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巧妙设疑

2019-07-08 04:00朱浩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气旋同学学生

朱浩

摘   要 质疑,就是人们经过充分思考后再提出问题。善于质疑是具有优秀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主要标志,这也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之综合思维的基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求真的方法,是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比中见疑、变中觅疑、悖中现疑、逆中述疑、错中寻疑、否中着疑、推中呈疑、联中起疑、平中生疑以及拓中寻疑十种方法是地理教学引导学生质疑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地理  引导  质疑

质疑,就是人们经过充分思考后再提出问题。善于质疑是具有优秀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主要标志。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些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质疑求真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尝试用以下十种方法。

一、比中见疑

比中见疑是指,通过比较知识点的异同使学生引发疑问。在学习“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时,同学们从《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大陆东西两岸的比较中发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种不同的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却是同一种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并提出了质疑: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树木落叶很容易理解;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多雨,为什么树木也落叶呢?(阴雨天多,白昼短,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弱,树木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为保护自己而落叶。)

二、变中觅疑

变中觅疑是指,同一地理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结论,通过变换条件使学生产生疑问。例如,在学习“锋面气旋”的概念后向学生指出,锋面气旋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为温带气旋,为什么热带地区很难形成锋面气旋?(热带地区因南北温差不大,地转偏向力较小,故热带气旋中很难形成锋面。)

三、悖中现疑

悖中现疑是指,教材中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常常令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可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软流层”时,可引导同学提出疑问:既然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而岩浆又是液体,为何横波却可以通过呢?(软流层的温度很高,可以使软流层的物质熔化,但是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它却处于一种可塑性、熔融的固体形态。)

四、逆中述疑

逆中述疑是指,引导学生刻意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逆温层”的危害后,可引导学生质疑:逆温层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好处?(若逆温层出现在低空,大气不能形成强对流运动,可有效地抑制沙尘暴的形成。若逆温层出现在高空,大气垂直运动受阻,可使飞行更加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五、错中寻疑

错中寻疑是指,通过故意展示错误的思维过程,从而引发学生质疑。例如,在学习“荒漠化”时,笔者故意加重语气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进行生态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面积植树造林”。笔者刚说完,就有同学对我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说出以下理由: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植被主要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森林的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大面积植树会过多消耗水资源,且不易成活;种草或恢复自然植被较植树造林更符合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高。

六、否中着疑

否中着疑是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挑刺”而提出质疑。如课本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这样叙述的:“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学生阅读这一内容后,就有学生提出质疑:我看过有关报道,科学研究证实强烈的太阳活动会对手机信号造成干扰,影响手机通信。而手机通信属于无线电微波通信,课本的内容应加以拓展补充。

七、推中呈疑

推中呈疑是指,從一般情况下推导出的结论,要思考把它们推广到特殊情况下是否还成立;或从特殊情况下推导出的结论,要思考把它们推广到一般情况下是否还成立,从而认识到规律或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的情况。前者如在学习“季风水田农业”后,可引导学生这样质疑:日本是发达国家,日本水稻种植业的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难道也低吗?后者如,在学习“季风环流”后,可引导学生质疑: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等地东亚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东南亚、南亚、我国西南部等地受南亚季风环流影响,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是否都能形成季风气候呢?

八、联中起疑

联中起疑是指,将生产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质疑。例如,在学习“混合农业”的概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很自然地联系我国农耕区农业生产的情况提出疑问:我国东部季风区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家畜、家禽饲养业)属于混合农业吗?

九、平中生疑

平中生疑是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图文比较浅显,阅读起来没有什么障碍,看起来很平常,或者说看起来没什么深究的地方,但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却能引起学生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商品谷物农业时”,可引导学生阅读“一月、七月美国平均气温图”和“美国平均降水量图”,部分同学对美国中部平原(指其北部的玉米带和小麦区)自然条件中的“气候温和”提出了质疑:美国中部平原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不宜使用“气候温和”一词。(美国中部平原北部夏季平均温度在20°C以上,冬季平均温度在0°C以下,应将“气候温和”改为“夏季水热条件好”。)

十、拓中存疑

拓中存疑是指,将一些质疑延伸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后,引导学生质疑:我校校园绿化方案合理吗?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五大组,每组10人,要求每组从地域分异的角度及生物学角度设计新的校园绿化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质疑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须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给足时间。只有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质疑时间需要多长,应视教学内容、学情等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但教师应对学生可能会质疑的内容要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时间作出合理的安排。比如“地球公转”“大气环流”等内容,质疑的时间就要多一些。要防止时间仓促,学生无暇思考,使质疑匆匆走过场。其次,面向全体。质疑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鼓励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困生)提出问题。学困生主动质疑的可能性一般较小,多为旁观者,教师可就一些同学的质疑或释疑,引导鼓励他们再质疑。如“某某同学,你对他提出的问题有什么看法?为什么?”“某某同学,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某某同学,你认为哪一种见解更好呢?你是否有更好的见解?请说明原因。”这样学困生的质疑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最后,控制范围。引导学生质疑既要拓展内容,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能漫无边际,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聚焦到有思维价值的知识点上质疑,从而提高质疑的效率。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气旋同学学生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以“锋面气旋”为例
赶不走的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浅谈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借助风向知识 巧学锋面气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