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械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人才培养

2019-07-08 02:10单丹卓碧蓉赵国性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大学教育

单丹 卓碧蓉 赵国性

[摘 要]结合机械行业需求的教学实施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应对人才培养及时响应机械行业需求的必然要求。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分析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施内容,以期实现教学内容与机械行业需求的水乳交融,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的现实目的导向性和人才培养实效性。

[关键词]机械行业需求;大学教育;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165-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市场经济显著性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度不断加强,但培养何种人才在方向把握上缺乏行业或市场的有效指导。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不断加强,但在教育领域,特别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基于时代的迅猛变化,传统的、依赖于学校制定的培养大纲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不断出现且日益严重。大体来说,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对后续就业指导作用差、适应企业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强。钱学森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1]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全球化是不可改变的大趋势,如何使国家的教育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教育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产业相互融合,在机械领域内,纯机械的企业要在市场立足,扩大市场份额,赢取较高的利润,已经成为过去式。机械、电气、互联网、材料、现代制造等多个原来相关性不大的领域都已进行深度融合,单纯领域的快速发展已经不常见。这对企业来说是挑战,同时也要求大学教育要调整,不能单纯地从课本到课本,就实践而实践,需要结合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适合机械行业需求、产业融合型的机械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目的,服务行业经济或行业产业链发展为出发点,在真正落实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校企育人实效性、有效性、互补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校企协同效应,在专业知识点不断更新中、在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开放中、在专业技能不断的动态调整中更新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实践指引人才培养,紧密依托企业行业,发挥行业实践优势,不断促进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与现实性,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创新的需要

学校培养人才有传承的一面,也需要及时观察与总结现实企业的需求及变化趋势,不断地在坚守办学人才培养的理念上,实时吸收企业的需求导向,为人才培养调整相关内容及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价值。但学校培养人才易于因循守旧,脱离市场经济。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综合的,人才培养只是其中一个目标。大体而言,大学教育的产出缺乏有效的检测,虽然企业是检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就现状而言,这种评价缺乏实用性。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无法有效地反馈到学校,更难以落实到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上。学校主动寻找企业,特别是寻求合适的企业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校企之间合作,绝大部分停留在合同上,缺乏有效的落实,集中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而不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虽然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理论上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技术信息、师资力量等重要资源的共享,无疑是一种应对大学人才培养僵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但是企业与学校之间共享信息、协调互动、共同进步尚存在一定困难。学校已意识到现实社会的快速变化,如不进行适当的人才培养策略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将会僵化与缺乏效率。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动力。

校企合作的双方具有各自的主体性,必然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理解上,依据各自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另外,双方需求在大体方向上是互融互通的,故而开展相关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才培养实用性为导向,高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从实施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就业专业对口程度较以前毕业生高。

传统的大学教育的特点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这种教育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全面性、学术理论性等原则,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功能性,无论任何专业都以知识点为目标,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是以將其运用于实践为目的。保证大学教育实施的计划是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总体上来说,培养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培养计划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必要的调整,调整的方式是多样的,调整的内容是杂而多的,调整的时间是滞后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培养计划对人才培养的不利一面。深层次分析培养计划可发现,通过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同质化趋向。就专业分工而言,不同专业应负责不同的事情,按专业划分来说其是细化的,而这个细化是无限制的,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这样一个专业只用一种培养计划就缺乏科学性与适应性。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培养计划为抓手促进人才培养

知识教育的载体是教材。培养计划的重点也就是制定相关教材的学习计划。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为了更方便,指定的教材是已经出版的,而且是部分标杆学校使用过的,这样就会存在教材上的知识落后于知识在学术上发展、滞后于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等现象。当前大学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有: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际能力的培养,太注重专业的培养而忽略将来可能的发展,太注重教师的因素而忽略学生的需求,太注重教师解答而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大学的人才培养固然是依靠培养计划开展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但是培养计划的落脚点也是一门门的课程,专业的不同就是课程的不同、课程体系的不同。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和魅力所在,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理想和价值观。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教育不是静止的活动,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需要包容方方面面的活动;从教育的方式来看,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目的也不是统一的,教育的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是广泛的、互动的,具体的教育行为方式灵活多样。

学校与企业合作是有利的。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于促进科技创新实践、科技成果的产品生成和市场转化,实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办学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校企合作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校企合作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高校应立足校本特色、整合资源、多方协作,积极联系企业、开展办学合作,以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拓展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推进校企协作,共同培养工程人才。学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可动态调整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措施,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保证有效的目的上,需要坚持如下原则:(1)服务企业原则,为企业服务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之一,大学培养的人才一般来说都要接受企业的检验。学校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企业,需主动深入相关企业开展生产技术、产品研发过程、产品市场反馈、企业紧缺知识与技能的调研,充分了解相关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用人需求导向、企业工程师的技术需求,进而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2)校企互利原则,校企合作一定要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校企双方的合作是广泛的、深入的,可以互惠互利。为实现校企之间互利共赢的局面,校企之间要紧密合作。

三、校企合作的人才的路径及模式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目前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校企之间的合作处在简单建立联系的浅层交际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校企之间的合作,总的框架需建立在互利共赢的环境下,这需要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努力方能实现。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直接的联系,比如通过学校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相关教师到企业现场参加生产培训;同时,也可以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讲座,宣传工匠技术、工匠精神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广泛性、动态性,提高教师队伍综合水平。此外,学校可以为企业在职职工进行生产理论方面的培养,承担对企业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的鉴定。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感受到专业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增加了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

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专业办学实力,基于办学的相关条件,比如学校所在地区和相关区域内能够开展合作的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查并论证企业用人需求指标,筛选或改进相关测量指标,采用校企合作的对话机制,确定人才培养订单模式的相关条款或要求,而后根据这个文本制订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本着招生与招工协同、教学与生产协同、实习与就业协同的原则,充分发挥协同作用,采用订单式教学模式培养人才。 目前这种方式,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使用比较广泛,在本科教育阶段尚未广泛开展。

(二)教学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盈利需求、企业实践过程,了解产品生产流程以及相关设备工作原理,认识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差异,认识企业生产或交往的文化,感受企业工人的道德素养和劳动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质量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提升学生对产业、企业、产品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引进企业生产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将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在市场上能够存活的实际生产整套设备和作业方式引入学校现场教学中, 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方便全校师生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即提升教师对企业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也促进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意识的培养,实现学生从掌握理论知识到将知识用于企业现场生产实践的转变。

(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及校本教材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学校专业知识体系要求与产业实践需求的融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同步发展的目的。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考核标准。按照分类实施、协同合作的原则,学校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企业把握理论知识运用的程度和范围,完成学校理论知识传授和企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互补共融,分步骤不断优化教材的制订,最终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较好匹配。

(五)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设备和生产资料,通过校企直接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发挥企业实践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实习基地中掌握运用相关技术知识的能力。学校要做好学生实习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对接企业工作人员,开展学生实习活动。

四、结语

总体上而言,校企之间的合作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深度自如,就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情况而言,校企之间的合作空间巨大,对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校企之间的融合及共同培养合适的人才将显得异常重要与迫切。校企合作目前的形式多样,但内容不够深入。目前的情况是,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广泛进行校企合作,而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局面不是很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本科与研究生的教育是对技能、应用技术的综合反思,不是简单的应用,所以在低层次上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具有障碍。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其校企合作空间更加大,远远大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校企之间的合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合作,本科教育要研究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规律和特征,主动契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本科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多样化探索。要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

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个人社会化,将人塑造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教育过程也就是一个将社会文化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文化的过程。如此社会化的过程,决定了教育绝对不是静态的、一劳永逸的、可以放松的,而是需要不间断的努力,随时了解现实情况,特别是注重机械行业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教学实施过程,以期达到培养合格乃至优秀人才的目的,任重道远。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东平.关于“钱学森之问”的遐思[J].大学(学术版),2010(1):90-93.

[2] 张忠信,高红梅.校企合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22-28.

[3] 赵志华,宋海生.  校企合作培养信息化人才若干问题的探讨[J]. 改革与战略, 2007(5):132-133.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职教论坛,2010(1):67.

[5] 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大学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场及时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