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多维语体特征赏析

2019-07-19 08:46许彩云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语体

摘要:消息语体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在消息发布者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消息发布者在实施“报道”言语行为时,语体行为要素决定语体的构成成分,语体构成成分可以分解出多维语体特征。在消息语体的多维语体特征的共同作用下,语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呈现出程式化的语篇结构、庄重典雅的书面语、恢宏的气势、精准的语言和鲜明的感情等特征。

关键词:语体 消息语体 言语行为 多维语体特征

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的经典新闻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多年来被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选为范例。有关这则消息的相关论文,我们在中国知网上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主题检索词,检索到24篇。有的是教学实录,有的是教学设计,有的是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新闻阅读等等。但大多数的论文都是从新闻角度出发,只关注消息的这种新闻格式,讨论消息的新闻学知识,分析该文的用词用语的精准性等等,而分析其多维语体特征的较少。本文试图从言语行为角度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多维语体特征,试图解释该消息语体构建的经典所在。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多维语体特征

消息往往被称作狭义新闻,是指“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做出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是使用频率最高、最广泛的新闻体裁”。也就是说,消息是一种语体。我们认为“语体是语篇的类型,是实施某种类型言语行为时所形成的语篇格局,即实施某种类型言语行为时,语言在使用方式及语言形式上所形成的成格局的话语模式”。

我们从言语行为的实施角度来考察,任何一个言语活动都是由交际目的、交际内容、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媒介手段、表达方式、交际效果几方面综合作用而完成的。但从中可以抽取出完成一个言语活动最基本的三个方面,那就是:通过完成该言语活动要完成一件怎样的事情;该言语活动是通过怎样的媒介和传播方式来实现的;为了该言语活动的顺利完成,行为双方的角色关系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任何言语活动的实现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言语行为意图、行为媒介、人际方式,这三个方面就是语体的行为要素。“任何一类言语行为的实施都是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彼此之间必定会形成一种相互配合的格局。”消息发布者的行事意图是报道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消息应该是“报道”类言语行为。消息的话语意图是消息的发布者意欲使用话语来“报道”某事;为了实施“报道”行为,消息选取了叙述的表达方式来安排话语,叙述“何时何地,何人何因发生何事,及如何发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是通过“书传”将战况真实地告知于广大民众的。在实施“报道”言语行为时,消息发布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权威性决定了消息的可信度。消息的人际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分出正式程度、庄重程度、准备程度、权威性和交互性等语体特征。正式程度中等,一对多,有充分准备,虚拟交互,等等。这些构成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多维语体特征,见下表。

(一)言语行为意图

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初步胜利后,毛泽东于当天深夜亲自撰写的。毛泽东撰写这则消息的目的(即行事意图)是通过报纸、广播或其他形式真实地把我军渡江战役的情况告诉我国广大民众,宣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就是说,这则消息的话语意图是“报道”,及时报道当时的战况。

我军渡江战役的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分中、西、东三路击破防线顺利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依照渡江的时间顺序进行报道。首先,4月20日夜至21日夜,中路军(安庆一芜湖)30万兵力占领长江中段南岸。其次,4月21日17时至22日22时,西路军(九江—安庆)35万兵力,约23万人(三分之二)过江,占领长江西段广大南岸阵地。再次,4月21日17时至22日22时,东路军(南京一江阴)35万兵力已大部分过江,经过整天激烈作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长江东段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这条消息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人数、步骤、战斗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抵抗、溃败、逃亡。毛泽东同志仅用578个字,就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样的大战斗、大战场、大胜利,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二)行为媒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言语手段选取了“书传”,以文字作为该篇消息的传播手段,其原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毛泽东是一位横槊赋诗的军事家、政治家,曾有诗这样描绘他:“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毛主席的语言是庄重典雅的书面语。

(三)人际方式

毛泽东同志身兼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三职,集决策的最高权力和执行的最高权力于一身,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袖,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同志就亲自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線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鉴于毛泽东同志的身份,这则消息具有了绝对的权威性,正式程度中等,有充分准备;由于毛泽东同志意欲昭告天下,所以此消息人际方式中蕴含着隐性交互,是一对多的关系。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与语言特点

消息语体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在消息发布者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消息发布者在实施“报道”言语行为时,行为要素(即语体行为要素)决定语体的构成成分,语体构成成分可以分解出多维语体特征,语体特征的综合作用决定了语体的语言变异,而消息语体的语言变异呈现在每一个消息语体的具体文本之中。因此,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呈现出程式化语篇结构、庄重的书面语、恢宏的气势、语言精准、感情鲜明等特征。

(一)程式化的语篇结构

消息语体语篇是由报道类言语行为方式向消息语篇变迁的结果,是“报道”这一社会行为方式的特征积淀在消息语篇的形态中的结果。消息语体的结构潜势是指消息语体的语篇意义结构,是实施“报道”言语行为时,所形成的基本语篇结构。消息语体的结构潜势不是指一个消息语篇的具体组成部分,而是指消息类语篇中固有的、稳定的结构,有必备成分、可选成分、可重复成分。在实施“报道”言语行为时,消息的来源、消息的内容是必备成分“[]'',其他是可选择成分“()”;消息的内容是核心,需要反复强调,需要概括呈现,也需要详细叙述,是可重复成分。消息语体的结构潜势约定俗成地文本化为程式化的语篇结构,如下所示:

××× ×××[标题]

×××月×日电[消息来源](记者××x)[报道者]×××……[导语]

××××……[主体]

××××……(结语)

标题是消息的主题,是消息的精华部分,概括了消息的最主要内容和思想,是强调和评价核心。导语集中并突出了消息的最关键的新闻要素,并以最简洁、精练的文字将之概括出来。主体是对消息主题的具体说明。作为消息的主干,为了对导语叙述的事实加以详细阐明,主体要充分运用说服力强的材料,对导语中没有涉及的次要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对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使消息的五個“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和一个“H”(“how”怎么样)更加清楚、明确。消息的结语,是可选择成分,精心设计的结语可以提高语篇的完整性,和导语、主体一起共同表现消息的主题。

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只有消息语体的必备成分——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消息来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报道者:毛泽东;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共27个字,简明扼要,句无余字、字字千钧。主体: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分为三个层次——“1.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2.西路军渡江情况;3.东路军渡江情况。”这样叙述,用事实说话,使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整个战斗的进展过程鲜明、完整。同时,在叙述渡江战役事实的基础上加进了“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为什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战斗能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就取得了基本胜利?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毫无斗志”“纷纷溃退”。标题、导语和主体,由概括到具体,层层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主题。

(二)庄重典雅的语言特征

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是庄重典雅的书面语。

首先,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词语、成语,使语言呈现出准确、简明、典雅的特点。例如“西起”“东至”“渡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余部”“所遇之抵抗”“亦纷纷溃退”“甚为微弱”“不起丝毫作用”“诸县”“业已”“至发电时止”“现已占领”等词语,以及“毫无斗志”“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成语。文中频繁使用单音节词,如“可(可以)”“然(然而)”“已”就使用了7处。单音节词的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文言色彩。作者这样使用词语使语言既精练,又富含韵味。

其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准确用语的地方俯拾即是,动词的使用尤为精准。动词具有极强的描摹性,能够生动形象地塑造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叙述的是战斗过程,所以动词的使用经过了精心筛选。比如:“横渡长江”“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这些动词恰当、贴切,不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且真实地再现了我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况,也恰当地呈现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另外,文中多次使用数字,如“1000余华里”“百万大军”“24小时内”“21日下午5时起”“30万”“35万”等等,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

从语句方面来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文610个字,共有16个句子,复句11个,单句只有5个。其中,长句7个,短句9个,长句短句参差交错,节奏鲜明。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义上比较注意前后互相照应。标题与导语部分称“百万”大军,主体部分即分别点出中路“30万人”、西路“35万人民解放军”、“东路35万大军”,之和正是“百万”之军。又如:前文交代了西路军的渡江时间,叙述到东路军时只言“同日同时”;前文提过汤恩伯21日到芜湖,后文叙述东路军突破敌人防线的时间就说“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既有讽刺作用,又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消息语体的多维语体特征的共同作用下,语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呈现出程式化的语篇结构、庄重典雅的书面语、恢宏的气势,精准的语言和鲜明的感情等多维语体特征。

参考文献:

[1] 耿云巧,马俊霞主编.现代应用文写作(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77.

[2]许彩云.汉语指令性语体研究——基于文本数据分析的方法[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王君/执教,符婷/整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2( 4/B):16-19.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语体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阐述新词语在新闻语体中的运用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