与延伸,助推学生把目光由课内转向课外,引导学生跳出文本阅读文本,从更加丰富的角度感受文本,立足文本運用文本。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葆有语文学科内在的特质,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创新阅读的能力,锻造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思维品质,建立已有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结,促进语文与生活的真正交互融同。

参考文献

[1] 托尼·巴赞.思维导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3] 李林慧.阅读教学的新思路[J].上海教育科研,2017(08).

[4] 崔雪梅,段岩霞.浅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另类”视角[J].中学语文教学,2014(0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