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7-09 09:48赵璟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目,是因为英语这门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底蕴对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英语教学望达到的最终目标。本文详细地探索多模态交互教学对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用,期从社会符号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研究,并提出框架。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世纪末的西方注重教育,提出了一套涉及图像、色彩、动作和音乐,并配合社会符号学所形成的话语分析理论体系,即为多模态。21世纪中多模态便形成了独立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入英语的语言教学,之后便形成了“多模态教学方法论”。当今社会科技飞快发展,多模态教学中也逐渐涉及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与科技产物,如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器、录音录像设备等,并且结合多种其他教学方式学习相关教学技术,在经验的累积与科技的辅助下构成了现行的多模态教学手段,此手段不仅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积极作用,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丰富语言教学资料等,还可以培养跨文化模式交际能力。本文将从英语教学方面探析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情况与理论依据,从社会符号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最终得出其培养框架。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能力

跨文化的定义十分简单,与本民族有异文化有差异或有冲突的均可称为跨文化,但跨文化能力的定义涵盖则十分广泛,所以学术界一直无法直接给出明确的定义。但综合历代以来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来看,跨文化交流能力主要是掌握并熟练运用语言和语法、了解具体的语境,能够采用适当的交流方式、有意识地进行恰当而高效的跨文化交际。

随时代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语言,掌握英语是实现跨文化沟通交流和各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所以大学英语的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各个大学竞相开启了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多模态交互式英语教学则是新型一种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在使学生掌握语言要点并熟练运用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完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培养锻炼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

二、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能力

(一)社会符号学依据

社会符号学涵盖了许多图画、言论、行为、着装等可视化对象,其作为特殊的语言符号,具有独特的社会性质或可在社会中流通,其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模态二字虽为抽象的语言符号,但在人体中也有多种模态存在,如与五感相对应的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味觉模态、嗅觉模态,与生活联系密切,在人际交往中需要配合以上五种模态进行交流,因此,交际是多模態的行为活动。跨文化交流则需要语言、图像、声音、行为等多种手段与符号象征,同时也需要五感的配合,此种交际能力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但不仅仅来源于此,所以外语水平不能直接等同于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借助多感官影响,如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且锻炼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

(二)认知心理学依据

俗语说:“一回生二回熟”,生动反映了大脑学习的规律与人类的认知规律,即需要多模态教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比起平淡无味的海量知识以黑白文字与彩色图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涉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模态感受,大脑也更乐于接收此类互动式与借助多模态信息输入获得的知识。综上所述,多模态信息交流可显著提高大脑记忆力与各感官记忆。所以,可将此类多模式交互教学应用与外语教学实践课程中,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可显著提高外语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拥有此能力后便可以熟练地应用于跨文化沟通与建立人际网中,收获远远不止外语水平的提升。

三、多模态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并非笼统的词汇,其中涵盖了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所应用的策略方法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此概念也在学术界拥有较高的认同度。本文将从教学模式、互动模式、情景交流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大学英语教学中该如何运用多模态交互式教学模式,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丰富学生跨文化交流知识。

(一)以“文字+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引导”的模式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在现在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越来越多的老师选择以多媒体投影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使用则越来越少。据观察研究可发现,“文字+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求学兴趣,继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在充分利用工具教学的同时,却少了语言人文性的体现。

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生动地将多媒体网络中涉及的色彩、图像、视频等语言符号更好地为学生所感知、记忆。而且在这些丰富的副语言符号中,蕴含着多种不同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魅力,而且可直观感受到语言的人文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使用好教材中大量的语言资料与多媒体特有的动感视频与音频,并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符号的文化意义与文化内涵,就不会造成大学生空有丰富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而缺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的现状。

多媒体网络可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副语言符号的作用发挥至极,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人物的言语、体态、神情、衣着均可以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利于感知其中所含的文化内涵。多媒体教学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性教学更确切、更丰富,且不会在人为表述中造成语言内涵的错误,导致对文化的误解与偏见。

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多媒体中所展现的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等副语言符号中涵盖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与老师的引导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化的魅力,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知识。

(二)以“影像+师生/生生互动”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

除上文所说的“文字+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外,课堂中也应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形式切身感受体验多媒体教学中呈现的画面内涵,更利于理解分析其中的文化魅力与文化知识,而不是全然借助多媒体的多感官体验式教学,来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可以演绎影片中的片段、讨论分析影片中的文化知识,交流发言,分享自己在影片中感受到文化差异或文化魅力。借助自我感受、自我思考可以更好地培养到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锻炼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法避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课堂模式带来的枯燥无味,加入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影片播放等仅是第一步,老师应在播放影音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语言点与文化差异,在强调学生模拟练习语言点与表达方式的同时,更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讲解。因为语言仅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才是语言的根本魅力所在。从文化普及的角度出发,进行语言教學与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强化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也不会导致学生把影视分享当作一种乐趣,不仅语言教学没有做好,也没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借助多媒体影音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影片欣赏中有生动有趣和感人的情节,更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所以,在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的同时,可以给学生留下适当的课后任务,如分组模仿其中情节、演绎情景剧、对影片内容进行描述与续写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影片中的伦理道德与文化底蕴,在学习语言中同时掌握应用能力。

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可以更好地接受对方观点,完善自己对于语言与文化的认知,更好地感受到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与特点魅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与应用,还可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与感知度。

四、结语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是发展的主潮流,跨国交流在人类生活中是无法逃避的,所以跨文化交流成为了每一个国民都应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着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应从学生时期开始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先应当是学生掌握并熟悉运用语言要点与技巧,之后借助语言教学跨入文化教学,使学生可深入感受到异国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与感知度,进而在授课中借助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掌握相关知识与交际技能等,并可熟练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满足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慧勇.多维视野下的跨文化对话[N].中国文化报,2019-04-08(3).

[2]王东.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3):135-137.

作者简介:赵璟(1988-),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山西大同大学,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校级课题,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XJG2017228);省级课题,2017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
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