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的课堂教学研究

2019-07-15 03:42周华锋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实验班体育锻炼体育课

周华锋

体育即是对身体的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体育运动的追求,理应是一个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重点强调个体自身的现实内在需求,而体育课重点强调的是课程的实际供给能力,强调的是外力。作为现代体育发源地的英国,高校并不开设体育课程,日本与韩国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陆续取消了体育课程,而美国高校则有自主权,学校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开设体育课程[1]。我国的高校统一设置体育课程,要求必须修满四个学分方可毕业。现阶段我国大学的体育课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学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教育的特殊性。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体育课以“三基”教育为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2]。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内容等已不能满足学生对自身体育发展的需求,于是“三自主”选课模式,以及一些新兴的休闲娱乐时尚项目出现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体育需求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课堂表现异常热闹,但实质的锻炼价值及“后续效应”并不十分理想。一些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的时尚项目(比如网球、攀岩等),课后几乎得不到复习与加强;而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但锻炼效果非常好的田径类项目却无法正常开展[3]。签于此,我们提出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再学习能力为基准,以改变学生的体育认知及运动参与态度为核心的教学思路。

2 实验方案的设计

以三大球项目的教学为实验内容,选取2017级6个男生班为实验班,3个男生班为对照班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具体思路是在实验班的体育课上同时传授3个体育项目——足球、篮球、排球,采用足篮、篮排、排足的交叉上课模式,每隔2周安排一次自主学习课(阳光体育课)。实验班分为2组,实验A班采用课后轮换方案(90分钟后交换),实验B班采用课内轮换方案(45分钟后交换);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单一项目教学,分别是2017级的男生足球班、篮球班、排球班。

图1 课后轮换方案 图2 课内轮换方案

依据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及教学实验的具体安排,方案设计如下。

2.1 课后轮换方案

实验班以固定的轮换顺序每周转换不同的上课内容,每隔2周安排一次阳光体育课,由学生自主安排内容,教师进行辅导,预留1次复习课,最后1次课进行考试,具体教学安排如下(以足球班上课次序为例,阳体代表阳光体育课,复习代表复习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实验班等)。

表1 课后轮换方案教学周次安排

教师及其上课场地固定不变,学生每周上课依次轮换场地及项目,要求教学场地相接近;上课时进行点名或检查,点名册上应能清楚地体现出专项课顺序及教师姓名;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压缩至3次课,学生在课堂上以多学多了解新知识为主,课后多进行练习。

表2 课后轮换方案项目及教学班轮换方式

注意事项:理论课统一安排上课,实践课严格按照足篮排顺序上课。即选足球课的学生第一次课上足球,第二次课上篮球,第三次课上排球;选篮球课的学生第一次课上篮球,第二次课上排球,第三课上足球;选排球课的学生第一次课上排球,第二次课上足球,第三次课上篮球。阳光体育课、复习课学生可前往任何场地,自由组织活动与比赛,或服从教师安排,进行专门的练习,复习课可以进行提前考试,但考试课教师不进行技术或战术上的指导及学习。

2.2 课内轮换方案

实验班以固定的轮换顺序每次课内转换不同的上课内容,每隔2周安排一次阳光体育课,由学生自主安排内容,教师进行辅导,预留1次复习课,最后1次课进行考试,具体教学安排如下(以足篮班上课次序为例):

表3 课内轮换方案教学周次安排

教师及其上课场地固定不变,学生45分钟后依次轮换场地及项目,要求教学场地相接近;上课时进行点名或检查,点名册上应能清楚地体现出专项课顺序及教师姓名;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压缩至6次45分钟的课,学生在课堂上以体验感受不同的项目为主,课堂上多学多了解新知识,技术动作的练习主要在课后的业余时间。

表4 课内轮换方案项目及教学班轮换方式

注意事项:理论课统一安排上课,实践课严格按照足篮排顺序上课。即选足球课的学生第一次课的前45分钟上足球课,后45分钟上篮球课;第二次课前45分钟上篮球课,后45分钟上排球课;第三次课前45分钟上排球课,后45分钟上足球课。其它项目依次类推。阳光体育课、复习课学生可以去往任何场地,自由组织活动与比赛,请教任何教师,复习课可提前进行考试,但考试课不进行技术或战术上的指导及学习。

2.3 阳光体育课方案

阳光体育课是是体育课程的一部分[4],是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5],将体育比赛贯穿始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一种课堂新形式。它是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串连起来的一个节点[4],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教学进度及不同的专项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课程模式如图3。

阳光体育课上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指导,并对所负责的班级进行课前课后的考勤,课堂考勤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阳光体育课成绩。班级体育委员组织全班进行一次3000米的跑步活动,并具体负责班级阳光体育课的成绩评定。跑步结束后学生方可自由进行体育锻炼、进行班内或班级间的体育比赛、参加专项教师开设的体育项目普及班或提高班的学习、参加体育社团的活动等。对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任何疑问,可以向辅导站内的任何教师进行咨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必须做出最大努力的解答。在课程教学内,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充分享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体育锻炼项目,接触更多的同学或教师,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图3 阳光体育课教学内容框架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客观因素——项目考试成绩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考核,其中实验A班采用了课后轮换方案,实验B班采用了课内轮换方案,考核结果如下图。

考核结果表明,对照班的考试成绩优于实验班,但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经过对三组数据的差异性检验分析后,我们发现三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模式与传统模式在学生的技能考试表现上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对照班是短期的应试教育,追求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考核标准,属于针对性训练,学生只掌握一个项目的基本技术。实验班是长远的素质教育,追求课堂传授内容,强化课后练习,属于精讲多练,学生掌握多个项目的基本技术。实验B班的整体成绩要好于实验A班(篮球上篮除外),这可能与实验B班的上课频率高于实验A班,学生的练习次数较多有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练习频率与成绩的正相关关系。

图4 足篮排项目考核结果

3.2 主观因素——体育参与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课程教学,实验班学生认为接触到了更多的体育项目,自己在本学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机会增多。对照班学生认为自己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机会基本没有变化,但兴趣有所提高。

表5 体育参与态度与行为调查

在对体育课模式的态度及要求上,课后轮换方案的实验班学生认为模式非常好,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技术和技能,建议保留阳光体育课和成立班级间或班级内的体育兴趣小组或协会、俱乐部等。课内轮换方案的实验班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些太过于形势化及走过场的感觉,角色转换太快,上课时疲于应付老师的内容,建议保留阳光体育课及体育兴趣小组等内容。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模式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就是去上上课而已,但同样认为应该成立班级间或班级内的体育兴趣小组或协会、俱乐部等,保留阳光体育课的内容等。

在对未来体育锻炼规划方面,实验班学生计划下学期参加更多的阳光体育活动或比赛,学习技术,提高自己的基本身体素质,并且要申请加入或成立体育兴趣小组或体育协会、俱乐部等,锻炼自己,丰富大学生活,同时会认真参加阳光体育课,多掌握一项体育技术或多选择一门新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等。对照班的学生同样认为要参加更多的阳光体育活动或比赛,来提高自己的基本身体素质,但在申请加入或成立体育兴趣小组上却没有显示出更大的热情,部分学生甚至选择了“没有任何计划”选项。

4 实验设计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实验结果表明89%的学生认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好办法是体育课与阳光体育课相结合。经过改革后的体育专项课教学,更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善其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度,使学生有意识有计划自发地实施体育锻炼。从学期末的实战考核过程来分析,实验班学生对三大球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要比对照班差,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反而有所提升,具体表现在课余锻炼次数提高、未来锻炼计划增多、申请加入体育社团的比率提高。而更多的实验班学生选择敢于同陌生的同学进行交流与比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接触并了解多个体育项目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从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及认知上来讲,实验班的教学是成功的。

实验班教学的不足之处,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多,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计划及内容,课堂教学犹如“填鸭式”,要求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掌握较快。其次,对教学场地的要求较高。在课内轮换方案中,学生完成一种项目的学习后,应以最短的时间互换到相应地教学场地进行下一项目的学习,这就要求不同项目的教学场地必须相对集中。第三,对教案的编写与课堂的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计划要求教师在6到8学时内传授完毕,这在一定程度上讲是采用了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对教师的专项业务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5 结论与展望

课堂多项目教学与阳光体育课相结合的模式符合学生对体育课的诉求,两种教学方案都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从实际的教学操控性来讲,课后轮换方案更利于实施与开展。阳光体育课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是诱导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战场,课堂上应大力支持不同形式的体育兴趣小组或班级体育协会的存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中、小学生已经通过学校、家庭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等掌握了大量的体育专项运动技能,进入大学后,完全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耗用大量时间讲授与练习基本的专项技术动作,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与选择的权利,让其接触大量的体育项目,感知不同项目的魅力及锻炼方法,以促进其运动习惯的养成。体育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改善学生的体育认知、提升学生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上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将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本研究教学方案的实施只是一个尝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的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将会被颠覆。

猜你喜欢
实验班体育锻炼体育课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课上的“意外”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