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构建“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7-15 03:42于奎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职业资格培训体育

于奎龙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热点。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高校重视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教育,[1]教育部近三年来连续发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系列文件[2],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青年学子的“第三张通行证”[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如何推进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都值得探索与思考。

1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与目的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素质,发挥自己的潜能,并非鼓励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开设自己的店铺和公司。哈佛大学商学院认为,创业精神代表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的行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广义的创业教育” 概念相似即在于为学生灵活、 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4]创新创业精神本质上是突破个人的限制,挑战自我,挑战不可能,可以说以一种奋斗精神,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是对个人职业规划进行主动地规划、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需要高校孕育出创新创业的文化,即要大力鼓励探索与冒险,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客观判断,以积极的、契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5]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前瞻性是美国高校的主要特点,英国高校通过各类课程锤炼学生的创业能力。百森商学院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并使之系统化,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业核心能力、创业品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企业与学校、教学与科研等有机得结合起来以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斯坦福大学的主要特点。[6]

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技能训练,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主要是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 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面谋划了实现国家和人民健康长寿,推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是有一批高素质的社会指导员队伍。2004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的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目前我国社会指导员队伍严重不足,加强的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国家战略的需要。2016年10月25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2016年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社会指导员(健身教练)是151项中的其中一项。第二,社会的需求。以健身教练为例,《2016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到34560名,全国共有661个城市,平均52人/个,可见缺口非常大;另外,中国的人均教练只有0.12/万人,美国则达到7.5/万人,可见我国健身教练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目前大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如健身、攀岩、潜水、游泳救生、跆拳道等等,因此,获得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社会竞争能力重要途径。在日趋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重视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专业教育、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相关性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提供了平台。体育行业特有职业中的社会指导员开设了47个工种,包括健身、游泳、体育舞蹈、攀岩、滑雪、潜水、羽毛球、健美操、跆拳道、武术、拳击、柔道、摔跤、轮滑、射击、网球、射击等项目。高等院校可以申办体育行业职业鉴定基地并开展这47个工种的体育职业资格培训,这些工种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培养都是教育过程和技能养成过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都是综合性的过程,其包括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等,在培训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是理念、思路的启迪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通过课程教学、技能训练、实践操作、竞赛强化等将创新意识与创新个性品质、创业思维能力传递给大学生。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体育教育专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有交叉点即创业与就业。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由于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人事编制等影响,有三分之二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到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很多学生通过接受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并获取证书而后进入相关体育俱乐部担任社会指导员工作,或者是自主创业创办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公司等,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因此,获得体育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提升社会竞争能力重要途径。面对“错位就业”的状况,面对日趋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社会对健身人才的需求,高校体育院系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丰富课程体系,重视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新常态。可以说体育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有着很好的交叉点。

把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行业教育三个热点问题紧密结合,适应社会大会体育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规律,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可以有效的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4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体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行业结合不紧密。受传统的影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几乎一样,没有根据地区经济的需要培养特色人才,存在闭门培养人才的状况。部分高校在师范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将社会急需的健身、游泳、瑜伽等社会指导员以及健康理疗师等人才纳入培养方案,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也存在与地区体育行业结合不紧密,关联度较差的情况,第二,体育教育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在国家“双创”政策的引导下,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过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以及通过“互联网+”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等,但存在课程体系不能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创新创业制度、措施、保障机制单一,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问题。

5 实施“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化工程,涉及各个环节,需要各个部门协同推进,应在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氛围、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宏观设计,在“健康中国”的大环境下,在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指导员,因此,可以以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为导向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5.1 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是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目前,人民大众对健康的需求增加,人们渴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生活品质,因此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日益增多,对体育与健康人才需求较多,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评价的体系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在创新创业理念下,可探索培养具有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的人才目标,邀请学者、教师、行业专家等集体研讨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优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选修课程等等,将专业教育、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体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图1)。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和行业教育之中。在双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因此,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无论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一种模式还是促进就业的一种途径都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专业课中,这样,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既具备了创新创业的意识、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又具有较强的行业实践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指导员人才需求。第二,注重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绝大多数进入了各级俱乐部,从事管理、健身指导、运动康复、体育营销等工作,因此,只有与体育公司、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保健中心、体育培训中心等进行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体育院系可与体育公司或者是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人才,如体育学院与健身公司进行合作培养人才,成立体育学院(xxx公司健身学院)的模式,这样可以让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快速适应工作,适应企业的要求,实行体育专业与体育行业快速对接。体育类企业与学校共同搭建创业环境,解决学生创业方面的疑惑,提供创业平台和资金;[7]组织学生和教师深入企业参观学习,了解创业过程;高校为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体育行业人才的培养(见图1)。[7]

5.2 专业能力、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发展

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到创业教育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业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基础阶段),第二阶段为创业培训阶段(创业教育的提高阶段),第三阶段为创业实践阶段,即创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实战演练的阶段)。[8]因此,在大学一年级,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认知度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的迫切愿望;在二年级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创新创业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体育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能力;[9]在三年时,加强体育行业教育,参与校内外体育行业基地培训、到体育行业培训基地或者各类体育俱乐部进行实践活动、竞赛活动以开拓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学生能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强化大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四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可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探索创办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等创业活动(见图2)。[9]

图1 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图2 各年级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图

猜你喜欢
职业资格培训体育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