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建阳区杂交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9-07-11 06:55
福建稻麦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建阳南平市种粮

游 靖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南平354200)

水稻不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光温敏核不育”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使杂交水稻由“三系”过渡到“二系”,并比“三系”增加产量5%~10%,而且育种程序由繁到简,效率更高,这是水稻种植史上的第三次飞跃[2]。南平市建阳区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据统计,2018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32 958 hm2,总产达21.2万 t。近年来,建阳区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杂交稻种植面积已经占到建阳区粮食种植面积的88%左右。但是,在杂交水稻生产中建阳区仍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如何解决建阳区杂交水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对有效提高建阳区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水稻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南平市建阳区水稻生产现状分析

1.1 水稻生产环境条件

建阳区的自然生态特点和地理位置,将全区划分为3个农业生态区:① 东部,东部地陡坡度大,丘陵起伏沟谷发育,包括水吉镇、小湖镇、漳墩镇和回龙乡,气温较低,年均17.6℃,水稻安全生育期184 d,是单双稻混合区。② 中部,中部地势较低和广阔,主要分布在全区的大小盆地,包括潭城街道、童游街道、将口镇、徐市镇和崇雒乡,气温条件较好,平均气温18℃,水稻安全生育期191 d,适宜种双季稻;③ 西部,西部地势较高,地形陡峭,峰峦叠嶂,包括麻沙镇、莒口镇、黄坑镇和书坊乡,气温低,平均气温16.8℃,水稻安全生育期166 d,是单双稻混合区。

1.2 水稻推广面积与产量水平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基建用地的扩增,南平市建阳区水稻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根据统计数据,将2010—2016年南平市建阳区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变化及早稻、中稻和晚稻推广面积数据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以前,南平市建阳区水稻种植面积早稻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变化。2013年以来,南平市建阳区水稻推广面积,早、中、晚稻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早稻推广面积明显减少,所占比率从16.85%降低到11.49%;晚稻推广面积比较稳定,基本没有变化。相比之下还有所提高,所占比率从31.86%增加到41.28%,中稻推广面积有轻微下降,所占比率从51.29%降低到47.23%。

表1 南平市建阳区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变化 (万hm2)

1.3 主栽杂交水稻品种

按照良种良法配套的要求,在南平市建阳区开展主导品种调查,通过整理总结出推广品质优、丰产性与稳产性好、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优良并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其主推品种为甬优2640号、天优华占、特优180、宜优673、两优688、野香优676等,使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对于机收再生稻,引进30个早中熟杂交水稻品种,开展机收再生稻品种的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宜机收的再生稻品种。重点推广熟期适中,并具有全位芽或低位芽优势,再生芽萌发力强的佳辐占等常规优质稻品种和甬优2640、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两优688等早、中熟杂交稻品种。

1.4 栽培技术

1.4.1 育秧方式 全区的育秧方式主要有秧田地膜覆盖湿润育秧、塑盘育秧、工厂化机插育秧3种方式。其中为加快推进建阳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建阳区正积极推动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建成全省15个“水稻全程机械化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之一的蔡墩基地,育秧可满足400多hm2机插秧面积。之后将陆续在后山、钱塘、蔡墩等地再新建6个工厂化育秧点。

1.4.2 施肥技术 建阳区稻田以化学肥料为主要施用肥料,水稻施肥时期一般分为基肥、分蘖肥、穂肥3个时期。根据水稻各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特点,结合不同化学肥料的性质,合理进行氮、磷、钾的配比,应施足基肥,基肥用量应占氮、钾肥总用量的50%,余下的50%肥料应在苗期作追肥,施肥后应注意田间水分管理。晚稻应尽量少量氮肥,注意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根据田间稻苗长势情况,进行适当追施穗肥,以达到增产的效果。

1.4.3 机械化应用情况 建阳区是福建省水稻“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县,水稻机耕面积28 900 hm2,水稻机耕率为95.1%,水稻机械化收获面积28 700 hm2,水稻机收率94.4%,是全省水稻机耕、机收率最高的县(市)之一。目前,水稻机械化插秧正在全区推广。2016年水稻机械育插秧6 180 hm2,机插率为20.3%。之前育秧难一度成为建阳区推进水稻机插的“瓶颈”,如今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极大助力建阳区打造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已建成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193.3多hm2,完成“省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任务。

2 建阳区杂交水稻生产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南平市建阳区在杂交水稻生产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水稻的总产量与年提供商品粮数量均居于福建省前列,有力地促进了建阳区杂交水稻产业的发展[4]。但是通过对南平市建阳区现阶段杂交水稻生产应用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建阳区杂交水稻生产还存在着推广面积逐年下降、品种数量多,但推广应用的主栽品种数量少,类型较单一、产量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南平市杂交水稻可持续发展。

2.1 水稻种植面积相对呈下降趋势

建阳区山区有些地块小而分散、高低落差大,常年雨水多,有些地块泥深土烂,不利于农机作业。一些散户因种植面积、地形因素等导致难以普及机械化,水稻栽插收割人手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较多,劳动力雇佣成本逐年攀升,而农资价格上涨,更是造成种粮效益相对偏低,散户种粮信心不足,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其次,因种植结构的调整,一些稻田改作他用,改种其他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

2.2 培育发展规模种粮大户难度大

多数农民不情愿将耕地流转给别人耕种,培育发展规模种粮大户难度大的困局还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非农收入不稳定,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依然保留土地,这样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未来回到农村留下一个保障。加之当前的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行政力量的干预、土地流转的封闭性、不规范性,导致农民工宁愿将土地抛荒,土地流转成交量低。

2.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生产水利、机耕道等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建阳区农村部分水利设施坏损或常年失修而功能减退,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村地区长期形成的水利设施效益低下和供应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4 过量施肥,高产高效配套生产技术推广程度低

根据建阳区农民普遍的施肥习惯,目前施用磷肥普遍过多,既增加肥本,又影响产量。氮肥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但有相当部分田块往往因过量施用氮肥,造成作物贪青徒长,轻则减产,重则引起病虫爆发。长期以来,南平市杂交水稻生产存在栽培技术较粗放,大部分农民还是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靠天吃饭,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较低,制约了水稻生产综合效益的提高。

2.5 杂交水稻产业化程度不高,丰产不丰收

南平市建阳区杂交水稻品种生产主要是以小农家庭为主,家庭生产面积较小,缺乏粮食种植大户,存在杂交水稻生产分布范围广,面积小而散,规模小,种植效益不高等问题,给水稻新品种、配套新技术的推广及规模化生产带来困难,制约了优质稻产业的发展。种粮大户的粮食订单却逐年减少,粮食收购价逐年降低,订单粮的量满足不了建阳区种粮需求,种粮大户积极性得不到保证。

3 建议与对策

3.1 合理布局,稳定现有水稻种植面积

为了确保建阳区水稻生产平稳较快发展,一是要保护和稳定现有水稻种植面积。二是要努力提高水稻单产水平。三是要选用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同时推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四要对现已弃耕抛荒的土地,重新复垦种植水稻,对已经转作其他作物的稻田,重新恢复水稻种植。目前建阳区水稻单位产量水平已经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虽然有提升的空间,但难度已经较大[6]。

3.2 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对规模种粮大户的支持力度

全力推进土地流转,尝试以村组或乡镇为单位,引导耕地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和大户集中,促进粮食生产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在粮食产能区内,除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外,还可进行农药、肥料等物资补助,让农民有账可算,凸显规模经营主体的带头示范、推广效应;分片建立优质绿色稻示范基地,对“绿标”粮食产品给予经费补助,实行杀虫灯、生物农药物资补助等。

3.3 多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业建设基础设施

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是确保粮食增产的重要条件。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积极抓住国家级与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建阳区农田生产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道,做好农田生产用道路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3.4 合理施肥,打造绿色高效稻田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通过测土施肥项目的实施,将科学合理施肥知识全面普及到村到户,根据测知的土壤养分情况,合理确定施肥数量、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根据建阳区施肥现状和试验结果,施肥配方普遍以适当调整氮肥施用量,减少氮肥施用量,增加钾肥施用量,以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果,减少肥料的浪费,达到增产、节本、增收效益。

3.5 积极构建产销衔接机制,确保丰产丰收

大力扶持粮食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加工企业,积极构建产销衔接机制,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扩大基地建设等措施,加快企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和能力,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明显提高。

猜你喜欢
建阳南平市种粮
南平市4个脆李品种的引种表现及评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画画就如种粮
健康扶贫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关键——南平市
建阳:多措并举开展产业扶贫
建阳区革命遗址修建纪念碑(亭)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